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好的原生家庭,把握这一个原则就够了——无条件爱,有原则教


置顶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无条件的爱孩子,
有原则的教孩子。

作者:沐丹青


1

邻居家的男孩最近在闹离婚,虽然是春节,但是家里也是一片愁云惨淡。


原因是男孩嫌弃工作辛苦,然后赋闲在家,每天睡懒觉、打游戏,男孩的新婚妻子实在看不惯,两个人免不了吵架。


而男孩的母亲护犊子很厉害,对儿媳百般指责,二对一虽然看似赢了,但也让这个刚建立的婚姻走向了离婚的边缘。


男孩自幼丧父,母亲没有再嫁,选择孤身一人将他养大。本应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男孩的母亲因为心疼他没有父亲,所以对男孩很是宠爱。


自己吃苦受罪从不给孩子说,别人有的他要有,别人没有的,只要他要也要给他买。他母亲的名言就是:这孩子命苦,我不能让他再比别人差了。


我从小就羡慕男孩身上簇新的衣服和手里稀罕的零食,而我在帮家里放羊、拉板车、烧开水的时候,男孩也是满大街的转,从来不用做家务。


但是这万般宠溺虽然当时“甜腻”,也养成了男孩不能吃苦、不愿受罪、安于享乐的缺点。

上学的时候嫌学习累,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了,走向社会之后做过理发学徒、厨师帮工、业务推销、店员,每份工作都做不了两个月,就说工作这里不行,那里不行,然后回家躺着。


他的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包容”,结果男孩到二十七岁还没有固定的收入,靠着母亲给人家饭店摘菜养活,婚姻即将破碎也情有可原。


“慈母多败儿”的古语诚不欺我。


2


最近出现一股风潮,批判原生家庭,埋怨父母对我们或严苛、或冷漠、或吝啬、或忽略,把自己养大的家批得一无是处。


父辈受学识、社会大环境、物质条件等限制,采用打骂、冷漠等教育方式确实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了创伤,但是反过来看,这其实也给我们带来了成长的压力和动力。


因为冷漠、严苛可能养出带有心理创伤的独立体,但是他们的对立面过度宠爱养出来的,可能是“奸懒滑馋”的“废物”。


老家有一对双胞胎,因为家庭条件限制,老大出生后被养在姥姥家,晚几分钟出生的老二被养在妈妈身边。因为“隔辈亲”,老大被姥姥姥爷极度宠爱,养在妈妈身边的老二却被爸爸妈妈管得比较严格。


等上完小学把老大接回来的时候,老大已经养成了乱拿别人东西、不爱学习、不做作业等毛病,但是老二却每天要帮忙做家务、每天要完成作业,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乱碰。


现在两个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老大混到初中毕业就选择外出打工,现在以做工地小工为生,因为做小工可以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连假都不需要请。


老二高中毕业后考入师范院校,后来留校做了大学教师,时常通过母亲接济哥哥。并不是做教师一定比做小工高贵,只是多了更多的选择,也给后代提升格局和眼界的阶梯罢了。


老人对孩子的爱不可否认,但是过度宠溺的危害可见一斑。


3


在被别人劝说的时候,宠孩子的人通常会很委屈:我那么爱他也是错的?


他们不知道,过度宠爱会造成孩子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流失。


怕孩子累不让孩子参与家务,

他就没有对家庭的责任感。

怕孩子委屈不让孩子坚持学习,

他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和培养特长。

家里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他,

他不会感恩,觉得所有人围着自己转是理所应当的。


只让他享受甜蜜不让他接触生活的苦难,他成为了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过度宠爱孩子也不利于孩子逆商的培养。


如果我们孩子小的时候不舍得训斥一声,不舍得说一句重话,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很差,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锻炼,大了以后走向社会,遇到更大的挫折、失败、误解等等的时候,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去帮他们,那么他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而且陷入悲观失望。


过度宠爱孩子让孩子缺少敬畏感。


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孩子在公众场合犯了错或者侵害到别人,他们的家长都会哀求别人原谅:他还是个孩子啊!


因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觉得是孩子就有特权,可以不遵守规则,可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就会导致孩子缺少物权意识,没有边界感,敬畏感。


小的时候,别人能对他包容忍让,但他终将长大成人,他这种行为习惯会愈加强烈。


这样,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在工作中,在亲密关系中,都会延续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对别人产生伤害,而且他的欲望没有办法满足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落差,引发错误的应对方式。

4


当然,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因为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有责任养大他们,爱他们,给他们温暖,做他们永远的后盾。


所以我们不能像父辈那样,培养“含爱量”很少的原生家庭,等孩子长大之后回头批判我们。我们必须要无条件地爱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


但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坚持原则


一定要给他们设置界限感,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不做,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然后还要努力发掘他们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坚持、勤奋、感恩的习惯。


这些习惯在小的时候,我们通过言语教导、行为示范、书本引导等方式“烙印”进他的脑海中,等他长大才会觉得积极向上、勤奋努力都是正常的,如果没有养成这些习惯,等长大了再去培养,就要先去把坏习惯赶出去,会发现像接触赌瘾一样难。


记得有一次,我们家老大把弟弟给打了,因为他玩儿积木的时候,弟弟给他捣乱了。


我当时很生气,因为他完全可以使用别的方式来避开弟弟的捣乱。但是他用了我最不喜欢的方式,那就是“兄弟相残”。


他看出来我很生气,就有一些害怕。

我把他抱起来放在膝盖上,告诉他:儿子,妈妈永远都爱你,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会爱你。但是,你刚才的行为确实让妈妈很生气,很失望。妈妈给你讲过怎么和弟弟相处,怎么阻止弟弟给你捣乱。讲了很多种方法,但是你却打了他。妈妈希望你能去给弟弟道歉。


我亲了他一下,然后让他在我的怀里思考和冷静了一会,他选择了去道歉。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劝说,他既感受到了我的爱,又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有爱有成长。


无条件的爱孩子,有原则的教孩子。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是聪明的、愚笨的、成功的、失败的,都不会影响我我们爱他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要让他知道,暴力的、懒散的、拖延的、粗鲁的他会让父母感觉失望。


让孩子知敬畏、懂进退、守规则,

就是对他的一种限制,

但是也是一种保护。


爱孩子,但是不宠溺。

教孩子,但是不严苛。


给他温暖的有爱的人生底色的同时,让他在社会规则之内,自由成长,积极向上,这才是在创造一个相对完美的原生家庭。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来源|都市现场综合红星新闻、新闻晨报转载请注明来源连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刘春杨春节失联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 1月31日凌晨,他从学校宿舍离开后失踪,失联..

近日,浙江大学的一名工科在读博士生孟同学,因“读博8年中经历3年延毕、面临清退,目前送外卖”、“自入学后课题组无一博士按时毕业”、“是否存在导师压榨” 等问题..

近日,浙江大学的一名工科在读博士生孟同学,因“读博8年中经历3年延毕、面临清退,目前送外卖”、“自入学后课题组无一博士按时毕业”、“是否存在导师压榨” 等问题..

本文由 儿童心理课堂 来源发布

给孩子好的原生家庭,把握这一个原则就够了——无条件爱,有原则教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