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抑制“打孩子”的冲动?



大噶好啊,五一小长假说来这就来了,想想都开心。这两天见面,是不是都要悄咪咪问一句:“假期准备带娃去哪浪啊?”

然而,也有朋友说,一想起拖家带口出门就腰酸,再想到熊孩子一路上可能出现的一万种气死老娘的状况,狂浪的心就瞬间就蔫了。

遇到娃花式折腾,再加上出游路上人潮汹涌,如果没忍住揍了娃,那感觉可真是糟透了。

也是,面对一天天长大的幼崽,你是不是偶尔也会冒出“真想揍一顿完事”的想法?哪怕我们都懂打孩子对孩子从身到心都有诸多负面影响,哪怕我们时不时提醒自己要当“温和而坚定”的家长,哪怕我们明知打完自己会懊恼后悔。

没事,有就悄悄地承认吧。我承认,我有过不止一次,甚至还落实过......

女儿3岁多时,有一次实在忍不住打了她手心,事后又后悔得不行,赶紧趁临睡前的亲子时间花了将近一小时诚恳道歉,友善沟通。

当孩子听着我的道歉,用含义不明的眼神盯着我时,你别说,还真有一丝丝尴尬……


所以,都知道打孩子不对,可到底该怎么科学抑制打孩子的冲动呢

恰逢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今天我斗胆分享自己经过好几个昼夜的思考,总结出的3步组合拳,希望对诸位有所帮助。


1、警钟长鸣法

打孩子对孩子身心健康、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巨大影响[1~2],关于这一点,相信咱们壳童读者的理论知识储备都已经十分充足,所以此处不多赘述。

然而,“打孩子不好”这个念头在我们急火攻心的时候,恐怕没办法第一时间跳出来阻止我们轮起来的巴掌。

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认知、深刻领悟,我建议大家平时刷手机时,多收集一些下面这样的新闻

“辅导孩子作业,父亲生气扇了一巴掌,导致孩子鼓膜穿孔”[3];
“6岁男童被亲妈两脚踹死,只因孩子‘不洗澡就睡觉’”[4];
“8岁孩子算错题,遭老师殴打险失明”[5];
“因孩子玩游戏暴打孩子,家长被警方依法带走”[6];
“江苏南通母亲暴力强迫女儿学习被撤销监护权”[7];

必要时,可以将新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照片下载打印出来,贴在家中您和孩子常待的地方,如孩子的课桌前,游戏区,餐厅,等等。

下面这些新闻也有一定帮助,可以搭配酌情使用:

“上海一家长辅导作业想打孩子舍不得,捶墙导致手骨折”[8];

“陪写作业,家长气愤吼娃,导致心梗”[9];

本文由 果壳 来源发布

如何科学抑制“打孩子”的冲动?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