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个关键词说起丨总导演颜芳谈《2022中国诗词大会》


围绕“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个关键词,《2022中国诗词大会》解锁了十种古今对话的视角,让诗词成为折射时代风貌的镜子。



作者:圆子

近日,《2022中国诗词大会》迎来收官。节目以浓郁的文化性、广泛的参与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持续吸引诗词爱好者加入,并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诗词文化不断破圈。

自2016年首播至今,经过七年的持续创作,这档老牌文化类综艺如何持续焕新,吸引更多人的目光?《2022中国诗词大会》制片人、总导演颜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题目表现形式的不断更新,节目内容架构的不断迭代,是节目保持活力的关键。

《2022中国诗词大会》制片人、总导演颜芳。

十个关键词,打开“传统”IP的新玩法

围绕“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个关键词,解锁十种古今对话的独特视角,让诗词成为折射时代风貌的镜子,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大创新亮点。

为什么是这十个关键词?它们如何提炼出来?

颜芳介绍,十个关键词的确立经过了和专家组长时间的策划研讨,《中国诗词大会》走到第七季,要再跟生活接壤,必须产生一个新方法,于是,节目想到用关键词的概念来串联十期内容,并借此联结大众。“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到这样的主题时,能够联想到自己,比如说自己人生当中最燃的时刻是什么;在分享诗词之美时,能够有个人的感悟和故事加入进来,这样整个节目就立体、鲜活了。”

围绕十个主题词,节目串起家国大爱、山河远阔、建党百年、英雄戍边、全民抗疫、扶贫振兴、翱翔宇宙、逐梦冰雪、人间烟火等多个时代切面,让不同的主题故事,在舞台上与古典诗词碰擦出新的火花。

题目设计上,基于诗词内容,出题专家从生活角度对其进行了话题式的改造。颜芳提到,每一道题都需有一个话题延展,因此题目兼顾了权威性和趣味性。

当古诗词遇上奥运会,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节目组通过新环节——创意知识题,将奥运会知识与诗词相结合,让选手在诗词中猜冬奥会体育项目,用恰当的古诗词来形容奥运赛场上的高燃时刻。

节目播出以来所延伸出的诸多热议话题,也多次突破传统文化的范畴,与社会现实产生链接。

以“少年”为主题,节目第二期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英勇就义的场景,联想到诗词“壮夫思报国,志士窃忧时”;从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中,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联想到诗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用诗词致敬电影《长津湖》里的英雄,康震含泪讲述抗美援朝志愿军在松骨峰战役中英勇作战的故事,并念诵了一段文学家魏巍创作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则短视频全网点击量不到24小时即突破1000万。

创意知识题不仅突破选手对诗词的记诵,也强化了对诗词的现实运用,激发了参赛者以新经验、新感受、新视野,将诗词用出新意和活力。

此外,在创新推出的“诗词小剧场”答题环节,以及升级版的“身临其境”“画中有诗”等答题环节中,《2022中国诗词大会》着力凸显与场景运用的结合。

“诗词小剧场”让“何尊”“利簋”等文物“开口说话”,将诗词所描述的场景化作短剧,用表演复刻古画、古乐等,把观众带入沉浸状态中去答题;


“身临其境”环节,出题人走进祖国的名山大川,去寻访诗词里的壮美与豪迈,从当地的风景民俗中给出提问;

“画中有诗”除了用纸作画,还会在宫灯、团扇、战鼓等不同的材质上描绘诗词,并邀请糖画、缂丝、盆景、皮革雕刻等手工艺人在不同的器物上勾勒诗词之美……

“这些创新设计,让选手和观众对于诗词的背景、文化、故事,以及当年诗人创作时的情怀可以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颜芳说,创新表达让诗词文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动起来”,也鼓励广大观众用自己的方式“诗意生活”。

开门办大会,让更多诗词爱好者加入

北大工科博士陈更、00后才女武亦姝、外卖小哥雷海为、轨道公交民警陈曦骏……七季以来,参赛选手始终是《中国诗词大会》上的焦点。

“节目创新所遵循的创作思路一直没变过,即以人民为核心,以诗词之美为核心进行创作”,颜芳介绍,《2022中国诗词大会》增加了跟B站、快手合作,引入了更多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开门办大会,让所有的热爱诗词的人能够加入进来。

从由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组成的现场百人团,到借由技术连线的云中千人团,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选手以诗词为媒介,展示他们自信昂扬的奋进之姿和对诗词的热爱。

在以“遇见”为主题的第四期节目中,17岁听障女生王逸玘的手语版《将进酒》戳中了许多人泪点。王逸玘的成长过程虽然艰辛,但因为遇见诗词,让她感受到很多美好的事物,收获了自信向上的力量。

《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姜震,是一名即将走上铁路警察岗位的大三学生,对他而言,诗词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跟同为铁路警察的父亲聚少离多,诗词变成了父子之间交流的纽带。

对于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马磊、“00”后边境缉毒警察张迪、扶贫驻村的急诊科医生徐晓婵、长庆油田生产一线的地质技术员王军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而言,古诗词不仅是陶冶情操的文字,也是他们在一线奋斗的精神支柱。


找到诸多具有代表性且热爱诗词的选手实属不易,而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则需要导演组做更多功课,这一过程颜芳称作为“粒粒皆辛苦”。她笑称导演组无论上班路上,还是回家途中,都会想着是否能遇到一个热爱诗词的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位节目导演在公交车上偶遇了在背诗词的公交站务员白静,进一步交谈后,白静被邀请来到节目中,参与答题、与观众们分享她与诗词的故事。

从第六季开始,节目特别设置了“千人千问”环节,由云中千人团从自身职业、地域、生活环境及社会热点的文化需求出发,通过视频连线向现场百人团提问,邀请他们用合适的诗词元素作答。


《2022中国诗词大会》继续让诗词文化向丰富的场景运用拓展,为更多领域、更多人群、更多需求助力。节目开播后,先后为乌拉盖边境管理区边境管理大队马背警队的马匹、自闭症孩子们的画展邀请函、焰火设计师的烟花设计、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等注入诗词元素,不仅拓展了诗词文化的维度,也为节目增添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七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根据时代需求不断进阶,成为创新传播经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的品牌节目。“防疫抗疫期间,诗词也能给人力量和精神滋养,这可能是诗词大会的另一种社会效用。”颜芳说。

(文中图片由《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提供)

传统文化IP“落地开花”

丨关注

多面手、大喇叭,应急广播为群众办实事

丨一线

全国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专题线上培训举办

丨动态

网络直播、短视频治理纳入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

丨解读

本文由 广电时评 来源发布

从十个关键词说起丨总导演颜芳谈《2022中国诗词大会》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