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郑和下西洋“光顾”过的港口要地 后来都经历了什么?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米南德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6200字,大约需要15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公元1433年,郑和在坐船返航的途中病死。三宝太监不仅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宣示着明成祖开启的下西洋伟业的终结。

但由他亲手建立的遗产却没有消逝,甚至将明帝国的影响力延长至自己死后的一个世纪。这其中就包括那些零星散布在南洋各头的几座港口城市,在明朝发展海权的特殊阶段,充当了皇帝船队的海外基地体系。

但在失去明朝船队庇护后,每个城市(基地)的历史走向也就各不相同。本文就将视角聚焦在这些曾被郑和选中的宝地,记录它们的最终结局。

01

帝国的海外基地

事实上,郑和的下西洋航行本身并不复杂。

今人翻看船队走过的历程,实际上是用几十年时间、分七次才陆续完成的。虽然几乎访问了当时亚洲的大部分沿海地区,但同样要靠不断派遣分队才能从容应付。

依靠印度、波斯和阿拉伯水手的千年游历成果,也根本不愁找不到舒适的锚地,或是遭遇尴尬的补给不足问题。这就意味着宝船队没有现实压力,像后来去摸索四海欧洲人那样建立基地网络。

但郑和身上肩负的任务却非常多元

▲郑和宝船复原模型图源于网络

首先是直接展示舰队的体量庞大,以便向海外番邦宣扬明朝的伟大。考虑到当时的明成祖乃是靠军事叛乱篡位,原本或许能稍稍从简的事情自然要办的更加隆重

其次是下西洋活动本身,始终具有相当比例的贸易营收目的。尽管朱家天子从未拒绝接受朝贡,却很难用按年计算的贸易额满足市场。

因此,诸如胡椒一类的上乘商品,就在明朝国内拥有更高价值。宝船队却能顺理成章的运回这些东西,为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充值大量收益。

▲下西洋行动的决策本身 并不在于满足单一诉求 图源于网络

于是,无法避开的安全问题就立刻摆在郑和等人面前。

明朝虽然需要合格的区域代理人来声张自身意志,但也不愿意为海外体系花费资金。于是,每次为帝国舰队充当停泊、卸货的港口,还要兼职为搬迁到北京的朝廷输送当地情报。

由于有很多沿海居民为逃避海禁而冒险南下,这套明朝自己的专属官营体系,还能有效压缩流亡的生存空间。至少是重新划地进行限制,避免更多来自本土的农业人口流失。

▲下西洋同样也是明成祖南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源于网络

因此,郑和与朱棣先后挑选越南南部的占城、马来亚半岛西南的马六甲、苏门答腊岛东北的旧港和远至斯里兰卡的康提王国,充当不同等级的钦定藩属,执行稍有不同的长期职责。

02

马六甲的陷落

1405年,郑和首次出航西洋,就扶持了当时还只是难民据点的马六甲城。当地的统治者拜里米苏拉,原本是来自苏门答腊的三佛齐帝国王侯,因王朝遭来自爪哇岛的新强权满者伯夷摧毁,只能带着部众向北逃亡。

起初还想在有相当发展规模的新加坡岛东山再起,却在数年后被尾随而至的敌军攻陷城池。于是继续转移阵地,一路向西驻足在没有强势政权看管的马六甲。

▲马六甲王室来自盛极一时的三佛齐王国 图源于网络

在当时的外人眼里,初建的马六甲还只是一个流亡者的大型难民营。尽管人数不多的土著难以反抗大股从天而降的新人,却也不可能帮助拜里米苏拉招揽到更多过路商贩。

同时,满者伯夷的诸侯则成功控制新加坡岛,大有再度复兴的意思。因此,郑和的钦定就成为马六甲彻底崛起的护身符。过去的外敌不敢轻易来攻,大量的中间商也追随宝船队抵达全新市场。

于是,这座新兴城市很快就荣升为海峡要冲,也成为东西方商贾都不愿意绕开的关键节点。明朝自己同样在当地设立仓库,专门存放进口货物和各类补给品,并5次让宝船队停泊在那里。

然而,随着郑和病死与下西洋行动的终结,马六甲也随即成为南洋世界的脱线风筝。

统治者为亲近周遭土著与吸引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船只,决定放弃佛教而转投伊斯兰怀抱。同时继续坚持对明朝进行朝贡,衡制南方的马满者伯夷与北方的泰国大城王朝。

甚至不惜编造出天朝下嫁“汉丽宝公主”传闻,继而将马六甲海峡的南北两侧都逐步兼并进来。最终将前者活活熬死,又从后者嘴里夺下了同为重要枢纽的北大年。

▲15-16世纪之交的马六甲城图源于网络

但后期统治者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在缺乏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就以地区内的龙头老大自居。当首批葡萄牙武装商船在1509年造访当地时,就遭末代苏丹默罕默德摆下的鸿门宴暗算。

仅仅两年后,大征服者阿尔布克尔亲率主力前来征讨,成功将苏丹和他的部署都赶出城市。马六甲至此成为葡萄牙帝国的最东方重镇,而原有的统治者也只能在外围不断寻找反攻机会。

虽然通过遣使到北京告御状的方式,获得明朝中央的态度认可,却终究没能等来自己所期盼的天朝大军反而继续被葡萄牙舰队撵出宾坦群岛,造成南北两头的分崩离析。

哪怕有王室的不同分支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甚至将部分贵族权力延续至今,但早已和当初的那个马六甲国家没有多大关系。

▲过于自信的马六甲 因招惹葡萄牙人而被直接占领图源于网络

事实上,郑和当年的决策可以说是成就了马六甲城,也在无形中为其衰败埋下伏笔。

由于一切来得太过轻松,朝南坐的苏丹只凭场地便可躺着数钱。然后任用海外来的穆斯林担任中央官职,靠着从南洋其它地区招募的雇佣兵维持特权统治。

但也在根本上忽略了技术革新和发展舰队,成为史上罕见的非海军强权型航运大国

所以,最终的快速落败与反攻不利,都不过是在为之前的透支运气买单。

03

郑和舰队对南洋华人的影响

还是在1405年,首次南下的郑和还从马六甲继续往南航行,抵达了苏门答腊岛东部的旧港。

但和许多南洋世界的小邦不同,当地管事者是更早流亡海外的华人为主。虽然有少许家族自宋元交替就落难至此,但更多人是在明朝建立后才从广东等沿海省份出发。

其根本原因就是祖传产业链遭海禁限制,为求生活而只得铤而走险。所以按大明的律令来说,几乎所有人都是可追捕、诛杀的逃犯。

但旧港的华人难民也绝非铁板一块。

▲满者伯夷国 图源于网络

例如以梁道明为首的派系,主要是在洪武初年就下海遁逃至此。利用原三佛齐王朝崩溃的真空期,迅速团结起大批不服满者伯夷统治的苏门答腊土著。

最后成功在当地称王,并在对外交涉时沿用前朝名号。而以大海盗陈祖义为首的第二波移民,离开广东老家的时间反而更早,并且一度在北部水域肆虐过较长时间。

最后还是不得已的落脚旧港,并通过逼退满者伯夷入侵者的功绩,迅速成为当地的实权派人物。

▲位于苏门答腊岛东部的旧港 图源于网络

面对这个不合本国法度的群体,郑和的做法也是非常讨巧。他敏锐的意识到,那些在明朝建立后才出逃的群体在实际层面居于弱势。自然需要有更强大的外力予以保护,同时也潜藏着向母国戴罪立功的自我洗白诉求。

至于在元末乱世中就选择离开的陈祖义集团,在人数和实力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并且没理由对稍后才建立的明朝认怂。首领本人更是劣迹斑斑,并以750万白银的悬赏价格,傲居通缉犯名单前列。

于是,果断采取分化瓦解策略,让资历最老的梁道明接受诏安返乡。接着联络上接替职务的副手施进卿,准备发展为日后攻取港口的内部策应。

▲陈祖义,海盗集团之首领,祖籍广东潮州图源于网络

1507年,郑和率领返航舰队再次抵达,并向占据旧港的两派提出再次诏安。由于施进卿早已有归顺意向,便暗中将陈祖义方面的偷袭计划全盘托出。

明军的宝船队也得以从容应付,故意部下两翼包抄阵型,坐等假意赶来交涉的敌军过度深入。随后用火船烧毁对方的10艘精选战舰,并在完成合围后又占据余下的7艘。

最后将陈祖义生擒,押解回南京当众处决。

但对通报有功的施进卿,却只给予等级很低的宣慰使任命。言下之意就是,旧港的流亡者残部依旧能在本地对内称王,但在外部却只是大明宗藩体系下的小小土司。

▲宝船队与陈祖义的南洋火拼图源于网络

郑和的用意,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单一目的来进行解释。因为旧港的地理位置就非常要紧,是能够扼守马六甲海峡侧翼与巽他海峡的关键锚地。

明朝若将半官方的机构扩充至此,就等于是在繁华的海运线路上安插钉子,完全符合下西洋战略中的经济因素。

同时,由于反客为主的流亡者还坚持使用原三佛齐名号,自然是为藩属名册又增添了重磅成员。这也符合朱棣向四方宣扬自身权威的外交目的。

再者,对旧港掌舵人的微妙身份既要给予充分利用,又不能因太过拔高而对内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宣慰司的安排可谓恰到好处,从多个角度对这里实事掌控。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明王朝》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访微信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各大应用商店循迹讲堂APP

不过,随着最后一次下西洋活动在1433年完结,原本就实力有限的旧港也很快遭遇到覆亡厄运。

施进卿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小王国在异域世界处境艰难,所以像北逃的马六甲统治者那样改宗伊斯兰教。女儿也在自己死后靠明朝做出的裁决,踉踉跄跄的继续保有继承人位置。

▲旧港也短暂成为明朝的最南方属地 图源于网络

由于距离过于遥远,此后也很难受到宗主国的官方船只惠顾。仅仅坚持到1440年,便被卷土重来的满者伯夷彻底吞并。

虽然当地的华人始终保有一席之地,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偶有露头,但终究只能沦为史籍边角料中的小小注脚。

倘若郑和当年能给予更高的认可,旧港宣慰司的命运或许会有更多可能性。

04

郑和舰队对斯里兰卡的影响

随着郑和的航迹不断向西延伸,明朝宝船队也来到了古代史料中的狮子国,也就是近代的锡兰岛与今日的斯里兰卡。

相比马六甲与旧港,这里不仅距离东南海岸更远,甚至从未被任何中央王朝的外交官所直接造访。同时,当地也因历史原因而四分五裂,甚至在占绝对多数的僧伽罗人之间也存在数个王国。

出于航运和外交成本的考虑,郑和主要选择同岛屿西南部的科特王国打交道。不仅因为该国占据有相当面积的精华区域,还一直同印度次大陆保持着密切联系。

▲早期航海图上的斯里兰卡岛位置 图源于网络

古往今来的许多商船,都可能从印度西南海岸或马尔代夫出发,直接将其都城科伦坡作为继续东进的中转站。

遵从古老穆斯林航线的宝船队,郑和船队自然无法在这个领域免俗,同时也期望能对该国施加更多影响。至于经常出没在他们周围的海盗,同样多来自印度次大陆,却习惯于和斯里兰卡的港口管理者合作。

恰逢科特人在对北部邻居贾夫纳王国的战争中大胜,进而引发王室分裂与依靠外籍佣兵的阿拉凯什瓦拉夺权成功。郑和便主动以天朝上国的身份予以劝诫,以稳定内部和解决海盗问题外突破口,不断观察对方举动。

但他可能很快就意识到,此起彼伏的海盗恰恰是某些特定群体的额外收入来源。双方的交涉态度也迅速急转直下,进而演变为不可调和的相互指责。

1411年,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的返程中抵达科伦坡,并决定对根基不稳的阿拉凯什瓦拉实施斩首行动。他自己与身边的2000名士兵假意从王宫离开,随即又迅速调头杀回城中,将缺乏准备的国王一家全部俘虏。

▲率军突袭科伦坡的郑和 图源于网络

同时,留在海边的25000名士兵和海员,也开始遭遇数量约为自己一倍的科特军队围攻。但由于许多本地贵族都不认可自己的君主,使得兵力占绝对优势的他们始终保持着围而不打态势。

随着郑和的斩首分队成功回到海边,也就在现实面前不再做无畏挣扎,任凭暴君被对方带回南京关押。有关此事的纪念碑文,也至少存留到下个世纪,为刚刚登陆岛上的葡萄牙人预见。

然而,科特王国的实力并没有因这场风波而受到太大损耗。包括郑和在内的上层也非常清楚,自己完全没能力对该岛实施强制性的约束或管辖,只能以崇佛和见证者的身份施以轻微影响。

但明朝凭借郑和的成功偷袭,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竖立了相当威名。

当宝船队进抵印度西南部的几个贸易大港,就没有在沿途遭到任何海盗群体的刁难。而包括卡利卡特在内的几个重要口岸,往往也是海盗最热衷于出没的重灾区。

甚至有很多人将这些地方作为母港,地位远高于偶尔涉足的斯里兰卡。在科伦坡发生的短促战事,无疑是让盗匪们要反复思量的重要原因。

▲科特王国最终因内乱而再次四分五裂 图源于网络


不过,随着七下西洋行动的落幕,本就有恃无恐的科特王国又可以再度放飞自我。

在1450年左右,他们北上占领异族的贾夫纳王国全境,险些成为统领全岛的唯一势力。但巨大的战争消耗也引得内陆地方派不满,酿成不可收拾的大规模叛乱,使得王国最终被分裂和摧毁。

05

后郑和时代的“苦果”

此外,郑和虽在海外实施君令有所不受的特权,却还是需要在很多方面受限于皇帝的亲自部署。

当宝船队从水路向着波斯湾与红海进行拓展,大明朝的陆军也借着对方内乱将大半个越南掌控在自己手中。由于出兵时间距离郑和下西洋开启仅仅1年,完全可以算是明成祖南方战略的两个平行分支。

但在轻易摧毁不得人心的胡朝政权后,原本帮陈朝复国的借口就被朱棣抛之脑后。虽然有在偏远的南方划出一块保留地给傀儡君主,却还是将包括河内的整个红河平原都收入囊中,直接改组为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大批原先的土地所有者被从自家祖产上驱逐,更多流离失所的农民则被组织去往北京修建紫禁城。

由于路程过于遥远,且当事人难以适应急速变化的气候,让许多无辜者再也无法看到故乡。如此轻佻的暴虐举动,也很快在当地引发规模宏大的蓝山起义。

▲明朝与蓝山起义军的战斗 图源于网络

事实上,明朝对越南的征服也包含皇帝自己的多重考虑。由于红河平原已得到充分开发,成为西南边界外的重要粮仓,无疑对需要供养大量军队的帝王很有吸引力。

其次,就是历史上的越南北部也多次接受中原王朝统御。

朱棣因自己是篡位者出生,比一般君主更渴望用军功充当合法性的有力证明。加之北部湾水域在汉朝时就经常为海船所接触,也在稍后设立了支持郑和下西洋事活动的市舶司。只是近千年的技术发展,已经让海船的航程较之过往有大幅度提升。

所以,北越海岸的中转站职能到唐宋之际就不再要紧。许多富有经验的水手,都可以从新加坡海峡直趋两广,至多在泰国湾和占城两地停留,再不济也可以到海南的港口寻找补给。

但在残酷的海禁政策下,琼岛的航运已遭毁灭性打击,这才让条件更差的越南海岸再次显现出过事的意义。而郑和的宝船队也没有在占领期间造访当地,算得上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无心反击。

▲明朝在越南设置的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图源于网络

更为讽刺的是,由于朱棣将国内的造船产能和海员群体都优先由于支持郑和,反而让南下明军的后勤补给和增援都出现问题。由于北越和广西之间的陆路非常不便,最省时省力的物流渠道就是水运。

但垄断特定吨位的官营作坊却效能有限,根本无法做到两头坚固,只能让陆军以最低效的方式维持基本运作。不仅无法迅速将叛乱平息,反而将整个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变为游击战区。

由此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使得当地无法继续为下西洋活动输出必要资源,反过来还要大量消耗宝船队的贸易盈余。可谓是开启了非常典型的相互坑害模式。

最终,明朝的经济就因皇帝的南进战略而趋于崩溃。除了要在两头消耗大量资源,宝船队本身的无节制量进口也使所有货物都出现了过剩现象。

因为看似庞大的明朝市场,从未有过与其体量相配的购买力人群。

但宝船队的每次返航,都会按原始计划采购更多的同类非生活必需品。以至连大臣的俸禄都无法支取,只能靠堆积在府库中的胡椒等洋货抵扣。而每一次的发放行为,又会造成商品市值的飞速下跌,成为堪称无解的死循环模式。

▲混在佛教与穆斯林风俗的郑和葬礼 图源于网络

因此到1428年,忍无可忍的明宣宗下令彻底退出越南,又在7年后叫停了整个下西洋战略。

而越南也正式进入黎朝时代,并在1470年将南方的占城全部吞没,更有一口吃掉整个老挝的可怕架势。若非连年的征战让本国同样陷入疲敝,甚至要准备发兵占领海边的马六甲城。

依然维系宗主身份的明朝,则尚未从几十年前的经济衰败中走出,只能靠劝诫来应付占城王族的控诉。亦如他们在面对旧港和马六甲时的无可奈何。

结语


许多后世的观者回温这段历史,经常有感于明成祖的雄韬伟略和三宝太监的策略精准,却忽略了这主仆二人联手制造的巨大破坏

虽说历史往往会按胜利者的意志去描绘世界,但失意者的教训也容易引起更多普通人的共鸣。

所以,可能唯有将失策包装为全盘胜利,才能满足特定群体的脑补舒适区。

(完)

70年来,朝韩两国是如何保管志愿军遗骸的?| 循迹晓讲


为什么“代议制”是“最不坏的选择”?| 循迹晓讲


泰国示威活动是美国人搞得「颜色革命」吗?| 循迹晓讲


千年难题:各定居文明是如何最终解决游牧部落威胁?| 循迹晓讲


本文由 冷炮历史 来源发布

物是人非:郑和下西洋“光顾”过的港口要地 后来都经历了什么?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