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800余人,无一遭遇意外!这场“秘密大营救”深刻改变了中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前,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一百年后,红船驶过的地方,红色土地换了人间。

在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中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身先士卒、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瞭望智库推出#革命先行者#专题,缅怀革命路上的优秀共产党员。

今天,我们走近许多人——彭湃、叶挺、陈赓、周恩来等人,了解他们共同奋斗过的一个地方,惠州。

2021年2月,《中国共产党简史》出版,全书共10章,70节,约28万字,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其中,有近20处论及与广东惠州有关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所关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论述等,足见惠州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地位和影响。

让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走进红色的惠州。

文|严艺超 祁大忠 杨振辉

编辑|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经授权摘编自《惠州日报》2021年5月7日刊发的《重磅!解码中国共产党简史中的惠州元素》。

1

叶挺


党还进行了创建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尝试。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孙中山支持下,以部分党、团员为骨干,把大元帅大本营的铁甲车队改组为一支实际受党指挥的革命武装。1926年初,建立了由共产党员叶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24页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占领南昌城。随后,根据中央的计划,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37页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伏击和围攻,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过程中遇害。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89~90页

……

走进红色惠州,离不开叶挺。《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共有7处提到叶挺,可见其重要地位。毛泽东曾当面称叶挺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并对他说“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叶挺。

叶挺是惠阳秋长人,1917年,年仅21岁的他参加粤军,1922年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

1924年11月,“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正式成立,编制上隶属大元帅府,队员主要是由中共广东区委从来自广州、海南、东江等地的工人和农民中挑选出来的革命青年组成。铁甲车队的工作、活动和人员调配都是直接由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实际上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革命部队。后来的叶挺独立团正是在铁甲车队的基础上创建而成。

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于1926年初在肇庆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全团2100多人,由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叶挺独立团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铁军”。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叶挺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不进行武装反抗,无异于坐以待毙。

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中,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中国共产党简史》这么评价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自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广州起义。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叶挺任总司令(总指挥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他不幸牺牲于此役)。“第一任总司令”之说也由此而来。就这样,人民军队的战史在叶挺领导下于血与火中拉开了序幕。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由于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无端指责而被迫开始了长达10年的海外流亡生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叶挺回到上海与周恩来会面,向他表达了自己要求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

1937年10月,叶挺赴延安,向党中央请示关于组建新四军等问题,表示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抗战到底。毛泽东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并担任军长。此后,叶挺率领新四军奋战大江南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威震中外,并得到嘉奖。毛泽东赞誉叶挺“领导抗战,卓著勋劳”。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努力,叶挺始获自由。叶挺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

1946年4月8日,叶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叶挺及妻子李秀文、五女儿和幼子阿九遇难身亡,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题词:“为中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评价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陈毅曾对叶剑英感叹地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

1989年11月29日,新华社公布了中央军委确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叶挺将军的大名位居其中,排名紧跟元帅之后。


2

农民运动


1922年7月,彭湃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到1923年5月,海丰、陆丰、惠阳三县很多地方建立了农会,会员达到20多万人。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8页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惠州有识青年抱着满腔爱国热情,找寻救国之道。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东江地区尤其是惠州的知识青年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惠州也成为广东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地区之一。一批爱国者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阮啸仙、刘尔崧等东江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也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骨干。

1922年7月29日,较早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先进知识青年彭湃在家乡海丰县赤山约成立的六人秘密农会。农会从揭露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入手,唤醒受压迫的农民起来抵抗不合理的制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快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农民运动,成了共产党领导东江人民彻底改变命运的先导。

1922年10月,彭湃牵头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海丰特别支部,带领团员深入劳苦大众,宣传革命理想,动员农民起来革命。

1923年元旦,赢得农民信任的彭湃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开展农民运动,并迅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到惠东高潭及周边地区。4月,在彭湃的指导下,惠阳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成立,黄星南为会长,这是中国最早的农会之一。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海丰总农会改称惠州农民联合会。当年7月,惠州农民联合会改为广东省农民联合会,会员达13.4万人。由此可见,大革命时期的惠州,是广东开展农民运动最早和开展工农运动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党组织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3

东征


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1925年,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消灭军阀陈炯明部和邓本殷部,平息杨希闵、刘震寰两部在广州的叛乱,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可靠的后方基地。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24页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为了推进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进行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东征和南征。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对盘踞在广东东部的军阀陈炯明进行第一次东征。第一次东征获得全面胜利,回师广州。6月,原已被打败的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重新占领惠、潮、梅各地,企图向广州进攻。

为彻底消灭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广州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东征,惠州成为最为关键的战场。

东征军攻陷惠州城。

第二次东征,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罗加觉夫、切列潘诺夫等人为军事顾问。东征军编为三个纵队,总兵力3万多人。10月6日,东征军各路纵队先后出发,开赴惠州,9日抵达博罗。在博罗东征军总指挥部制定了攻打惠州的作战方案,决定以黄埔军官学校学生军为骨干的第一纵队为攻城军,担任作战主力。

10月14日午后2时,根据周恩来的部署,总攻惠州城的战斗打响了,周恩来亲临指挥。东征军设在飞鹅岭等高地的火炮阵地,分别轰向敌军的重点目标。3时整,攻城部队发起攻击,他们趁炮火刚停的一瞬间,将竹梯迅速移至城墙攀梯登城。经过血腥搏杀,东征军战士终于将革命军旗帜插上了惠州城头。惠州城也在这天结束了自宋代以来从未被攻陷的历史。

东征军祝捷大会会场。

如果说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敢死队是攻城部队的一把尖刀,那么刀刃就是连长陈赓。在炮火的掩护下,陈赓挟竹梯率敢死队冲至城墙下,一面向城垣攀登,一面向城内投掷手榴弹。

陈赓的左脚被敌军打伤后仍旧冲杀,一鼓作气击溃敌军防线。亲身经历这一战役的苏联顾问感叹道:“惠州要塞实际上是共产党人拿下的,他们的意志比攻不破的城墙还要坚硬。”

时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的陈延年在收到东征军捷报之后感动地说:“确实不愧为共产党员领导的战斗部队!”

东征的胜利促进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和巩固,也让东江人民初步尝到了革命胜利的喜悦。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队参与了两次东征。东征胜利后,周恩来于1925年11月21日至1926年3月16日出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主持惠、潮、梅各属25县2市的行政工作。据《周恩来年谱(1898-1949)》记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人担任地区行政的主要领导职务”。

周恩来主政东江,让革命的种子在东江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加快了中共东江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党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27年春,东江地区的党员人数已达4000多人,占广东全省党员人数的一半,是大革命时期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4

革命根据地


到1930年3月,全国红军已有13个军,6.2万多人。在毛泽东等领导的赣西南、闽西根据地以外,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还有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和琼崖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促成这一时期革命形势好转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46页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1927年4月下旬,东江地区共产党人根据广东区委的指示,建立起东江地区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以下简称“东江特委”),带领东江人民发动了1927年夏季的“讨蒋”起义、秋收起义和1928年的年关暴动。

东江特委在全国率先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揭开了东江地区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潮阳、普宁、惠来边区的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办公室旧址。

东江地区一系列讨蒋武装起义,参与工农群众达3万多人,在全国的讨蒋武装起义中具有爆发时间早、起义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南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军余部1000多人在陆丰与东江特委取得联系后,于10月12日经激石溪进入高潭中洞一带。

1927年10月中旬,东江特委根据广东省委的有关指示在中洞对南昌起义军余部实行改编,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同时设立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红军兵工厂、电话所等机构。高潭中洞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后方基地,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

1930年惠阳县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布告。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圩召开近万人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庄严宣告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是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第一批区级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第一次创建工农革命政权的勇敢尝试。

至1928年8月,东江地区共有党员29500多人,约占广东省党员人数一半,是当时全省及全国党员人数较多的地区组织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重视。

1928年1月,东江特委和东江各县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指示,利用年关豪绅地主催租逼债的机会,领导工农群众实行年关暴动,实施省委提出的“由海陆丰扩大到全东江割据的计划”。

暴动先后在海陆丰、紫金、普宁、五华、丰顺、惠来、惠阳等地发起,东江苏维埃区域从海陆丰向潮梅地区扩展。暴动后,彭湃执行广东省委关于“完成东江的割据”“潮梅特委与东江特委发生亲密的关系”等要求,率领红军转战潮阳、普宁、惠来等县,促进了这些地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开辟。潮普惠根据地的开辟,使东江地区通过实行武装割据,建立起大块革命根据地。

1928年10月底,广东省委设海陆惠紫特委,12月改为海陆紫特委,惠阳县委由省委直接领导。自1929年3月起,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不断,为海陆惠紫革命形势高涨提供契机。

1929年12月底,海陆惠紫红色区域连成一片,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在省委的指示和指导下,1930年5月1日,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丰顺县八乡山滩下庄屋坪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84人。这次会议宣告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一军成立,标志着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东江地区革命运动进入了高潮。

5

东江纵队


在华南,广州失陷后,中共广东党组织积极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东江纵队。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85页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不久,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抗战期间,日军4次入侵惠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据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惠州军民直接伤亡2.1万多人,间接伤亡人口达10万以上。

日寇入侵惠州和东江下游地区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发展迅速、战绩辉煌。1938年12月,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成立;不久,王作尧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东莞成立。1940年9月,这两支抗日武装组成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惠阳秋长周田村育英楼。

东江纵队成立后,从南到北不断袭击平湖、天堂围、林村、常平、新塘等车站的日伪军,使这条交通大动脉始终不能正常通车。

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中央指示精神,在惠阳葵涌土洋村(今属深圳)东纵司令部召开联席会议,史称“土洋会议”会议决定创立罗浮山以北、翁源以南,东江、北江之间的根据地。


1945年6月,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迁入博罗县罗浮山,执行党中央建立五岭战略根据地的指示,使我军在南方有一个坚强的战略基地,使华北、华中和华南三大敌后抗日战场南北呼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于1943年12月2日宣告成立。图为1944年1月军民庆祝东江纵队成立大会会场。

1944年东江纵队军官在惠阳土洋村合影,左起依次为黄作梅、周伯明、曾生、林展、饶彰风。

抗战期间,东江纵队英勇奋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到1945年6月,东江纵队发展成为拥有9个支队和4个独立大队、11000多人的队伍。抗日根据地从东江向四面扩展,总面积约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包括投诚)约3500余人,缴获各种枪6500余支、炮25门。东江纵队有2500余名指战员英勇捐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东江纵队虽然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但他们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造性地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进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创造了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

以东江纵队为主力的华南抗日武装,与八路军、新四军一道,被朱德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东江纵队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也标志着东江地区革命运动进入了高潮。

6

大营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党中央及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紧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抗日游击队负责人,营救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这次营救活动历时半年多,共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800余人。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88~89页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12月25日,香港沦陷,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处境非常危险。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尽快将他们营救出来。

在周恩来亲自策划、指挥下,廖承志、连贯、张文彬、梁广、杨康华、尹林平等领导华南各级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完成了“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茅盾语),这就是蜚声中外的“秘密大营救”。

日军侵占香港后,物价飞涨,粮食告急。日军为应对粮食紧缺问题,计划疏散大批难民回内地,限令没有工作、没有居所的华人离开香港。得知这个消息后,廖承志、连贯、张文彬等决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组织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离。

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华南各级党组织和东江纵队争分夺秒,迅速开辟九龙前往宝安、惠州、澳门和海丰等地的交通线,组织精干力量秘密护送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到东江游击区,再转往大后方。

著名画家丁聪关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营救文化名人的漫画。

秘密大营救从1941年底开始,至1942年夏结束,通过水路、陆路共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300多人,其中茅盾、廖沫沙、韩幽桐、胡绳、张友渔、邹韬奋等途经惠州,然后前往大后方。此外,还营救出这些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家属、第十二集团军司令余汉谋夫人上官贤德、英美军政人员,合计800多人,没有一人遭遇意外。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除了坚持在香港开展海上游击战和城市游击战外,还充分利用熟悉香港情况等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大营救工作。

这些被营救出来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参与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艺术、新闻等各个领域的工作,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艺术图谱,更加凸显这次大营救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价值。

秘密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组织的一次重要的统一战线行动,为争取最广泛的人士参加抗战和赢得抗战的胜利、支援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史诗般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红色资源是红色教育的鲜活教材,是红色文化的生动载体,只有了解了才能热爱,才能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装在心里”。我们重温惠州“走过的路”,缅怀惠州大地上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斗争的先辈,才能更好地走未来的路。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得到图书为库叔提供25本《吴军数学通识讲义》赠予热心读者。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吴军新书,写给所有人的数学通识。告诉你如何少支出一半的贷款利息,多获得一倍的投资;如何防范黑天鹅事件。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

本文由 瞭望智库 来源发布

半年800余人,无一遭遇意外!这场“秘密大营救”深刻改变了中国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