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4篇小学生写给家人的作文,我才明白孩子和父母,其实是同岁


一个叫做@我爱红烧肉 的网友,在知乎上写下了一段自己的成长故事。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


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有个回答(id:我爱红烧肉)是这么说的: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怕我感冒,所以帮我洗澡的时候都会用很烫很烫的热水。


我妈每次打好水都会试试水温才会把我放进澡盆里,那种热水当然不至于把人烫伤,但是对于皮肤娇嫩、大半个身体都要泡在水里的幼儿来说,那个水温确实很烫。


那时候我已经会说话了,不止一次跟妈妈抗议:‘水太烫了。


而我妈却始终无动于衷,每次都说‘我觉得一点也不烫啊,没事,洗着洗着就凉了。


次数多了,我就觉得说了也没用,说了也白说,洗澡水还是那么烫,我就不说了,只觉得洗澡真是件痛苦的事情。


后来有一次,我妈把我放进洗澡盆里,那一次的水又很烫,其实我已经被烫习惯了,


每次都告诉自己洗着洗着就凉了,就好了,忍耐一会儿就好了,可是那一次真的太烫了,我一想到一会儿我妈就要用毛巾沾着热水打湿我的整个身体,我就恐惧到不行。

然后我脑海里自动脑补了一段,我跟妈妈说洗澡水太烫,我妈说一点不烫,继续给我洗澡,我又只能默默忍受的情景。


于是我绝望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知道怎样改变这一切,我觉得我像往常一样跟妈妈提议一定会被驳回,到时候我还是只能选择顺从,在滚烫的热水里一直煎熬着。


就这么想着,终于,我崩溃了,嚎啕大哭。


我妈懵逼了,连忙问我怎么了。


我哭着说:“洗澡水太、烫、了!

我妈这才一边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一边给我兑凉水。


看,她还觉得我哭是件很莫名其妙的事,不就是兑个凉水就能解决的事么。


她永远不会明白,年幼的我已经咬牙忍受过多少次滚烫的洗澡水,洗澡对我来说多么煎熬,那一天我的内心有多么挣扎,思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有多无助才会大爆发


自那以后我的脑子就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哭比说有效。


你不哭,家长就会觉得你说的事情并没有多重要。


你所表述的你的观点,家长并不会多在意,他们只会强迫你接受他们的观点和行为,只有你真的有效抗议了,他们才肯重视

这些年,我听过很多家长的抱怨。

“猪脑子呀,26加18,掰手指头数也数清楚啦!”

“催了多少遍,就在那磨磨蹭蹭,10个单词,一晚上都默写不出来!”

“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你就不行?”

“哭哭,就知道哭,除了哭还会什么?”

“我为孩子都操碎了心,可TA偏偏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

有多少父母已经忘了,你的孩子其实早就跟你沟通过,洗澡水很烫啊!

又有多少父母着急忙慌地赶着孩子向前跑、向上奔、向着完美冲刺,总是嫌弃TA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却偏偏忘了:

TA,其实才7岁呀。

孩子的世界,能有多大?

今天,我找到了4篇不同的孩子们,写给自己父母亲人的小作文。

不只是想给你们看看,孩子的世界有多纯净,更想告诉天下父母:

那个在你眼里一身毛病的孩子,可能也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01

有一位爸爸,和我们身边大多数爸爸一样,工作很忙很忙。

每天早上很早就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家,甚至周末也经常加班,家长会一年都去不了一次。

好不容易,这位爸爸有了一个完整的周末。

6岁的女儿,提出来,想跟爸爸玩捉迷藏。

爸爸躲进卧室的大衣柜里,关上柜门,屏气凝息,没有露出一点痕迹。

女儿找了很久也没找到,急得满头大汗,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爸爸爸爸,你在哪儿?爸爸不见啦,我的爸爸不见啦,爸爸你快出来吧……”

爸爸无奈,只好自己走出来,抱着女儿哄了好一阵。

轮到女儿去藏了,可是每次她都藏在显而易见的位置。

门后面、桌子底下,或者只是把被子掀起来然后钻进去。

如此反复,总是爸爸一眼就找到了女儿,可是女儿怎么也找不到爸爸。

于是,爸爸就问女儿:

你为什么不藏得严实点,这样爸爸就找不到你啦。

女儿说:

我不想让你找不到我,我怕你找不到我,会跟我一样难过。

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忙碌的爸爸,就有多少想念爸爸的孩子呀。

爸爸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忙的那个人,可是爸爸们也别忘了,每天早晨你随手关上家门的那一刻,门的背后,就多了一双渴望的眼睛。


网友@诗赞羔羊说:

妹妹两岁的时候爸爸抱着她在门口看雨。


爸爸说,“这是什么鬼天气?”妹妹突然转过头看着爸爸的眼睛,认真地说,“爸爸,我希望你喜欢这个世界。”

在孩子看来,晴天和雨天没有分别,阳光和雷鸣一样珍贵,它们一起,组成了这个世界。

是我们,给天气贴上了心情的标签,人为附加了其他的意义。


我们喜欢风和日丽,讨厌电闪雷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已不再纯然清朗。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不经意间说出的话,总是让人心灵一震。

孩子还是天生的段子手,他们脱口而出的话,让你分分钟怀疑他真的不是个孩子。

关于陪伴,或许孩子,才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02

陈丹青曾说过,岁数越大越明白,孩子才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记得作家刘娜写过她与儿子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

那个9岁的孩子,让许多人为之感动。

他会对女人来月经产生疑问:他5岁时,第一次对我来月经表示担忧,并疑惑爸爸为什么不会流血。

我给他解释,妈妈肚里有个宫殿,爸爸肚里没有,每个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都住在妈妈的宫殿里。

宫殿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转,每个月都会流血,就像水管会排水一样。

宫殿流血时,妈妈身体虚弱,需要照顾好自己。

他表示理解。只是从那以后,我每次来例假,一旦被他知道,他都会提醒他爸爸:“妈妈流血了,你要表现乖一点啊。”

后来,他迷上科学杂志,对男女生理有所了解。有天晚上,临睡前,他对我说:


“没有子宫,没有女人,就没有人类。

我搂了搂他,不觉眼泪滑过脸庞。愿他秉持这温柔善念,直至老年。


“没有子宫,没有女人,就没有人类”,这是一个孩子对生命秉持的,最温柔的善念;

他会对死亡产生害怕:“3岁时,门口一位邻居去世,他看见吊孝的花圈和人群,问我那是什么。我告诉他,经常骑着三轮车从门口驶过的那个爷爷,患病去世了。

他问去世是什么,我说是死亡。

他有些害怕,怯怯地问“我爷爷会去世吗”,并由此推及问所有家人,还有他自己。

我告诉了他真相,关于离别和死亡,并对他说,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所以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要好好吃饭,按时睡觉,照顾好彼此的健康,说很多很多话,做很多很多事,因为这很珍贵。

此后,他又目睹过邻居和熟人的数次去世,并在逐渐长大中一直试图给这件事寻找一个美好的注解。

陪他看完《寻梦环游记》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一个人,他就一直活着,哪怕他去世了。”

他对内心的恐惧和疑问保持好奇,给悲伤的事件注入积极的因子,执着和乐观让我感动。”

“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一个人,他就一直活着,哪怕他去世了”,这是我听过,关于死亡最好的回答;

他也会在别人面前介绍自己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她今年8岁了。我之所以说她8岁了,是因为,生下我之前,她只是一个女孩子,生下我之后,她才是一个妈妈。


我今年8岁了,所以,我的妈妈也8岁了。


我8岁的妈妈,有时也不够好,做事有点追求完美,偶尔还爱发脾气,难过时会哭鼻子,生爸爸和我的气时,竟然惩罚自己不吃饭。


但是,我很爱她。因为,8岁的妈妈和8岁的我一样,都不够好,但都很努力。

是我的妈妈,她今年8岁了。这是一个孩子对妈妈年龄最美好的定义。

在妈妈刘娜眼里,“他坚强也柔软,简单也深刻,善良也有爱,清澄也明亮。

他来自我的身体,却丰富着我的生命。


他称呼我为妈妈,却纠正着我的航行。


他是我的孩子,也是我最好的老师。

他是老天派来陪伴我的小人儿,也是上苍派来治愈我的天使。”

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张便签。

一位母亲,跟自己9岁的儿子发生争执,吵架冷战。

晚上临睡觉了,妈妈还在生气,一整天都没有理自己。

于是,他就给妈妈留了一个字条:

“我给你留言,不是为了给你道歉。我就是想说,早点睡,太晚了休息不好。你是我妈妈,我不愿意和你冷战。”

我们习惯了歌颂母爱的伟大,可是比起母爱,那个小小婴孩的爱,更加毫无保留。

他们甚至还不会吃饭,不会上厕所,但他们天生就会爱你。

他们无条件信任你,他们除了你一无所有。

很多时候,孩子比父母更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传递爱。

关于爱,或许孩子,才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03

两个月前,一条新闻曾赚取了许多人的眼泪。

75岁的张爷爷老夫妻俩,一人牵着大孙女,一人背着小孙子,跨越5千里,从新疆赶回陕西渭南老家。

爷爷拉着行李有些吃力,小孙子却在奶奶的背上,睡得安静祥和。

西安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旅客行色匆匆,老俩口慢腾腾的身影,显得孤独而又扎眼。

老幼四人千里跋涉,只是因为儿子和儿媳不和闹了矛盾,老俩口不想让孩子受到影响。

已经懂事的孙女不停掉着掉泪,说想发明时空穿梭机,如果爷爷奶奶过世了,就让他们再回来。

想起前几天刷到的一个小视频,什么是幸福?

早已长大成人的孙子,回到老家找奶奶要1块钱,买糖吃。

奶奶先是拿自己的糖果塞给孙子,孙子假装不要,接着又非要塞100块给孙子,嘴里还念叨着:

“一块钱能干嘛?”

“一块钱,买两个糖果,我们一人一个啊。”


父母爱孩子,往往伴随着很多附加条件。

要好好学习、要听话懂事、要考第一名……

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却单纯到没有一点杂质。

有位网友留言说:

“每年过年大年初二,跟着妈妈去姥姥家,成了童年里最温暖的回忆。

那时候,大人们在忙,孩子们在院子里各种欢乐、各种打闹。等他们做好饭,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热气腾腾里满是年的味道。

如今长大了,大家各自忙碌,也只有每次回到姥姥家,才可以幸福得做回孩子。”

太多的人,其实人生的来处,童年的归处,不在父母,而在祖父母那里。

就像另外一位孩子,写给爷爷的小诗:

爷爷还活着的时候,

这个世界的风雨,

都绕过我,

向他一个人倾斜。

人到中年的大人们,也从父母的孩子,慢慢变成了孩子的父母。

他们习惯于把孩子带在身边,却不习惯把父母接到家里。

忙,是中年人的标签。

躲在标签下,甚至很多人,一个礼拜也不会给远方的父母去一通电话,更别提常回家看看。

对于关爱老人,有时候孩子,也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04

知乎上有人问:

在什么事情上,你意识到「孩子其实也是大人的老师」?

一个高赞回答是下面这幅图:

▲图片来源:知乎问答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不懂事,却没有意识到,不懂事的其实是自己。

在想象力上,孩子更是把大人早就拍在了沙滩上。

八岁的陈科全小朋友写了一首诗《眼睛》:

“大”和“小”的对比,被他写出了新高度。

而六岁的姜二嫚更是脑洞惊人,她竟然能把“光”当作“拐杖”。

唯有内心纯净的孩子,才能有这样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孩子的翅膀,让孩子尽情展翅翱翔。

可许多父母却把听话当作好孩子的标准,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绝不走神,回家认真写作业一字不差,乱七八糟没用的书一律不看,就连上个兴趣班,凭的也是父母的兴趣和喜好。

这样的父母,亲手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责怪孩子不会飞。

网友@皮实妞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他们让我们刷新认知,促使我们不断反省进步;

他们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无知贪痴,引领我们回归心灵;

他们常常快乐地歌唱,转眼就忘记疼痛和悲伤;

他们天真明亮地欢笑,无畏明天的山高水长。

我们的孩子,他们因我们而来,却一次次给我们启迪。

他们,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就像纪伯伦在诗中说的那样: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无法到达的明天。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无畏的热情和无穷的力量,向他学习吧,跟着他热泪盈眶,跟着他开怀大笑,跟着他直奔远方。

如此,他的未来才能光芒闪耀,而你,也会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和最亲密的支撑。

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所以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可是孩子却从未要求我们变得完美。


我们的心里有着伴侣、工作、兴趣、发展以及各种追求,


而孩子们的心里却几乎只有我们,不管是感受还是小成就,也都首先会想和我们分享。


孩子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是孩子的全部。


孩子慢慢长大,他的世界会越来宽广,在意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


很快,像这样生活里都是我们的时光,只会越来越少!


所以在孩子处在你怎么凶他,他都爱你的年纪,请一定更好地爱他!

本文由 情感心理学 来源发布

看了这4篇小学生写给家人的作文,我才明白孩子和父母,其实是同岁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