《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传统文化何以解“优”


《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内容上持续着力展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在形式上融入了“少年视角”的年轻态,“文化知识点”的延展性、“节目形式迭代”的创新力,以及“矩阵化传播”的互动性,处处都彰显出北京卫视在文化类综艺创作上,勇于尝试、迭代创新,形成了一套专属的打法和自成一派的品位审美,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潜移默化地吸引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侧面说明优质文化节目的市场发展前景开阔可观。


来源:CMNC—广电头条
文/林夕

5月14日,北京卫视文化类慢综艺《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迎来首播,以“书画致敬书画”为全新主题,进行古今文化传承,融合“真人秀+影视”的双重创作手法,让嘉宾在采风过程中深度参与和真实体验,真正做到用行动力致敬国宝级传世名画,并自然地带领观众进入沉浸式欣赏体验之中,共同梳理与感动于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的宏大能量。

首期节目中,倪萍以茶会友,与著名画家史国良、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许力、飞行嘉宾时代少年团丁程鑫、新锐画家田格格、少年书画团等多位书画爱好者一起以《千里江山图》开启全新的“寻墨之旅”,从十八岁少年的绝世之作中阅览烟波浩渺的江河和层峦起伏的群山,感受古人观瀑、雅集、对谈的惬意生活和宋朝山水美学的灵思。

值得一提的是,本季节目在内容上持续着力展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在形式上融入了“少年视角”的年轻态,“文化知识点”的延展性、“节目形式迭代”的创新力,以及“矩阵化传播”的互动性,处处都彰显出北京卫视在文化类综艺创作上,勇于尝试、迭代创新,形成了一套专属的打法和自成一派的品位审美,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潜移默化地吸引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侧面说明优质文化节目的市场发展前景开阔可观。


“呈现”与“再现”历史影像空间,

用书画唤起群体记忆

为了更好地展现传世名画的内涵与外延,《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在环节设置上进行了“实地采风+作画致敬”的调整升级,每期节目将聚焦一幅国宝级的传世名画,首期节目则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之后再由“绘画团”和“老师团”分别前往不同的与书画相关或意境相近的真实场景进行采风,从不同维度深度地了解名画背后的故事。采风结束后,每位“绘画团”成员将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独立完成一幅书画作品,并在主题画展上共同展出,完成致敬本期传世名画的敬畏初衷。


相较于第一季,《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叙事主体上,增加了多元化的“少年视角”。特别是,邀请了少年书画团、新锐画家等深入参与,他们全员身背画板,时刻记录采风过程中的精彩瞬间,通过他们“视觉触角”的延伸,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当下年轻人对“书画和中国”的传承认知和家国情怀。


在细节拿捏上,通过具象化内容和细节的展现,让观众对于传世名画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产生紧密关联。诸如首期节目,“北宋双绝”之一《千里江山图》,嘉宾们谨慎认真地参与复现欣赏全程,去发现和找寻其中的奥妙精髓,更有著名画家史国良、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许力的讲解拓展,让观众明白了解到,原来《千里江山图》具有一定的戏剧呈现,实际上是作者心中理想国的千里江山。另外,古人对驴的概念居然会做“生活”隐喻,是一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

在展现方式上,运用“历史演绎+动画特效”等视觉加持,吸引观众追随,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穿梭,实现一次以“本我”为主题的视听美学之旅。


一方面,嘉宾参与历史演绎,打造充满质感的经典场景让古画“活起来”。首期节目中,丁程鑫古装复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创作伊始的故事,以场景渗透、时空重构、人物塑造打造传统文化的影像空间,拉近书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书画中的历史人物、故事、经验和智慧,通过此番“古今演绎”的对话形式,让观众能够听得进、看得懂、入得脑、走得心。



另一方面,节目运用“实景展示+动画诠释”的组合方式,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场景实践与艺术活化的创新探索。不仅实现了今人与古人之间的“忘年之交”,也让当下年轻人通过形象生动的视觉表达,深入了解传世古画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更让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观众们,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看到了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正因如此,《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首期节目播出后,更是在各大社交媒体收获了全国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认可肯定和积极反馈。

起于书画但不止尺幅
活化传统文化资源

纵观北京卫视近些年在优质文化节目上的输出和布局,从《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到《最美中轴线》再到《书画里的中国》,不难发现,其一直致力于用仪式感和现代感、厚重感和时尚感并存的方式创新性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重要的是,还打通了书画经典与现代生活的空间,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消除了古代书画与观众审美的隔阂,让观众实现了一次自我价值的再升级,从“身份认同”到“价值互动”再到“情感共鸣”。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和习惯,而《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节目组创新之处就在于,一方面,让老师团尽量在“历史场景”中,潜移默化地向大众传递书画的文化知识点和历史脉络;另一方面,巧妙地融入了“行万里路”的采风实践活动,让嘉宾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书画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首期节目中,丁程鑫、史国良、陈赛、田格格前往金碧斋亲自体验青绿颜料的制作过程,在经历多次矿物颜料的筛沥后,切身体会到古人作画的认真和恳切,深刻了解这些传世之作为何能够流传千年的原因。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遵循和核心要义,《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时刻彰显着这一思想。在“美好生活”的单期主题之下,嘉宾们从采风后的感悟中创作出一幅幅独特而富有情感的画作,不仅表达对传世画作《千里江山图》的致敬和赞叹,还结合和呼应当下实际,画出他们心中的“千里江山图”,展示和传递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平台差异化内容传输
长线活动切实“文化传承”落地

在5G融合智能互联的态势之下,视觉文化仍盛行“读图”风潮。在不同的媒介场景之下,如何实现不同人群的有效触达,需要通过平台、内容、技术、渠道及体验感等全面创新,实现用户画像的精准投放和高效传播。

可以看到,在《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的传播路径中,打通了媒介壁垒,让电视大屏和社交平台小屏之间梦幻联动,实现传播融合一体的场景建构,立体表达传统书画的文化内涵,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另外,还进行了系列多元、有效的新媒体互动活动,实时与年轻人建立传承和交互的“连接点”。其中包括官微进行的知识问答、“奇思妙画”活动、“全民提笔书画中国”长线活动等。

具体来说,“奇思妙画”活动,让嘉宾在画板上画出简笔画,供网友展开联想继续创作;同时定期提供主题,如“四季”、“郊游”等,供网友自由发挥积极创作。此外,《书画里的中国》节目官微联合光明网、微博综艺共同发起“全民提笔书画中国”活动,呼吁大家拿起“纸笔”重回“见字如面”的时代。首期节目播出后,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连续地推出相关互动活动,不仅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还建立了内容与受众之间紧密的社会连接,同时实现了一次全民破圈的互动传播。

2022年这个时间点,将迎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关键节点,北京卫视以“中华书画文化”为切入口,以古今对话和影视演绎的复合形式,推出了《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这样展现和创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类节目,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增进当下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作为中华民族先贤智慧和创意的结晶,“书画”既能关照过去,也能呼应未来。细细地品读传世的书与画,找寻古人的智慧和心血,点亮我们自己的生活,柔软而又坚定地迎接每一个闪亮的明天。每周六晚20:20准时锁定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让我们一起开启“寻墨之旅”,在书画的世界里探寻“桃花源”的踪迹。



本文由 广电头条 来源发布

《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传统文化何以解“优”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