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多数学生交白卷,唯独此人获得满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一直深受文人墨客追捧。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对联的雏形,当时被称为“楹联”。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熟的对联在五代十国时期正式形成,当时的后蜀之主孟昶,为了表达对新年的庆贺,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在古代读书人心目中,对联的地位几乎和诗词不分伯仲,与朋友吟诵诗词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对对子,否则总感觉缺少点什么。除此之外,一些博学多才的皇帝,选拔优秀考生的过程中,也会采用对联的方式。如果对联功底过硬,不仅可以作为聊天吹牛的资本,有时还能在科举考试中蟾宫折桂。

清朝乾隆年间,江西有位名叫刘凤诰的书生,虽然相貌平平,一只眼睛不太好使,智商却远高于常人,人送外号“江西才子”。刘凤诰二十八岁那年,跋山涉水来到京城参加会试,凭借出色的文笔,打动了几位阅卷老师,从而拿到殿试的入场券,带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大殿。

乾隆皇帝看了刘凤诰一眼,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他觉得刘凤诰其貌不扬,而且有一只眼睛不太好使,若让他入朝为官,岂不是被天下人嘲笑,但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乾隆思索片刻,决定出一道高难度的题目,让刘凤诰知难而退,既不会留下以貌取人的诟病,同时也能彰显出所谓的公平。

一炷香过后,乾隆说出一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此联包含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另外还涵盖北斗星、启明星等星宿,难度系数超高。只见刘凤诰微微一笑,自信地给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此联一出,乾隆皇帝拍手叫绝,就连被誉为清朝第一才子的纪晓岚,也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对刘凤诰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乾隆当场表示,探花非刘凤诰莫属。不仅古人使用对联作为选拔人才的方法,近现代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民国时期,清华教授陈寅恪出了一个“孙行者”得上联,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交白卷,唯独周祖谟获得满分,他的下联是什么呢?

周祖谟,祖籍浙江杭州,1914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就聪慧过人,熟读儒家典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1932年,十八岁的周祖谟,同时报考了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参加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时候,语文试卷由国学大师陈寅恪亲自出题,题目是仅有三个字的对联“孙行者”

拿到试卷后,几乎所有考生都疑惑不解,从未见过类似的考题,不知如何下手,甚至许多人直接放弃,选择交白卷。另外也有一些人觉得太简单了,跟一加一等于二差不多,随后给写出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比如“观世音”、“如来佛”、“猪八戒”、“沙和尚”等,这些都是《西游记》中的人物。

极少数善于思考的考生,经过将近一小时的苦思冥想,给出“祖冲之”、“王引之”作为下联,看似对仗工整,非常符合题目要求,其实顶多称得上不跑题,却算不上优秀的答案。考试结束后,陈寅恪批改完所有试卷,只有一位考生的答案得到满分,那就是周祖谟的“胡适之”,此联究竟有何奇妙之处?

面对众人的疑惑,陈寅恪说出给周祖谟满分的原因。首先,上联中的“孙”通“狲”,下联中的“胡”通“猢”,“猢狲”指的是猕猴;其次,“行”与“适”皆为动词;最后,“者”与“之”都是虚词,且符合对联的平仄押韵。综上所述,以下联“胡适之”对上联“孙行者”堪称完美,得满分也就很好理解了。

各位看官,你觉得“胡适之”能对得上“孙行者”吗?假如给你上联“孙行者”,你会对出什么绝妙的下联?

本文由 史学界的9527 来源发布

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多数学生交白卷,唯独此人获得满分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