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人性史观的精华作《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一生不能错过的经典


100年前,有个男孩出生在了中国河南开封一个郭姓家庭里。

生母早逝的他被继母百般虐待,学业生涯也因此屡屡中断。后又遭遇家道中落,父亲去世。然而这仅仅是他一生灾难的开始,在这之后,他又经历了国难当头、内战连绵,最后背井离乡,却因一腔正义抨击时局,身陷囹圄数十载。

接连不断的灾难没有压垮他,他虽历经沧桑、满身是伤,却仍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用写作在艰难困苦中寻找出路,用说真话的勇气在改革中唤醒民众。

他就是当代著名作家柏杨,他一生著作等身,因文笔犀利、内容深刻的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而被大众熟知。然而,他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

一、“归来仍是少年”的柏杨,十年著史天地宽

1967年,因一幅漫画触怒当局的柏杨,作为政治犯被判刑12年。深陷牢狱期间,为驱逐内心的孤独绝望,他开始大量阅读历史。

如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所说:“入狱后柏杨没有了掌声喝彩,人生的追求也不同了,逼得他有时间和空间反省。”

正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柏杨完成了《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人史纲》三部作品,并且奠定了他的人性历史观“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尤其是《中国人史纲》,自1979年出版面世后,40余年间受到大众的广泛好评,而这也成为了柏杨踏出人生的另一个拐点。

结束9年零26天牢狱生涯的柏杨担心“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这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遭到尘封的厄运”,于是萌生了为广大读者译写《资治通鉴》的念头。

于是从1983年到1993年,这十年间,柏杨每个月至少阅读4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标点和注解)原文,写出7.5万字左右的初稿,交出15万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所必需的地图、附录。

十年如一日,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终于出版问世。除完整白话译文外,柏杨还附带了约 60 万字的“柏杨曰”。

"柏杨曰”是柏杨对《资治通鉴》中重要历史人物、典型历史事件做出的评价,也是现代人对历史的另类理解。

白话版《资治通鉴》的问世,成就了柏杨“人文大师”的美名,历史学家唐德刚盛赞:“《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柏杨在文化转型史上的牌位!”

在此基础上,柏杨先生又用5年时间提炼了《资治通鉴》中862则典型史事,配上“柏杨曰”史评,编著成书《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

这套《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分为上中下三册,是柏杨史学观点的精华凝结之作,他通过“柏杨曰”和历史对话,把现代民主、法治以及人权的观点,通过点评一一表达了出来。

写小说、杂文出身的柏杨,历经重重人生磨难后,在花甲之年却开始专注治史,誓做为苍生说人话的人民史学家。

虽然他的“柏杨曰”,曾被人诟病“主观色彩太强烈”,但他借历史所表达出来的对中国、对华夏民族的那份深沉的爱意,却是不容置疑的。

二、以作家身份著史的柏杨,有史学家的严谨,却又不失“柏杨式”犀利

虽未受过系统的历史训练,但柏杨对待历史却严谨又认真。翻译《资治通鉴》时,阅读大量史书,查阅大量史料,以保证史料的严密准确。

但又恰恰因为柏杨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再加上他多年“批评国人劣根性”的杂文经验,使得他对关键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点评犀利又辛辣。所以他的“柏杨曰”轻松诙谐,却又不失“柏杨式”犀利。

就连金庸先生都曾盛赞:“柏杨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各种弊病的鞭笞,是我长期来十分佩服的。”

《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是柏杨历史观的精华凝结之作,在书里,柏杨不但批判传统史学家儒家学派,如司马光、王夫之等人的传统史学观点,还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点评,表达了对权贵豪绅的痛恨和对中国人民的怜悯。

他对传统史学家的批判辛辣严厉:

王夫之不过一个传统腐儒,目光短小,冥顽不灵。
司马光是个偏执的“崇古狂”,他反对一切改革,只关心地主群利益。

他对传统帝王的讽刺毫不留情:

就人权立场,刘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武曌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成功的第一位女强人,也是一个可怕的怪胎。

他对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面对唐朝末年连年不断的战乱,人民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灾难,一腔赤子心的柏杨不禁连番感叹:“中国人,你的名字是苦难!”

面对习惯逆来顺受、只会窝里横的中国小民,爱之深、责之切的柏杨多次大声呼喊:“中国人民一定要觉醒!”

除了治史严谨外,柏杨对历史还抱持“怀疑”态度,对存疑的历史事件,会大胆提出质疑。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就连百度百科的介绍也是“木牛流马是诸葛亮为蜀汉大军提供粮食的运输工具。”

但柏杨却在《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里明确对这一历史记载提出异议:木牛流马不合常情。并对此进行了解释。但因为没有更多的史料证据,所以柏杨也只是提出异议,留待后来的专家考证。

柏杨对《资治通鉴》里记载历史的质疑,既是史学家治史的严谨,也是一个中国人对历史的负责。

三、“柏杨曰”的三大创新,体现了柏杨“只为苍生 说人话”的人性史观

司马光耗费19年编纂的《资治通鉴》,本是“以资于治道”的帝王之书。但他“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维”的编年体记录方式,使得《资治通鉴》经过了1061年,却依然经久不衰。不但贤相、伟人作为案牍之书,就连现代政要、精英们也表示不可不读《资治通鉴》。

可《资治通鉴》内容之繁多,体系之复杂,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从而错过经典。

所以柏杨翻译《资治通鉴》时,为了更加方便读者阅读,做了三大创新:

1、摒弃年号,采用公元纪年

柏杨没有以王朝兴衰作为篇章,而是采用公元纪年,把国号、年号放在次要位置,打破传统史学观,更能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格局来横向对比。

2、删繁就简,对帝王直呼其名

秉持“人性史观”的柏杨对曾尊贵无比的帝王直呼其名,把高高在上的皇帝拉下神坛。比如他直接称呼“刘彻”,而非汉武帝。

他还把古代官名直接翻译成现代职务,比如太子洗马(太子宫图书管理员)、中书令(立法院立法长)。

3、写给人民看的“柏杨曰”

传统的“臣光曰”是写给皇帝看的,但“柏杨曰”却是给普通大众看的。这也是柏杨“人性史观”的最大体现。

于是,一心“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帝王唱赞歌”的《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不再只是供帝王翻阅的教科书,而是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启示录”。

正如柏杨在序言里所说的:“我不认为我的评论能概括全局,司马光和王夫之的治史,有他们的历史意义和地位,但我庆幸生在这个时代,让我对事实的真相,能从更宽广的角度,和更多的资讯中去观察。”

有着现代人平等、民主与自由之观念的柏杨先生,看待历史的视角特别珍贵:以人为本、重视个体。

所以他在《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会猛烈抨击历史中那些残暴蛀虫,也会高度赞扬那些争取独立自由、努力抗争的血性小民:

比如三国时的夏侯令女,一个为了抗争家族,争取婚姻自由,而不惜割掉耳朵和鼻子的奇女子。

比如以奴隶身份,勇于反抗北魏将军高澄的兰京,为中国人立下了捍卫尊严的榜样。

比如为保证史书真实性,不惜反抗当朝宰相的皇家图书院编纂官吴兢。

所以《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史书,但它“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却更能让后来人从历史中学会反思、总结。

今年是柏杨先生的100年诞辰,再多的纪念都不如把柏杨精神传承下去,因为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所以即使到了21世纪,我们依然应该时时阅读柏杨,把柏杨敢于说真话、以人为本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戳这里,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本文由 历史D学堂 来源发布

柏杨人性史观的精华作《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一生不能错过的经典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