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觉得《琅琊榜》的权斗很幼稚?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654,阅读时间:7分钟


历史提问

为什么觉得《琅琊榜》的权斗很幼稚?

在最近十年的古装剧里,属于“架空历史剧”题材的《琅琊榜》,是一部公认的精品好剧。

这部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并由原作者亲自操刀的历史大戏,不但有着服道化方面的精细制作,对剧中生活细节的精雕细刻,更有环环相扣的权斗,准确的选角与在线的演技。特别是剧终时澎湃的家国情怀,当年更不知叫多少粉丝飙泪。如此好剧,从开播起就收视率一路蹿升,这些年多次重播,也是播一次火一次,口碑持续走高。

但这红了好些年的《琅琊榜》,其实遭到的吐槽也一直不少。特别出名的一条,正是“权斗很幼稚”。

要知道,《琅琊榜》里最吸引人的,正是主人公经历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权斗,从早年林氏家族以及赤焰军那虐心的蒙冤,再到十年后以“江左梅郎”身份王者归来,展开一场场算无遗策的复仇那精密的算计与紧张的博弈,放在剧中这“架空历史”的世界里,已然可以称得上精彩纷呈。但是,如果“对标”古代真实的历史世界,这些“权斗”的水准,确实值得商榷了。

虽然《琅琊榜》的背景年代是“架空”的,但如果参考中国古代史的话,其“历史原型”恰是中国南北朝年代,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叫“大梁”,正对应南北朝时的“梁朝”,就连剧中的“大梁皇室”,也都和历史上的梁朝皇室一样“姓萧”。而且两个“梁国”的北面,也都有两个虎狼之国做邻居。所以,如果把琅琊榜的剧情,和南北朝历史对照着看,问题就来了。

首先说个“不太严重”的问题:货币问题。《琅琊榜》的世界里,通用的货币是白银,而白银在中国古代称为法定货币,还要到明朝中后期,与南北朝差了一千多年。当然这倒不算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琅琊榜》故事里的“货币交易额”。比如在琅琊阁,为了追求才女云飘蓼,富商沈铎铖曾一次豪掷五千万两白银“买问题”,把多少粉丝感动得眼泪哗哗。可在真实的古代,“五千万两白银”真有这么好拿?

比如在中国古代号称“富宋”的宋代,社会经济水平远超南北朝时代。可每年给辽国“花钱买和平”的岁币里,白银也就每年十万两至二十万两。沈铎铖这一次豪掷的巨款,最多够给大宋交五百年的岁币。而宋朝自己的白银收入呢?哪怕经济最为富庶的北宋皇佑年间,宋朝官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八十八万两。不够“沈首富”追一次姑娘的零头。

哪怕到了明清年间,国际贸易空前火热,大量外国白银涌入中国,成了中国的法定货币。中国还被西方人称为“银泵”。可从1570年到1649年,从马尼拉进入中国的白银,总数也只有六千万两,只比“沈首富”的“追姑娘钱”稍多一些。而清代总督们一年的俸禄,也只有180两。“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在位时,各地督抚绞尽脑汁给乾隆上贡,可每次搜刮来的贡品,价格也多是八九万两。连“沈首富”豪掷一次的零头都比不上。

单看这条,就知在《琅琊榜》的世界里,主人公一方掌握的资源,几乎处于逆天级别。放在真实的古代历史世界,几乎不敢想。

然后就是主人公“一路碾压”的权斗。从剧情上看,几乎就是算无遗策,把朝堂上一个个对手扫光。可真实的南北朝政治生态,却远远超过了“琅琊榜世界”的设定。当时的南朝,正处于门阀士族的衰落期,一边是世家大族实力犹存,把持各个优厚高位。一边是出身寒微的庶族地位悄然上升,担任了“中书舍人”“典鉴”等官职,成为皇帝控制政权的得力工具,即“寒人掌机要”,形成微妙的平衡。

这样的“平衡”下,想要拱倒任何一个政敌,都不是靠一两个案子能办到的,甚至不是皇帝拍个板就行的。比如刘宋年间的中书舍人王宏,深受宋文帝宠信。他想和士族王球同坐,反而被王球一顿羞辱。看着自家“宠儿”吃瘪,宋文帝却也表示没有办法。齐高帝的宠臣纪僧真想做士大夫,齐高帝也很为难,表示必须得有豪门大族的支持。结果不出意外,纪僧真也被几位士族一顿羞辱,哀叹“士大夫不是皇帝决定得了的”。

看懂这么一个病态的政治环境,再回看《琅琊榜》里男主人公的各种权谋,实事求是说,基本都用不上。

而最重要的是,《琅琊榜》故事里的“奇冤”,即林家麾下“七万赤焰军”含冤被杀的大案,放在真实历史世界里,几乎就是桩不靠谱的闹剧。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先看看南朝各政权的军队规模。最强大的刘宋王朝,其实际作战部队在二十万左右。其他的齐、梁、陈三个王朝,最多也就保持在这一规模。这么一对比,数量多达七万且战力凶悍的赤焰军,等于就是“大梁”的核心精华部队。这么重要的力量,“梁帝”居然能大手一挥全冤杀掉?这可不是自毁长城了,简直和挥刀切腹差不多。

而且,就算是“梁帝”心大,就是不打算要赤焰军了。可冲着“七万精锐”动手的后果,他恐怕是没考虑明白:真实历史上,作为齐朝大臣的萧衍(未来的梁武帝)起兵夺权,仅用“铁马五千匹,甲士三万人”,就成功篡权,建立了梁朝。梁朝末年造反的野心家侯景,起兵时只有8000多人,竟然就把江南大地祸害个遍。七万多人的赤焰军一旦被激反,对“大梁”意味着什么,闭着眼就能想。

以这个意义说,做出“冤杀赤焰军”决定的梁帝,很符合春晚小品里一句话:脑袋被驴踢了。

当然,因为赤焰军实力强威胁大,好些人也都顺着《琅琊榜》结尾梁帝的独白,深感梁帝“起坏心也合理”。但同样放在真实历史上,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付赤焰军?那不是权谋手段,而是幼稚可笑。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里,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对嫡系军队的控制:比如萧齐强化典签制度,在军队里派驻“签帅”,这些人是皇帝心腹,“一方之事,悉以要之”,甚至可以诛杀统兵大将,“竟无一人相抗”。

到了梁朝,为了防止“典签”权力过大,梁朝除了任用大量宗室子弟掌兵外,更在军队里安插大量冗官,分化统兵大将的权力。梁朝将军官阶的官员,名号有一百二十多种。也就是“将军一抓一大把”。整个指挥体系盘根错节,便于皇家执掌兵权。

所以,如果梁帝真的对赤焰军不放心,放在南北朝的军事制度下,他有很多办法可以用最小代价解决赤焰军大将,并且稳稳执掌军队。这甚至都够不上“权谋手段”,是个基本能力问题。而他,却选择了最残忍也最让人无语的一种。

那么在南北朝时代,真实的“权斗”,都是什么段位呢?可以简单看一桩梁朝末年的大事儿:侯景之乱。

先是作为东魏叛将的侯景,败退到寿阳。然后进城后先拿下寿阳监州事韦黯,然后又大咧咧请韦黯喝酒,用这打个巴掌揉三揉的办法收服韦黯,控制了寿阳城。而后又投石问路,派人假扮东魏使者去建康,谎称东魏要用梁武帝的宝贝侄子换侯景,骗得梁武帝慌不迭答应。这下试出了“梁帝”的底牌,然后8000人起兵,捎带联系了梁武帝的另一个侄子萧正德做内应,里应外合掀起“侯景之乱”,把大好江南,祸害得赤地千里。

桩桩手段,看似平淡无奇,却实际招招透着阴险,掐在“梁帝”的软肋上。

当然,这也不能说侯景多么“有智慧”。要知道,他这一系列套路,说到底还是狗急跳墙。最后呜呜样杀向建康的,也就八千人马。可这看似强大的“大梁”,内有权贵倾轧,“赤焰军”也是子虚乌有,看似强大的一二十万军队,早就因为腐败不堪一击,甚至“发召士兵,皆须锁械”。梁军北伐时,曾经因为一场大雨,就跑了几万人。这样的乌合之众,再好的“权斗手段”,照样也是救不过来啊。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架空历史”的电视剧,《琅琊榜》已经做得足够经典。但故事里的“权斗”,与真实历史世界上的权斗,却依然还有距离。但是,也可作为一面了解真实历史的镜子。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经济通史》《南北朝史话》

本文由 朝文社 来源发布

为什么觉得《琅琊榜》的权斗很幼稚?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