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十三)



1961年,苏联军事出版社曾发行过一套名为《内战英雄》的明信片,汇集了瓦西里·布留赫尔、米哈伊尔·伏龙芝、谢苗·布琼尼、瓦西里·恰巴耶夫(中文译名夏伯阳)等三十位遐迩闻名的红军指挥官。其中,与他们并列的赫然有位中国人,他就是内战时期驰骋于北高加索、顿河流域、中亚撒马尔罕等地的传奇英雄包其三(包清山)。

算是运气不错,我居然在一家俄罗斯收藏网站“淘”到了这套明信片。明信片创作者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包其三半身像,比照包其三留存下来的有限几张照片,明信片的画像着实传神,外表俊朗、斯文,气质上更像文人。尽管眼眸透着刚毅、坚定,但仍还是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位让苏维埃敌人闻风丧胆的“硬核”战将。

包其三得以进入更多人视野,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两国间伟大友谊时期。1956年夏天,苏联作家、记者诺沃格卢茨基和杜纳耶夫斯基无意间发现,内战时期北高加索地区曾活跃着一支华工组成的队伍,其领导者是包其三。随后历时三年多,两人在全苏各地遍访包其三的老战友,查阅大量档案文献,甚至还写信求助北京的中苏友好协会。经过查访,包其三的事迹被一点点逐渐勾勒出来,并于1959年出版《中国战士同志》一书。该书出版后,数以百计的信件纷至沓来,内容涉及不少老战士的个人回忆录、文献、旧照片、军事命令摘抄等。他们借此对图书进行修改、补充,在1962年以《沿着包其三的足迹》的书名再次推出。

苏联1959年版《中国战士同志》

历史的脚步迈入二十一世纪,俄罗斯依然有人关注这位来自中国的内战英雄。2010年,俄罗斯内务部内务部队杂志《在战斗岗位上》第二期的“有趣事实”栏目中,刊登了马科耶夫撰写的《红军指挥官包其三与他的无畏部队》一文,还原了这位英雄的战斗事迹,让当今的俄罗斯读者看到了百余年前苏俄红军中国战士的英姿与无惧。在文章开篇,他这样描述:

北奥塞梯共和国首都中心的一个广场,矗立着一座25米高的花岗岩方尖碑。碑上刻着:“献给国内战争年代在北奥塞梯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献身的中国同志们。北奥塞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劳动人民谨立”。这座纪念碑所在的广场,在当地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广场”。

中国“志愿者同志”的哪些功劳被铭记?现在很少有人对此有所了解。可曾知道,在苏维埃政权的最初几年,一支独特的部队——捷列克共和国契卡第一中国独立支队在北高加索浴血作战。其战斗经历,是我国内战史上研究最少的一页······

位于弗拉季高加索的中国国际主义战士纪念碑

8月盛夏时,我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阅读到《中国战士同志》《沿着包其三的足迹》等书。指尖滑过泛黄的旧纸时,些许激动,思绪跟着行行文字,回到百年前,感觉那些字里行间,跳动着历史的脉搏······

关于包其三的早年生活,记载寥寥。他1887年生于沈阳,年幼时成为孤儿。1905年左右,他随一位参加过俄日战争、名叫米哈伊尔·瓦茨纳泽的沙俄军官来到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并在那里的一所教会中学接受了教育,俄语名字为科斯佳(康斯坦丁这个名字的小名爱称)。离开学校后,包其三曾在俄国商船上做客舱男服务生,这段经历,让他游历四方、广闻博见,英语水平也不低。十月革命爆发时,正在彼得格勒一家工厂工作的包其三加入了赤卫军,随后不久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

十月革命后不久,包其三被旅俄华工联合会派往北高加索地区,与那里的华工建立联系,进行革命宣传。一战爆发后,大量华工涌入这一地区,而他俄语流利、熟悉当地情况。造化弄人,在这里,他拿起枪杆子,成为一名红军指挥官。

伊利亚·赞科夫斯基创作的《通往上古尼布道路》,描绘了北高加索风光

苏俄内战中,北高加索地区是俄共(布)和苏维埃政府特别重视的地区。马科耶夫认为,这毫不奇怪,“这片土地不仅传统上具有被种族和宗教矛盾撕裂、政治不稳定、不可预测性大的特点,而且捷列克和库班的众多哥萨克反革命分子的存在,使得该地区发展成俄国南部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的主要据点之一”。

1918年3月,新生苏俄政权宣布在北高加索中部地区建立捷列克共和国。该共和国领土包括,现在俄联邦北奥塞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拉恰伊—切尔克西亚、车臣、印古什以及达吉斯坦西北部地区。从诞生之日起,捷列克共和国就遭到邓尼金白军和顿河哥萨克武装的疯狂进攻。为捍卫革命成果,红军与反动势力展开了殊死争夺。很多旅居在此的华工同情革命,支持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不少人直接加入红军。

1918年至1919年苏俄内战时期的高加索

1918年春天,捷列克共和国组建了由四百五十名(也有资料说六百名)中国战士组成的契卡第一中国独立支队。队伍总部设在共和国首都弗拉季高加索,包其三被任命为支队长。

为什么会成立中国独立支队?我从当年乌克兰哈尔科夫赤卫军指挥官特列季亚科夫那里找寻到了答案。1918年初,他带领队伍向北高加索地区挺进,沿路吸纳了不少华工,队伍不断壮大。抵达弗拉季高加索后不久,他接到上级命令,让他把自己队伍中的中国战士交由捷列克共和国军事委员会另行安排。他非常生气,希望能将忠诚事业、英勇顽强、严守纪律的中国战士留下。于是,他找到时任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塞缪尔·布哈契泽(党内化名诺伊,1918年6月在一场集会中被刺杀)。

从诺伊那里,特列季亚科夫得知成立中国独立支队是列宁的提议。列宁当时特别提醒诺伊,在这个多民族地区,要注意组织各民族人民自己的队伍。也是从诺伊那里,他第一次听到包其三的名字。“指挥员已经有了,这是一位很能干的人,他叫包其三。”那以后,这个名字时常出现在特列季亚科夫耳边。

据老战士回忆,当时领导北高加索地区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斗争的谢尔盖·基洛夫(布尔什维克党早期领导人,1934年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时在办公室被暗杀,成为导致苏联“大清洗”运动的导火索)非常器重包其三,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油画《弗拉季高加索附近战壕里的基洛夫》

基洛夫参加了中国独立支队的成立仪式。这位激情澎湃的革命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亲手将一面红旗交到队长包其三手中。包其三代表全体战士庄严宣誓:“革命的俄国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宣誓要作革命俄国的忠诚战士和革命小兵!”

布琼尼统帅的第一骑兵军官兵

那一年,包其三刚刚三十岁出头,他很快赢得战士们的尊重和爱戴。凭着优秀组织管理能力,他将中国独立支队打造成苏俄红军队伍中遵守纪律的模范。

中国支队老战士李振东回忆,大家都非常喜爱自己的队长。在他们看来,这位沈阳人的俄语说得不比任何俄国人差,他有很多俄国指挥官朋友,还能阅读俄文报纸和大部头书籍。他精力充沛,有问必答,不摆官架子,既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善于提出忠告,必要时也会严厉批评。

······他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体格匀称,个子不高,一身总是很整洁,经常穿一件皮夹克。基洛夫同志送给他一支毛瑟枪和一只黑色海泡石烟斗,他从不离身······

苏俄内战英雄包其三

性情豪爽的包其三考虑问题很细致、全面。诺伊曾来到设在市中心一栋两层楼房的中国支队营房与战士们座谈。由于诺伊身体十分虚弱,包其三下令禁止在召开座谈会的礼堂吸烟,而且让战士们提前三天开窗通风。“五一”国际劳动节时,他邀请基洛夫和中国支队一起欢庆,其他分队的红军战士也来到中国支队营部做客,基洛夫和红军战士们的嘹亮歌声响彻街道上空。端午节来临,包其三又组织大家庆贺传统节日。不少战士希望他再次邀请基洛夫。可是,那时战事一触即发,为解决武器装备供应不足问题,基洛夫已前往莫斯科。

奥尔忠尼启则(左)与诺伊(右)

到北高加索前,包其三从来没有带过兵,但他善于学习。他和副队长一起为中国支队制定了详细的条令。按照条令,战士们有着规范的作息制度,每天日程包括军事训练、政治座谈会、警卫勤务、休息,每一项都有固定时间。士兵不能随意逛市场,营地必须保持清洁,未经批准不能擅自离开等。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战士们很快学会了瞄准射击和一些战术。

包其三治军严格。有一次,他发现几名战士违反规定,公然玩纸牌,随即宣布严厉处罚。从那以后,战士中再无人敢违反纪律。有资料记载说,即便是时任乌克兰、南俄和高加索特派员的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进入其军营,也需提前通知,得到批准后方可进入。

(文/韩显阳,素材来源/韩显阳,责编/林风,编辑/千里、海哲,插图/千里,统筹/南客)

相关文章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一)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二)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三)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四)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五)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六)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七)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八)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九)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十)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十一)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十二)

来源:“破圈了”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 光明日报 来源发布

苏俄红军的中国军团之谜(十三)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