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我再也不跟孩子“讲道理”,终于发现,这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


过年假期,几乎天天跟孩子相处在一起,亲子沟通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也在这段时间集中暴露。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会忍不住陷入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刻:

次数多了,父母们是不是就会形成这样的想法?

其实,讲道理就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讲大道理

孩子能“听进去”的7%

很多父母也都跟我讨论过这些事:

在我们试图去尊重孩子,不打不骂,好好地跟TA讲道理时,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我想问一下,你觉得如果单纯地讲道理,孩子能听进去多少?
这个数字可能会超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不足7%。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法拉滨法则”,又被称为“55387定律”,意思是指人们在交流时,所感知到信息的来源:

当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时,孩子往往只顾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绪,哪里能听进去家长在说什么。
而且再回想一下,我们讲道理的时候,是不是带着不好的表情、动作和情绪居多?
再者就是,孩子的大脑并没有发育完全。
人的大脑分为“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两个部分。
其中“下层大脑”在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但控制孩子情绪、共情、决策等的“上层大脑”却会一直处在“大规模施工建设”中,直到25岁左右时才会逐渐完善。
因此,当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时,孩子很难对这些泛泛而谈的理论产生共鸣,反而因为情绪控制能力差,出现不耐烦、愤怒等情绪,孩子越小,这样的表现越明显。

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

他们的认知,仅仅局限于他们看到、感受到的一切。

有这么一个视频:一位外国爸爸试图让女儿保持安静,可无论怎么说,孩子都只喊一句:

和孩子们讲道理,不会让他们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只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爸爸妈妈制止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

相比一味地讲道理,我一位朋友的做法,堪称高情商。
她家也有二宝,弟弟比姐姐小8岁,有次姐姐正在写作业,弟弟却一直在捣乱,姐姐就忍不住动手打了他脑袋一下,弟弟开始哇哇大哭,她看到后也是心疼不已。
但她第一时间并没有责骂姐姐,而是把两个人都抱在腿上,安抚他们的情绪。

并对姐姐说:

等姐姐平静下来之后,然后和姐姐商量:

等姐姐答应之后,再对姐姐说:

姐姐看到弟弟在妈妈怀里,还在一抽一抽地哭泣,就和弟弟道歉,亲亲弟弟脸蛋。
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了。
你看这位妈妈有啥特异功能吗?并没有,不过是懂得“共情”,安抚孩子情绪,再去解决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耐受窗”理论:

教育孩子,也得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说。
诚如作家阿黛尔·法伯所说,帮助孩子,就要面对他们的感受。
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可、接纳、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他们解决情绪的时间,待情绪解决之后,再处理问题。
这种态度比一切话语和技巧都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的过程。

情商高的父母

很少和孩子讲道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

给孩子讲道理时,教育意图太明显了,而且孩子只能被动接受。
带着孩子去看见道理,体会道理,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
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一个“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种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仅凭“讲道理”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让孩子有切实的体会、有亲身的实践才行。
相信很多父母也为此头疼过:孩子爱吃糖还不喜欢刷牙,说多了就闹脾气......
但孙俪的做法真的很高明,她没有对孩子们说一些大道理:“吃糖多了会蛀牙哦”“蛀牙非常疼,还得拔牙”.....,而是给孩子们放了一部纪录片《高糖陷阱》,讲述一个6岁孩子真实的拔牙过程。
影片中,通过X光,我们可以看到小男孩的门牙全部被蛀空了。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小男孩要一下子拔掉6颗坏牙齿。
看完之后,还有哪个小朋友敢不刷牙了?
通过纪录片,让孩子直接感知不刷牙这件事的严重后果,比以往给孩子说一百句强多了。
看见了,体会了,就能变成孩子自己的道理了。
讲一遍孩子不听,你要相信,讲第二遍孩子还是不会听的。
研究表明,信息沟通中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关系”:
当父母不停地对孩子重复“道理”时,孩子只会忽视,并且觉得很烦,这样就很难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写在最后:
教育孩子,除了上面提到的与孩子共情、拉同频,让孩子体会道理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我们父母的以身作则。

关于这点,作家李雪的一段文字总结得特别到位:

希望父母们知道,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决定着他的成长,而不是家长讲的那些道理。

你与孩子能讲得通道理吗?欢迎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TheEnd -

本文由 父母堂 来源发布

新的一年,我再也不跟孩子“讲道理”,终于发现,这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