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10个兴趣班,父母轮流上阵陪伴的孩子,现状令人叹息


|秘籍君

很多家长都觉得,如今是教育内卷的时代,为了让孩子将来能上好的学校、有更好的未来,每个家庭都在拼尽全力去培养孩子。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课外班,哪怕这些班会耗掉每月收入的一多半,也要咬牙坚持。

可是,让孩子让课外班,真的是对抗教育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吗?经常上各种课外班的孩子,就一定能早早开蒙,在智力等各方面碾压其他孩子吗?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综艺节目,叫《告诉世界我可以》,里面一个叫甜心的6岁女孩抓住了我的心。因为她父母的行为,跟眼下多数家长的行为出奇地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对鸡娃父母的日常:孩子一周上10个兴趣班,连玩耍都由父母精心设计

甜心从周一到周日一共要上10个兴趣班,其中包含主持、模特、英语、滑冰、舞蹈......妈妈甚至为此安排了详尽的课程表,将孩子的时间精准地规划到每一分钟。

大概父母也明白,孩子不能连轴转,于是,当孩子在上课间隙,负责陪玩的爸爸就出场了。可爸爸是如何陪玩的呢?

他假装和甜心一起拼乐高,突然“不小心”将女儿费心拼好的乐高给捏碎了,于是他可怜巴巴地求女儿重新拼。这一行为让观看的嘉宾都觉得“也太假了吧?”

事后爸爸才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考验甜心的抗挫力和耐心。而且选择拼乐高作为玩耍项目,是因为拼插类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细心程度。

看着是不是觉得很可怕?孩子的生活不仅由父母安排得满满当当,连玩耍都是有目的设计的。可这不正是众多鸡娃家长的日常吗?

当然,一周10个兴趣班是显得夸张了,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家长不是给孩子报了自以为对他好的兴趣班,什么声乐、美术、体育、机器人之类面面俱到,却没有问过孩子他到底喜欢什么?

那么,一周上10个兴趣班、时间被父母充分规划的小甜心,是否表现得如父母所期待的那样优秀?我只看到她在幼儿园里日常上课时,旁边小朋友眼神闪亮、跟老师快乐地互动,而小甜心则呆呆地坐着,眼神涣散无神,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在采访中说,她觉得自己只有一个“假妈妈”。

这,或许就是过度鸡娃带来的后果。

过度“鸡娃”会造成什么后果?

①慢性压力可能导致抑郁

孩子从两岁开始发展自我意识,6-7岁时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他将来的独立意识做准备。如果这种自我意识一再被父母压抑,孩子很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慢性压力。

随着孩子的年岁渐长,他越发觉得这种压力让自己窒息,时间久了,想要当家做主的自我意识和父母的控制之间互相角力,这种不可调和会让孩子感到精神上的意识分裂,从而产生抑郁。

②丧失内驱力,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有的家长很纳闷,有的孩子家长不用催就知道主动学,为啥自家这位催半天才肯动一下?每天只知道玩,一提到学习就哭丧着脸,好像在逼他做天底下最难的事?

其实,孩子的表现只是丧失了内驱力。

内驱力指的是愿意主动去做事情的能力,它以兴趣为前提。想让孩子产生对某件事情的兴趣,首先要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当孩子有能力自己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他才可能会有“我想做某事”的念头,才有可能由此生发出兴趣。而家长过度鸡娃,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也相当于消磨掉了孩子的内驱力。

曾有位长辈家长跟我说,自己儿子踢足球踢了十几年,等上了大学后突然宣布以后不再踢球,回家连球赛都懒得看一眼。当时这位爸爸问儿子“你不是最喜欢足球吗?踢得那么好,怎么舍得放弃”儿子回答“我从来没说我喜欢,那是你让我练”。

因此,鸡娃的家长看似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催促孩子“上进”,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或者孩子拥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他会突然变得颓废难管、甚至表现得自暴自弃。这时的他为了对抗父母,会故意放弃自己的才艺,通过“毁灭”自己来达到宣誓主权的目的。

▲“鸡娃”父母应该审视的问题

你这么疯狂鸡娃,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

其实,很多鸡娃父母之所以耗尽心血地去按照自己的设定培养孩子,目的并不像他们所想那样,是为了孩子。深究一下,要么是自我感动、要么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

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是什么样,喜欢什么样的事情、将来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由父母全权决定。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定位,而不是成为父母想要让自己成为的那种人。某郑姓女星的例子还不够令人警醒吗?

本文由 育儿须知 来源发布

报10个兴趣班,父母轮流上阵陪伴的孩子,现状令人叹息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