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刷屏,蒋欣却因“鸡娃”被惨骂:父母这样爱孩子,才是他一辈子的幸福!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丨一朵花
“今天,您鸡娃了吗?”
成为父母后,很多人见面的寒暄方式都变了。
除了问候孩子的成绩,就是问候家长是如何辅导孩子成绩……
这其实是一种教育焦虑的内卷,看身边的家长都在鸡娃,自己不鸡就感觉跟不上潮流。
最近电视剧《小舍得》爆火,其中蒋欣饰演的田雨岚,就是一个疯狂鸡娃的妈妈。
她的儿子子悠,是一个正在读五年级的小学生,即将面临小升初的重要节点。
为了能让儿子考入私立初中,她整天逼迫儿子学习,时刻操心儿子成绩,甚至可以为此不择手段,以至于每天都活在焦虑之中。
在田雨岚眼里,孩子最大的价值就是成绩好。
儿子考了好成绩,就是她打压别人和自我炫耀的工具,儿子没考出好成绩,她就没有好脸色,还会劈头盖脸地责骂。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子悠也过得并不开心,而且压抑的还走向了抑郁崩溃的边缘。
就这样,田雨岚在焦虑的裹挟下,渐渐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她的内在仿佛跟儿子失联

田雨岚是怎么“鸡娃”中,失去与孩子的联结呢?

每天一大早,就把儿子从被窝拽出来,检查背单词;

每天晚上,盯着儿子做题,时不时还会增加卷子;
除了要儿子接受学校正常的课程外,还给他报各式各样的辅导班;
从平常日到周末,排得满满当当,根本不给儿子喘息、玩耍的机会;
看到儿子做卷子时开了一点小差,她立马呵斥警告……

这些场景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生活中某些也在鸡娃的父母?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父母纷纷内卷焦虑鸡娃的教育中呢?那份焦虑感到底来自哪里呢?
其实最大的可能性,是父母的内心也烙印着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伤痕。
就比如田雨岚,她的母亲蔡菊英从前是养父南建龙的护工,后来以小三身份上位,但其实母女俩在南建龙心中也没有多高的地位,一切都要听从南建龙的安排,配合南建龙的喜好。
南建龙更多时候只是把蔡菊英当“保姆”,对待田雨岚也不如对自己女儿南俪好。
所以,作为继女的她从小就缺爱,骨子里也有很强自卑情结。
后来虽说嫁给了富二代颜鹏,但在公婆眼中她就是“小家小户”出身,在家里也没多少真正的话语权。
这种原生家庭遗留给她的创伤,让她变得敏感且缺失安全感,而一个人在甲处所缺失的东西,一定会在乙处想办法找补回来。
很明显,孩子成为了她抓取安全感的那个“工具”,她试图拿孩子优异的成绩弥补内心的匮乏和创伤。
也许她并不是有意为之,却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阴影。
所有的焦虑与控制,其实是她内在没有被疗愈的伤。
这也是很多家庭矛盾的核心问题:内心压抑许久的愿望,希望借助孩子去表达。
我们的父母小时候也有很多想要去实现的愿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没有达成心愿,这种遗憾就会留在心里积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容易把自己压抑的愿望投射给孩子,借助孩子这个“客体”去实现“自我”。
田雨岚就是这样,小时候处处不如姐妹南俪,自己生了孩子以后就希望借由孩子胜过南俪。
从她平时见了南俪就喜欢炫耀和攀比孩子的成绩,也能看出她的内心是多么渴望自己比南俪优秀,得到比她更多的爱和关注。

当孩子承载了父母功利性的愿望拼命学习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内在的“真我”产生分离。

而如果孩子没有了自我,尽管成绩单上的分数再漂亮,又怎么能发自内心地快乐和感受到父母的爱呢?

真正的爱是帮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自己
就像整天活在「唯分数论」中的子悠,不得不逼着自己努力保持成绩在前三。
但他却无法感受到妈妈的爱,甚至在班上发言说:妈妈不爱我,妈妈只爱考满分的“我”。

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高强度的学习和管控无疑是一种折磨,再加上畏惧父母、不敢反抗,很容易造成情绪压抑和心理创伤。

子悠平时在妈妈的管控下就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在择数杯考试上还出现了幻觉,因为掀桌子、撕卷子弃考,被大神班退课,田雨岚带他买红酒跟大神道歉,子悠哭着喊:“我再也不去这个破班了”,情绪也彻底崩溃。

父母教育孩子追求成绩好无可厚非,但是仅用这单一的标准评价孩子是否优秀,这种理念可能就会渐渐内化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种“投射性认同”:以为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爱。

而孩子一味以追求优异成绩来获得父母认同,还会造就一个“虚假自我”——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父母的期待。
可是,失去了自我感受和无法感知内心需求的孩子,除了成绩排名之外,还能认识自我的价值吗?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个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作者是一位考入北大的状元,她说成为高考状元,有一半的功劳都在老妈身上。
她的母亲从小对她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任何退步都不可接受。假期必须待在家里,所有的课外活动都勒令禁止。
而她终于不负所望考上北大之后却发现,周围都是和她一样优秀的同学,不同的是她们的生活有趣充实,而自己除了感觉苦,没有再值得谈的东西。
她在困惑中渐渐迷失了自己,怀疑这些年付出的努力究竟有什么意义?在内心的煎熬之中还患上抑郁症,走向了心理医生。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如果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让孩子失去自己的声音和想法,内心也陷入贫乏。
《优秀的绵羊》中说:你所学的很多知识终究会被淡忘,而最终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
教育真正目的并非是掌握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为一个有自我,独立且完整的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他灵魂的力量
我们的教育本该唤醒孩子的灵魂,让孩子找到自我,获得力量和勇气。
1)别把你的创伤和期待投射给孩子
父母过度鸡娃,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投射了自身的创伤和期待,寄托于孩子缝补自己的缺憾,这就无形中绑定了孩子的人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也说,太多中国的孩子都在为父母而活。
这样的孩子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不能让父母失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了回报父母,我一定要考上好学校”……
孩子努力学习的出发点,似乎就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得到父母的认可,而从来不问自己想追求什么。
这样为父母而活,孩子就容易缺失内心的目标感和价值感,变得迷失和自卑,最终也许还会成为没有灵魂的木偶。
即使他们站在了成功金字塔的顶端,内心也很难认可自己,因为他终其一生最难找到的,是遗失的自我。
2)言传身教比打鸡血更有力量
饰演子悠爸爸的李佳航在接受采访中说:“耳濡目染是最好的教育”,言外之意就是,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父母与其疯狂打鸡血刺激孩子学习,不如做好自己,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孩子自然就在父母的影响之下变得更优秀。
而如果孩子和子悠那样,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父母打鸡血,即便被鸡出来了好成绩,最终也会抑郁崩溃。
因为孩子始终没有自发性地爱上学习,而是被动式地勉强学习,这样又怎能真正热爱生活,保持学习的热情呢?
3)鼓励孩子做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
好孩子都是被夸出来的,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被父母无条件的支持鼓励,那么长大以后他就会得到父母能量的支持,拥有“活出自己”的底层自信而不被社会的价值观拖着走。
看过一个TED视频,一个校长在初中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说,这场毕业典礼将要开启他们的下半生,他们会走入高中,大学,职场,然后结婚,买房,人生会在三十岁定型。
而这时有人走向讲台对所有孩子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时间,不需要为了任何人而打乱自己的人生节奏。
有的人很早就找到了工作,找到了毕生所爱,但是有些人却在经历人生坎坷,步入中年后,才知道自己这一生有什么值得自己付出……

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活出自我就有意义。

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并由此学会如何影响他人,点亮他人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策划|饿鱼
编辑 |肖娴

主播 |一朵花,电台主播,在海边的城市用声音温暖每个角落。

粉丝福利来啦
本文由 张德芬空间 来源发布

《小舍得》刷屏,蒋欣却因“鸡娃”被惨骂:父母这样爱孩子,才是他一辈子的幸福!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