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没文化好可怕?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654,阅读时间:7分钟


历史提问

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没文化好可怕?

答:说起这些“没文化好可怕”的瞬间,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一位见诸于清代各类史料笔记的,乾隆、嘉庆年间的两淮盐运使。两淮是大清产盐重地,盐运使一职位高权重,理论上该是厉害人物。可这位盐运使大人,却是文化水平极差,偏偏还好奇心浓厚,听人说起“孔夫子”,就连忙打听“孔夫子”是何人,幕僚给他说孔夫子是“圣人”,师爷给他说孔夫子是“鲁国司寇”,同僚看他不懂,就给他打了个比方,说孔夫子相当于大清的协办大学士。

还别说,这位同僚水平是高,这么一打比方,盐运使大人立刻就整明白了。接着把幕僚师爷叫来一顿骂:“什么圣人司寇,这孔夫子不就是我大清朝的孔中堂嘛!”

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经没多少年了,大清如此重要岗位上,居然还有“不识孔夫子”的高官?几乎已追近“省臣不通文墨”的元朝。如此大清,外战被打惨,也是实属正常。

不过对这位两淮盐运使的身份,好些清朝人也解释了,有人说他是捐官出身,也有人说他是旗人,靠“家有好爹”才获得要职,总之是受教育少,没文化很正常。那么在大清受过良好教育,且在科考里拿到好成绩的官员,是否就一定有文化呢?可以瞧瞧一位“文化人”:1875年的大清工科给事中:陈彝。

这位陈大人,是正宗的科考出身,亦是清末颇有名气的学问家,道德文章出名做得好。1875年时,身为工科给事中的他,更是大清“清流”里的红人。偏在这一年,清朝官场发生一桩大事:沈葆桢等“洋务派”领袖们,注意到了此时国外刚刚兴起的电报业,竭力主张大清朝跟上时代潮流,架起电线杆铺设电报线。没想到此言一出,立刻招来满朝怒喷,“喷”得尤其洋洋洒洒的,就是陈彝。

作为“大清清流”里的意见代表,陈彝这次动用满腹才华,写就奇文一篇,大谈发展电报业的坏处,其中核心一句十分亮眼:电线之设,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也就是说,这电线杆是属八爪鱼的,只要埋了下去,就能横冲直撞,把大清朝的“地脉”冲个稀巴烂。一旦引入这“妖物”,那可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如果您觉得陈彝的奇文观点太雷,想象力太丰富,那就低估了大清官员的脑洞。江苏当地的官员们,更抛出了恐怖神论:这电线杆子里藏着阴谋哪,他们只要插进中国的土地,就会吸食地下列祖列宗的魂魄,甚至能“传导”到西方国家,供洋人天天吸食。因为“洋人之食魂魄,犹如我民之食鸦片”。这惊悚场面,恐怖小说都不敢写,其“没文化程度”,足以与某些“精英”的“5G信号传播病毒”“某岛国核废水清洁无毒”神论媲美。

在一群“没文化精英”的折腾下,大清终于越折腾越衰,彻底在辛亥革命的烈火里关门歇菜。可某些清朝权贵们,也上演了一出“没文化”操作:眼看革命烈火越烧越旺,自家一辈子贪污腐败的不义之财难保,正好听说“钱存外国银行保险”,于是一个个拉下面皮,揣着金山银山往英国汇丰银行中国分行狂奔,那些天汇丰银行的柜台前,尽是清末“台面上的大人物”们。

但哪里想到,汇丰银行的中国雇员们也鸡贼,就欺负这帮“大人”不懂英语,随便用英语开张假存单,忽悠着“大人”们把字一签,然后就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压根没叫这些钱进汇丰银行,直接揣进自己腰包。等着“大人”们发现上当,雇员们已经跑光,汇丰银行也是满脸无辜,给“大人”们连说VERY SORRY。如此闹剧,也叫近代外交家曹汝霖一声叹息:“此亦可证亲贵们之毫无常识也。”就是吃了不懂外语的亏啊。

顺便说一句,现代反贪剧里常出现的“高官学外语”剧情,不知是否受了这段典故的启发。

说过了晚清几件“没文化”的事儿,再说桩国民党的。1945年1月,国民党《军事杂志》162期说了桩“小事”:一位将领检验刚从贵州等地招募的新兵,竟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七都是文盲。如果这只还算偶然现象的话,某位后来在淮海战役里被揍得满地找牙的“国军战神”也估算说,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整体文盲率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虽然在某些影视剧里,国民党军队常是一幅“优雅”的模样,军官常见谈吐不俗,动辄还咬文爵字,但真实的国民党军队,堪称“文盲军队”。

其实,只要参考国民政府“辉煌”的文化业绩就知道,哪怕在被“X粉”吹上天的“黄金十年”时代,中国的文盲率保守估计也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受教育的主要是精英阶层,农村的文盲率常年在百分之九十。国民党军队的文盲率,实在是正常表现。但这“正常”的现象,却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国民党军队低劣的战斗力。

由于文化知识低下,面对抗战这样火力水平的战争,国民党士兵的表现,就常常让人瞠目结舌:蒋介石的一位“大哥”就感慨说,他麾下哪怕身经百战的部队里,士兵们也看不懂步枪上的表尺,不会在战斗里测距离。号称作战勇猛的桂军,何止士兵看不懂表尺,就算许多军官也不懂射击战术。放在战场上,差距也就更明显:士兵们何止打不出好战术?甚至躲炮弹时也常凑一堆,以至于“有一炮弹而伤亡士兵四五十名之多”。

以这个意义说,十四年抗战打得这么艰苦,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国民政府糟糕的文化教育成果买单。所以更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时期更艰苦的八路军新四军,哪怕在牵制百分之六十侵华日军的艰苦条件下,依然没有放弃文化学习,八路军新四军的基层部队都要配发文化教材,识字率也是连年飙升。而到了几年后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坑道工事里,依然要设有阅览室。这正如一位革命家的断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说过了几桩历史上的“没文化”事件,最后在说点这些年在“X红界”流行的几桩。首先就是“军阀姨太太风”,辣眼睛的图片就不放了,放个“军阀姨太太”的“豪言壮语”吧。

“当姨太太”这事儿,在民国年间有多悲惨,很多知名学者都已经讲过了,不过这句话的“没文化”之处,重点在后半句:“晚上跟老爷躺在炕上抽大烟”。你当这大烟是啥?这么好抽?

“大烟”的危害有多厉害,懂点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随便搜几张历史图片,正常一点的人都不忍看。至于“抽大烟”的后果,且不说败家败业,就简单摘几句晚清民国年间的历史记载:普通农民抽了大烟,结果就是“骨节欲酥,双眸倦豁”,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气,一辈子的健康都要毁掉。就这“病态美”,那些盼望“和老爷躺在炕上抽大烟”的“军阀姨太太”们,真想试试?

能给这种“神论”比“没文化”的,还有下面这句。

嗯,做妓女真有这么风光?看野史电视剧似乎有,真实的历史,就是另一回事了。不用说古代,就说距离我们不远的民国。在那充满“民国风情”的上海滩,1918年左右时,上海仅公共租界四马路一带,就有妓女五百多,她们每天都住在鸡笼一样的房间里,五六个人挤一屋,每天通宵达旦接客,一半人以上都患有性病。

而放在同时期的北京,妓女“风光”的背后,是另一幕触目惊心的景象:1919年,全北京共有3130名妓女,平均年龄22岁,其中百分之二十都患有性病,平均每个妓女每天接客20多人。而且一旦患病就会遭到毒打虐待。除了少数妓女能从良外,绝大多数最终都患病无力诊治,不到中年就凄然死去。老北京南下洼子一带,就埋葬着许多病故妓女……

这些“没文化”的言论虽然愚蠢,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人吃人”的时代。与其憧憬“回到古代XXX”,不如,实实在在珍惜当下。

参考资料:《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微博晚清民国史》《八路军的文化教育》《老照片》《民国北京妓女研究》

好书推荐



今天给各位分享滥觞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文化滥觞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滥觞”是什么意思?现今用法,仅用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其他用法在现代已不存在,否则,为误用。指水很小,如酒之满溢。(1)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  今传《素问》基..

本文由 朝文社 来源发布

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没文化好可怕?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