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城,仅剩61人了……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本文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国馆读书(ID:guoguandushu),转载请联系国馆。

今天,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响彻城市上空的防空警报,再次把我们带回1937年12月13日的人间炼狱。

如今,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61人。

84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过上了先辈们不敢想象的安稳日子。

历史蒙上尘埃,哭声逐渐远去,有些声音开始出现了。

有的置身事外,“南京大屠杀跟我有啥关系?”

有的掩耳盗铃,“天天恨这个恨那个,有意思吗?”

这段历史,不敢稍忘,不能稍忘!

30年代

直到白发苍苍,罗瑾老人仍清晰记得:

1938年1月,一个日本少尉军官提着尖刀,手里拿着两卷“樱花牌”胶卷,气势汹汹闯进店里要求冲洗照片。

那年他只有15岁,在照相馆当学徒,中途换药水时被逐渐显现清晰的图像吓住了。

劈刺、砍头、强奸、活埋……全是日军疯狂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惨烈程度难以言状。

图/《百家讲坛》

他决意偷偷多印一套保存下来,哪怕会赔上性命。

罗瑾挑选了16张照片,做成一本相册,写上一个“耻”字。

图/《百家讲坛》

3年后,汪伪政府成立,18岁的罗瑾被征召到毗卢寺参加集训,几乎每天都要和日本人打交道。

从不离身的相册就像定时炸弹,随时会惹来杀身之祸。

为避免搜身,罗瑾把相册藏到厕所墙壁的砖缝里,用泥巴糊上,一有机会就跑去检查。

图/《档案》

某天他又去厕所查看,发现泥巴散落一地,相册不见了!

罗瑾以为,铁定是被日本人搜刮了去,只好带着家人连夜逃离南京。

没想到,是集训社的另一位爱国青年吴璇,无意中发现相册并将相册拿走了。

对方同样日夜提心吊胆,将相册收藏六年之久。

直至日本投降,吴璇把相册递交给南京法庭。16张照片,累累罪行,被法庭编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成为审判日本战犯的关键证据。

罗瑾、吴璇两人数次历险,半生流离,把一本小小的相片册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图/《档案》

40年代

1946年3月20日清晨,近十家中国权威媒体同时报道:

图/电影《东方战场》

战败的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却压根没打算为战争的遗祸负责。

梅汝璈挺身而出,以法官身份,代表中国参与东京审判,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裁罪量刑。

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即将开始。

还没等到开庭,暗流早已汹涌。按照各国在战争中的付出和损失,中国的席位理应安排在前,但庭长韦伯却让英美优先。

图/纪录片电影《东京审判》

硝烟弥漫的战场,一点点微妙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梅汝璈坚决反对,他认为,中国法官的席位必须排在第二位,只因中国抗日时间最长,牺牲人数最多,接受投降书上的签字也排在第二位。

这不是面子问题,而是关乎3500万冤魂的底线。

为了争得席位,他软硬不吃,甚至脱下法袍,拒绝参加法庭彩排,最终迫使庭长同意改座。

东京审判法庭,最高排左七为梅汝璈

但这只是开始。

起草判决书时,梅汝璈力求在判决书中单设一章,专门对南京大屠杀予以说明,法庭很快同意了。

到审判阶段,由于各国法官立场不同、背景不同,对于是否判处战犯死刑产生了极大分歧。

梅汝璈心焦如焚,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抱着赴死的信念,他日夜与各国法官磋商、争论、说服,最终法庭投票表决6:5,以一票险胜,判处7名甲级战犯绞刑,其中,就有下达南京屠城命令的松井石根。

将罪行累累的日本战犯牢牢钉在法律和历史的耻辱柱上,梅汝璈做到了。

梅汝璈

60年代

一位历史系学生曾回忆:

那时候,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了,后来出于对国际形势的考量,国家与美日建交。

中日建交

凡此种种,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调查一度陷入停滞。

但高兴祖,南京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偏不愿放弃。

1962年,他带领着4老师和7学生,身体力行走访一大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见证人。

从右至左:原纪念馆馆长段月萍、高兴祖教授、幸存者陈德贵和李秀英

高兴祖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仇恨或许会化解,但记忆一定要保留下去。

他一路收集许多照片资料,拟就书稿《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成为我国研究南京大屠杀第一人。

可在当时,历史系的研究风潮都是重古轻今,这本书得不到重视,也不能公开出版流通。

但高兴祖一直没放弃,继续收集新的资料,并对原稿修订补充。

后来,他将书名改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填补了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

高兴祖著作

他所写的上百篇论文,也成为驳倒日方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铁证。

70年代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常有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来访。

他很少空手前来,要么肩背挎包,要么拉着箱子,小心翼翼地将自己收集来的南京大屠杀相关物料交给工作人员。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林伯耀。

林伯耀

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设立纪念馆的人。

他出生在日本,几乎在日本生活了一辈子,却数十年来风雨无阻地为中国同胞奔走。

20世纪30年代,祖籍福建的林父为了谋生,流落到日本打工,出生在日本的林伯耀,从小没少受白眼和欺负。

以前邻里会喊他“支那人”,还放恶狗追赶他和母亲。

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承受这些,他甚至从未去过中国。

后来,林伯耀知道了日本俘获、虐待中国劳工等事情,知道了东京审判以及南京大屠杀,虽是素未谋面的同胞,但他的内心无法再平静:必须要为祖国和同胞做点什么!

林伯耀向记者展示受害者刀伤

1978年,林伯耀第一次来到南京,想给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献花,却找不到任何相关场所。

他当即提议,应该建立纪念馆,祭奠亡魂,铭记历史,警醒后人。

与此同时,他在日本不断搜集、收购当年的物件和资料,悉数送回祖国,作为筹备纪念馆之用。其中有日本老兵的日记、手绘图、照片,甚至还找到了一把侵华日军使用过的机枪。

林伯耀从日本已故老兵处征集来的一幅手绘图

40多年间,林伯耀往返中日两国间300多次,年逾八旬仍步履不停。

他成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远的馆员”。

80年代

这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星云大师的回忆。

图/青年时的星云大师,中评社记者翻摄

后来,星云大师结识了青年油画家李自健,问他:“能不能画一幅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巨幅油画?”

李自健立马应承下来。

李自健根据大师的讲诉,悲愤执笔,耗费80多个日夜,终于完成了这幅警世巨作。

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

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部分组成。

画面的主体是堆积如山的尸体,几乎看不到尽头,画面的左侧为“屠”,是两个趾高气昂的日本军人,在“砍人大赛比拼完后,正狞笑擦拭沾满鲜血的尖刀。

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袒露着胸膛惨死的母亲身上,声嘶力竭地哭喊,“生”于血泊,一夜成孤。

画的最右侧,谓之“佛”,是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试图救赎尸山血海里的灵魂。

逼真的画面犹如往日重现,战争的疯狂刺痛着每一个人。

星云大师看完画作后,久久不发一语,泪水夺眶而出……

他鼓励李自健把这幅作品带到世界各地,因为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正视历史,才能有真正和平的希望。

从此,李自健自掏腰包,带着油画走遍世界六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回海外巡展,都引起巨大轰动,常常有西方观众在《南京大屠杀》前伫立沉默许久,泪流满面。

一路走来,遇到无数打压阻挠,他却始终坚持把真相带到世界面前。

2000年,星云大师与李自健一道,将油画《南京大屠杀》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陈列收藏。

90年代

某年,一位父亲去中国台湾探亲,给出生在美国的女儿带回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布满蚕卵的蚕纸。

小姑娘对这种神奇的生物着迷,更对它背后遥远且陌生的东方国度产生巨大好奇。

她时常问父母:“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会到美国,而不待在中国呢?”

每次听到这样的提问,父母总会黯然神伤、陷入沉默。

长大后,女孩常听长辈描述:日本侵略者攻下南京城后,对全城百姓大肆屠戮,连婴儿都要剁成两半,整条长江被鲜血染红……

她又惊又疑:“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吗?当时的中国真的那么惨吗?”

作为一名理科生,她想找到证据,可翻遍图书馆,找不到任何资料。跑去问老师,老师也一无所知。

直至偶然一次机会,女孩参观了在加州举办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

张纯如

对于年轻的她而言,眼前的一幕幕情景和父母所说过的话联系起来,让她顿感心悸,以及彻底的愤怒。

她哭着问母亲:“的确有这样一段历史,但为什么还会有人否认它,为什么所有英文书籍里对这样的事只字未提?”

如果历史的真相无人提起,那她就做第一人。

这个女孩就是张纯如。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合影

那一年,她27岁。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由于每天接触大量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张纯如的精神受到了极大创伤。

失眠、脱发、手脚痉挛、体重锐减,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揭发。

1997年12月,张纯如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轰动整个西方,还被列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要做的事已经完成,可张纯如受到的折磨从未停止。

那段日子,她受到强硬势力的恐吓、跟踪和监视,甚至收到两颗子弹的死亡威胁。

长期的压力和恐惧,加剧了她的抑郁症。

沉重的历史和丑恶的人心,终于压垮了这个女孩。36岁那年,张纯如吞枪自杀。

张纯如的母亲表示,希望外界不要渲染女儿为研究大屠杀的真相而死,这会阻挡后来者想要揭露黑暗的脚步,与女儿生前的选择背道而驰。

人们只需要知道,张纯如的一生“为何而活”。

21世纪

有这样一群老人,如果没有战争和侵略,她们本该和所有普通老人一样,安享晚年,儿孙绕膝。

但这群老人的一生却饱受苦难,直至离世,仍被许多人误解、歧视。

历史给了她们一个共同的身份,“慰安妇”。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导演郭柯说:“她们不是‘慰安妇’,是当年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

当时,20多万女性受残害,截至2012年,仅剩32名老人在世。

也正是在这一年,导演郭柯把镜头聚焦在这个沉默的不幸群体身上,创作出中国首部“慰安妇”纪录片《三十二》。

郭柯并没有深挖老人们的创伤,逼迫她们回想那段血色的过往。

而是平静如实地记录,在时间的长河里,老人们如何学会隐藏伤口,努力过上普通琐碎的生活。

观众惊讶地发现,原来老人们比想象中的更强大乐观。

韦绍兰阿婆,因遭遇日本人的摧残生下了孩子,遭受非议大半辈子,连儿子都在埋怨她。

可她却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王玉开阿婆,偶然看到一张日本老军人的照片,她不仅没有痛哭或生气,反倒笑着说:“日本人也老了,都没有胡子了。”

陈林桃阿婆,几乎不提自己的悲惨遭遇,只是祈祷:“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

不经意触及内心的隐痛,她们也是克制地摆手表示:“不说了,不说了,说多了难受。”

这种苦难过后的坚强,反而更让人为之动容。

纪录片筹备了两年,从最初的《三十二》变成了《二十二》,等到真正上映时,幸存者只剩下8人。

终有一天,这个数字会清零。

我们能做的,便是如郭柯所说的那样:“记住她们。”

记住老人们来过、苦过、挣扎过,也精彩过。

记住她们,就是记住历史。

本文来源:国馆,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10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更多推荐阅读▽

深夜不睡、扒门堵路……网红主播们放过他吧!

“我的病治好了,生活也毁了”: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管好自己的偏见


今日凌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濮业良去世享年100岁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59位一集没来得及播出这些镜头成为了最后的记忆去年,在濮老99周岁..

关注不值得影评,热情地看片,冷静地吐槽。防雷防烂片,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从此只看好电影不定期专访知名导演、演员   《长..

Hello大家早上好!雪佛兰这几年无论是销量还是声量都不太理想,但最近雪佛兰好像开窍了,不但新车推出的速度明显加快,还换上全新的内饰。今天辰哥就为大家抢先体验了一下..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6月13日晚间,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鄂尔多斯购物中心发生火灾,起火处为一层底商一手机店。网传视频显示,店内火势凶猛,一辆摆放在店内的SUV车型—..

76-52,澳大利亚在亚洲杯上再下一城,击败了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沙特阿拉伯。这场比赛,看到了一位老熟人:索恩-梅克。他首发出战,11中6,其中包括2记外线,拿到了16+6的数..

据记者报道,状元秀保罗-班凯罗的夏联之旅已经提前结束,他不会再登场比赛,而这并不是因为他遭受到什么伤病,而是因为他打得太好了——球队认为他已经展现出足够的比赛内..

北京时间6月21日,8年夺下4冠的勇士队,在旧金山举办了盛大的夺冠游行。库里和他的队友们,带着总冠军奖杯,和球迷们分享夺冠的喜悦。在这次夺冠游行中,亮点不断——亮点..

尽管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奔驰并没有在电汽化的新时代里再一次捷足先登,但不发威的老虎从来就不是Hello Kitty,旧城之王觉醒之时,市场注定会迎来一场新的洗礼。..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本文专家:韩红钰,唐山市南湖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经常做家务的人、上班一族、甚至是很多小朋友,到了春夏换季的时候,手..

文案,不止文案。文案君(MrCopywriter)本文为文案君WeAd合作专栏经授权转载自:TOP创意广告(TDCADS)自从推出电动汽车并且爆火之后五菱的汽车营销真是越来越懂年轻人的..

曾经的“老八股”能重回资本市场吗?作者 | 梁春富编辑丨蔡真来源 | 野马财经本文约3638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6月15日,退市游久(下称“游久”)公告称..

2022年,很多人学中医时还在到处找资料,且不知道辨别专不专业,导致学起来损耗身体健康!这次,我申请到专业的中医资源,给大家开个免费的【中医技术学习交流群】,让你少..

本文由 青年文摘 来源发布

那座城,仅剩61人了……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