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里的暖心情节,藏着明朝灭亡的致命原因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问答

音频

探究

视频

辟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414,阅读时间:7分钟


在大热电视剧《山河月明》中,徐妙云为父亲收养的军中遗孤求恩典的一幕让不少观众大呼“被温暖到了”。看过电视剧的观众或许还记得,剧中的徐妙云刚一提出请求,马皇后就十分为难地看着老朱先生说:“按照皇上您老人家定的军户制度来看,这些遗孤都是军户,世世代代都要从军,怎么能做其他的营生呢?”

这时,太子也在一旁神补刀道:“徐达这样就不错啦,你看看其他的功臣,都跑去收义子培养个人势力啦。”

这段老朱家里的日常对话,让观众们感受到了皇上家的烟火气以及徐达身上的人格魅力。然而,这段对话中提到的“军户制度”,却也牵动着明朝的兴衰,甚至成为了二百多年后明亡的原因之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01军户制度

明朝初期,朱元璋曾在建立军户制度时放出豪言称:“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

说来这番言论若是放在洪武年间来看,朱元璋还真没有吹牛。因为刘基为朱元璋设立的军卫法,让明朝得以在全国各军事要害地带建立卫所。这其中,人数达到五千六百人的组织称作卫,一千一百二十人称作千户所,一百二十人称作百户所,百户所之下设有二总旗、十小旗。卫所之上,还设立了地方最高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

不仅如此,明朝还建立了与军队建制相配套的军户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卫所的军人来自于军户,而军户是世袭的,有军籍。每个军户都有一人服兵役,其余符合当兵年龄的军户子弟,则平时从事生产,战时作为军队的后备力量。


如此一来,军队的粮饷来自卫所军人的屯田收获,军事与屯田就这么有机结合在一起了。用黄宗羲的话来说,就是“卫所、屯田,盖相表里者也。”

靠着这一制度,朱元璋成功实现了“不费一粒米,养百万兵”的豪言。据学者吴晗考证,洪武二十五年,明朝的军队人数超过了一百二十万,次年则增加到一百八十万以上。成祖时期,军队人数更是激增到二百八十万左右。

明朝军队越来越庞大,可大部分的卫所却几乎从来没有为粮饷发过愁。据《大明会典》记载,当时甘州等十五卫,完全实现了粮食生产自给自足,而延绥镇则“粮草数至盈十万”,不仅解决了士兵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还有剩余。

到了弘治年间,时任兵部尚书马文升回忆起明初的盛况时,还忍不住感慨那时的军队:仓库充实,红腐相因,而军士无乏粮之虞。

不差钱不缺粮的军队,保障了明朝初期多次军事行动。比如朱元璋征讨辽东时,一下子“变”出了二十万大军,而朱棣五次北伐,也从来没有为兵源发过愁,动不动就带着三五十万大军出征。

02自养家丁

然而,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看似完美的卫所制和军屯,背后却藏着莫大的隐患。比如这一制度造成士兵都是世袭,人为撕裂了社会阶层,带来 “兵民两分” 的现象。

兵民两分的最大恶果,就是士兵在老弱的时候,无法承担防戍征伐与繁重的屯垦任务,可军户制又让他们无法复员成平民,最终逼得士兵们只能无奈的逃亡。

同时,明朝政府还对军士设置了种种限制和规定,造成士兵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于民户。许多军户不愿忍受这样的不公平待遇,想方设法逃离军籍,可明王朝眼见士兵逃亡率越来越高,却不去反思政策上的失误,反而针对逃跑的士兵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方案。

据史料记载,宣德年间,明朝政府就规定凡是逃跑的士兵,三个月内不去官府自首的便要问罪,而且还要连同逃跑士兵们的邻居一起问罪。

多年以后,大儒顾炎武看到这版惩罚方案后,仍然忍不住高调评论道:“世上大奸大恶的人,无非就是一死谢罪。伏法之后,子孙都不该受到牵连,更何况是邻居,而且军人世代受军户所累,又怎么能惩罚如此严厉呢。”

顾炎武吐槽军户制度的时候,繁重的差役早已将许多士兵折磨的疲惫不堪。各处军户的壮年男子,都十分惧怕当兵,有些人甚至故意自残来逃避兵役。

而一般的百姓,也担心与军户人家结婚后,会使下一代变成军户。于是,百姓们纷纷疏远军户,以致许多军户男丁到了三四十岁都无法结婚。

士兵们自身遭受种种歧视的同时,明代军屯还不断地被兼并,屯军惨遭明朝政府屯田籽粒和差役的压榨,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士兵们逃跑的心思。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明朝的账面上虽然依旧是百万雄兵,可实际上士兵人数却年年缩水。比如朱棣的亲孙子,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兵部就曾上奏称:“天下都司卫所登记在册的逃亡军户人数,如今已经有一百二十多万人了。”

无独有偶,时任山东监察御史的李纯,也曾向朱祁镇报告称:他所视察的的一个百户所,照理应有军士一百二十人,但实际上逃亡的只剩下一人了。

军士的逃亡,让不少已经开垦的良田再次成为了荒地。更为糟糕的是,明朝的军事力量也随着军人的逃亡不断下滑,等到朱祁镇带着几十万大军跑去土木堡后,这位一直高高在上的正统皇帝才赫然发现,自己身边的大军竟然没几个能打的。

到了明朝中后期,军户问题更为严峻。明王朝无奈之下,只得靠着募兵来打仗。这番景象放在《山河月明》中,倒是与太子调侃将领们收义子的神预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虽然《山河月明》中的朱元璋吐槽蓝玉等人收义子的陋俗,但实事求是的说,明朝中后期的将领们,作死收干儿子的还真不多,他们更喜欢换个马甲,以“自养家丁”的方式变相培养爪牙。

明朝将领们自养家丁的经费,主要来自朝廷拨款。每年朝廷都会拨款让将领们招募一定数额的士兵,这些将领招募到士兵后,就自行将少数士兵选为“家丁”,其他的则为普通士兵。

这之后,将领们再把朝廷拨款经费的绝大部分用来养家丁,从而把家丁培养成自己人,而其他的普通士兵则被视作“弃物”,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如此一来,将领们拥有了个人势力,军队里全是骄兵悍将,而朝廷却成了花钱的冤大头。而那些被视作“弃物”的军户们,则缺衣少食,面黄肌瘦,站一会儿都仿佛要随时要倒下,哪里还能保家卫国。

这一幕令人心酸的画面,竟然被《山河月明》里老朱家的对话完美预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山河月明》确实有些历史功夫。

参考资料:杨顺波《明代军制与军饷》

本文由 朝文社 来源发布

《山河月明》里的暖心情节,藏着明朝灭亡的致命原因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