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榜样塑造


什么是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各个时代通过榜样这一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赢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同,促使民众效仿践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正是通过塑造榜样的作用完成了民众认同的养成。

“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雕塑)

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前,在不同时期分别塑造过不一样的典型或榜样,如1939年的典型——白求恩。白求恩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又如,1942年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生产运动的典型——吴满有。1942年4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人物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作者莫艾),得到朱德的称赞。吴满有被称为全边区的“劳动英雄”。1943年1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开展吴满有运动》,号召全体边区农民开展“吴满有运动”“向吴满有看齐”,大力开荒生产,提出了“吴满有方向”。农业上的“吴满有方向”与工业上的“开展赵占魁运动”一起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再如,1944年的典型——张思德。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由此看来,树立榜样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历史传统。

榜样不是凭空生成的,它一方面来自日常生活,同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大众可以从中找寻到自己熟悉的影子。另一方面来自民间,这样就消减了刻板印象,榜样来自基层,同时又代表基层,同普通老百姓想法一致、经历一致、情感一致。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让周围的群众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团结报)

作者:文红玉

编辑:

鲍家树 孙靖琪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本文由 团结报文史e家 来源发布

榜样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榜样塑造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