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期,为什么没有疼痛感?读懂6个“无痛信号”,检查+预防是关键


疾病发生时,身体很可能会出现疼痛,比如:感冒可能会头痛,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会肚子痛,长口腔溃疡时嘴会痛……

但并非所有疾病都能及时发出“疼痛预警”,比如人人惧怕的癌症,就很可能毫无痛感,甚至寂静无声地不断进展。

1

癌症发生时

为什么没有疼痛感?

癌症,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疾病,但为什么很多癌症患者确诊时都没有出现疼痛?

1
肿瘤较小,逃过了免疫系统

癌症是突变细胞不断增殖而形成的。在细胞突变之初,免疫系统就会对其进行识别清除,但部分突变细胞可能让免疫系统误以为是“自己人”,从而摆脱免疫系统的控制也就不会引发疼痛等不适。

当癌细胞继续增殖,直到浸润破坏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并具备了扩散转移的能力,才可能开始出现某些症状,引起人们注意。

在早期癌症病人中,只有约25%会产生疼痛,大部分患者都是在中晚期才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2
肿瘤生长位置特殊

如果肿瘤生长的位置特殊,位于疼痛感受器分布比较稀少的地方,比如厚厚的脂肪层,那么即使肿瘤已经很大了,也很可能不会出现疼痛症状。

3
发生在不会痛的器官上

人体内有3个器官比较特殊,它们即使被癌细胞侵袭,仍然能发挥相应的功能,让人难以察觉异常。

①肝脏

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即使发生肿瘤,也可能没有明显疼痛或其他不适。只有当癌细胞不断生长,张力增加,刺激到包膜上的痛觉神经,才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或者间断性放射的右肩背疼痛等,但此时病情往往已经到中晚期了。

②肺

肺与肝脏相似,内部也没有痛觉神经,如果肿瘤局限于肺内,可能只会有咳嗽等症状。若肿瘤侵犯到其他组织,才会出现明显的胸痛症状。

③肾

肾脏肿瘤如果没有侵犯到肾盂、肾包膜等组织,通常也不会出现疼痛、血尿等不适。有数据显示,约50~60%的肾癌患者都是“无症状”的。

2

癌症是怎样“露出马脚”的?

既然癌细胞能够逃脱免疫系统的识别,那它又是怎样露出马脚,引发症状,从而被人们发现的呢?

癌细胞通常首先发生在上皮层内,而在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有一层基底膜。癌细胞在突破基底膜之前,还不能发生浸润破坏或转移,此时我们将其称为原位癌

原位癌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往往体检时才会被发现。不过一些体表肿瘤,也可能以肿块的形式被人们摸到,比如乳腺癌。目前医学上更倾向于将原位癌看成是癌前病变,因为只需将其局部切除,即可治愈。

而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增殖,慢慢突破基底膜,就变成了浸润癌。它容易发生扩散转移,会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此时,部分癌症可能开始出现不典型症状,但大部分癌症依然没有症状。

如果能在浸润癌发生转移前(癌症早期),及时发现并治疗,也较容易治愈。但如果未能发现,浸润癌的癌细胞继续不断增多,开始浸润破坏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就会让人产生不适症状,从而引起人们注意,通过检查被发现。

3

这些“不痛的症状”

很可能是癌症的“信号”

虽然癌症发生时可能没有疼痛感,但它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如果出现以下这些症状,也要警惕癌症。

1
无痛性肿块

如果出现位置固定、边界不清、质地硬的无痛性肿块,很可能是癌症信号,比如:乳房上摸到这类肿块,特别是伴有乳腺溢液时,很可能是乳腺癌。

另外,如果癌症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比如: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见于淋巴瘤、肛门癌、直肠癌等;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胃癌、肺癌、肠癌、乳腺癌等;

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乳腺癌;

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鼻咽癌、甲状腺癌、淋巴瘤等。

2
无痛性出血

①鼻涕出血:警惕鼻咽癌

鼻出血很常见,但如果晨起后出现鼻涕带血或吸鼻后痰中带血,需警惕鼻咽癌。约3/4的鼻咽癌患者都出现了这种症状,但由于血量不多常被忽略。

②阴道不规则出血:警惕妇科肿瘤

女性在非经期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或者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可能是妇科恶性肿瘤的征兆,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

③尿血:警惕膀胱癌

膀胱癌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尿液颜色多呈深红色或暗红色,可有散状的、碎末似的血块。这多是因为肿瘤生长过快,血管生长跟不上,导致肿瘤部分脱落坏死,血管暴露破裂引起的。

④便血:警惕肠癌

便血包括大便带血、鲜血便、黑便这3种情况,但都可能与肠癌相关,其中:

◎大便带血:可能提示肿瘤发生在直肠,需与痔疮相区分,痔疮常为便后滴血;

◎鲜血便:即粪便与血液混在一起,可能提示肿瘤发生在降结肠;

◎黑便:可能提示肿瘤发生在结直肠的起始部分或上三分之一。

3
无痛性皮肤或粘膜改变

“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 ”,当身体出现疾病时,很可能会在皮肤上有所表现。

◎消化道癌症:可能在短时间内、非暴露部位长出较多颜色发灰的斑点;

◎皮肤癌:颜面、手背可能出现无痛的圆形皮疹样改变,局部扁平或稍隆起,表面附着棕黄色或黑色痂皮;

◎黑色素瘤:黑痣开始变得不规则、不对称、颜色不一等。

此外,口腔或外阴粘膜处,若出现无痛性白斑,也可能是癌症的“信号”。

4
不明原因的消瘦

癌细胞不断增殖,就像快速壮大的敌人军队,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如果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且排除了甲亢、糖尿病等疾病,就要考虑癌症的可能。

5
不明原因的浑身骚痒

部分肿瘤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瘙痒介质等,刺激皮肤诱发瘙痒。临床数据显示,大概有50%的胃癌患者、20~25%的妇科癌症患者、12~26%左右的淋巴瘤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当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时,也可能出现全身性瘙痒。

与肿瘤相关的瘙痒常表现为:忽然痒、慢性顽固性瘙痒;找不到原发皮肤病;任何止痒药都不起作用。

6
长时间低热

癌症患者也可能伴有发热,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是摄入食物后,大部分营养物质被癌细胞抢走,正常细胞就会因为“饥饿”出现坏死,当大量坏死细胞被吸收后就可能出现发热;二是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也可能导致发热。

一般来说,癌症导致的发热为低热,体温常低于38℃。如果经常出现低烧,又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比如感冒、细菌感染等,就要警惕是否是癌症了。

4

检查+预防,双管齐下

把癌症拒之门外

一般来说,癌症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等到自我感觉不舒服时,很可能已经晚了。因此,防癌体检+日常预防,才能更大可能地避开癌症威胁。

1
做好防癌体检

在我国,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这六种癌的发病率加起来占了所有肿瘤发病的75%以上,死亡占比超过80%。因此,这6种癌症的筛查至关重要。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2
增强免疫防癌症

免疫系统就像是人体健康的卫士,保持免疫强健稳定,机体自身就会发现并处理异常,降低癌症风险。增强免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均衡营养

不挑食、不偏食,每种食物都吃一点,但不过量。尤其蛋白质是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维C+维E是保持免疫强健稳定的两位“大臣”,日常可从肉蛋奶、新鲜蔬果、坚果中适量补充。

1
、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

多吃蔬菜可降低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也有研究发现,多吃水果可降低食管癌、胃癌及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建议:成人每人每天1斤蔬菜,半斤水果。吃多种蔬菜,深色蔬菜至少占一半。水果直接食用,不建议榨成果汁或者用果汁代替。

2、多吃鱼禽,少吃猪牛羊

长期吃太多“红肉”,也就是猪肉、牛肉、羊肉和动物内脏等食物,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建议:每天禽畜肉摄入量40-75克。食用肉类最好选择鱼、禽等肉类。

3、限制酒精摄入

大量饮酒可使男性更易发生结直肠癌,女性更易发生乳腺癌,饮酒越多,风险越大。饮酒要限量。

建议:成年女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成年男性不超过25克,儿童和孕妇禁止饮酒。


4、注意食材的选择和储存

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发霉的花生、谷类和豆类可产生黄曲霉素。另外,小作坊生产的土榨花生油通常没有除湿、控温设施,也没有精炼油工艺和检验能力,所以土榨花生油也容易出现黄曲霉毒素超标。

建议:食材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保藏,谷类、豆类等的储存要防潮防霉,注意防霉菌污染;尽量去正规超市买食用油。

5、注意食物的制备和烹调

烹调时油温太高容易产生一些致癌化合物污染食物,食用后影响人体健康。

建议:烹调时尽量少用煎、炒、油炸、熏烤等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焯等方式。不要吃烧焦的食物,尽量少吃烤肉、熏肉,不要吃过咸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腌制食品,如咸鱼、腌菜、腌肉、酸菜等。

②适当运动

运动能提高免疫系统检测疾病的能力,使13种癌症的发病率降低10%以上。如食管癌下降42%,肝癌下降27%,肺癌下降26%,结直肠癌分别下降16%和13%。

正常成人应坚持每周5天,每天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选择游泳、跑步、瑜伽、打球等。

③充足睡眠

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体内免疫细胞数量锐减,而研究表明,经过睡眠可以促使机体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

一般正常成人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老年人也应该不低于6小时。但具体情况要因人而异,以第二天醒来精力充沛为宜。

警惕易诱发癌症的习惯

尽管癌症已非不治之症,但在中国,每分钟有超过8人被确诊为癌症,超过5人死于癌症,而且每年新确诊人数持续、快速上升,这与隐藏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1睡觉不关灯

人体自我修复的机能通常是在夜间休眠期间进行,灯光明亮的状态下人体的修复机制不会启动,长此以往身体免疫力下降,癌细胞就会趁虚而入。

2趁热吃

“趁热吃”的很多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看似关切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研究表明:进食温度应该保持在35-40℃,最好不要超过45℃,当食物超过60℃,就会引起黏膜充血,蛋白变性,引起炎症等病变。

更有研究发现:连续25天进食高温食物,可导致食管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也就是癌前病变。

3经常熬夜

早在 2007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把熬夜倒班定义为 2A 类致癌因素。目前发现,经常熬夜能增加风险的癌症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淋巴瘤、卵巢癌……几乎涵盖了所有癌症类型。

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熬夜让生物钟混乱的同时,还会让癌症变得更恶劣,使耐药性增强

4吸烟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不争的医学事实。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这些癌症的发病风险越高。如果停止吸烟,有90%的肺癌是可以预防的。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包括对主动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危害。所以为了自己和周围人的身体健康,请戒掉香烟。

5憋大小便

粪便里含有硫化氢、胆固醇代谢产物、大肠杆菌等多种毒物和致癌物,在肠道里积存久了,就会被重复吸收,刺激肠黏膜。不及时排大便已成为患直肠癌的主要原因。另外,憋着小便,不及时排空,会增加泌尿感染、结石的风险,还有可能患上膀胱癌

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养生大国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谢谢

本文由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来源发布

癌症早期,为什么没有疼痛感?读懂6个“无痛信号”,检查+预防是关键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