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9.8万赞:为什么我劝你少听父母的“话”?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飞白

来源:精读(ID:Jingdu999)

先声明,标题中少听的“话”特指抱怨的话语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答主@我爱红烧肉 分享了自己曾经在地铁上的见闻。

一个奶奶对五六岁的孙子说孩子妈妈的坏话,翻来覆去指责孩子妈妈乱花钱、不顾家之类的。

小男孩听了一会儿,说:“奶奶,妈妈有缺点,你要告诉了她,她才知道改。”

奶奶说:“我还告诉她?傻孩子,这话怎么能当着她的面说!”

小男孩接着说:“妈妈说了,当人面不能说的话,背地里也别说,不然就不是光明磊落的君子。”

地铁里的人听了都笑了,孩子奶奶一脸尴尬……

这段分享获赞9.8万,男孩妈妈的说法得到许多人的肯定,大家也纷纷在评论区吐槽自己的同款奶奶或婆婆。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奶奶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拉孩子替自己站队。

这种做法在家庭关系中很常见,除了婆媳之间,不和睦的夫妻也常常如此,用自己的情绪去左右孩子的心智。

去年的热播剧《小敏家》中,金家骏的爸爸就是这样的典型。

金家骏7岁时父母离异,没争取到儿子抚养权的母亲离开了老家,家骏跟着爸爸过。

儿时的家骏想妈妈了,告诉爸爸自己想去找妈妈时,爸爸不仅不理解儿子渴望母爱的心情,还给儿子灌输母亲“出轨”的思想,对儿子冷嘲热讽,骂儿子没良心。

父亲的蛮横和自私,逼得家骏只能跟母亲划清界限,孤独地长大。后来,哪怕为了读书去北京投奔母亲,他也不敢轻易敞开心扉,接受妈妈的爱。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在外人看来很懂事,但其内心却敏感自卑又缺乏安全感。

正因如此,家骏不止一次说自己是“流浪儿”“没有家”。

反观《小敏家》中另一位离异家庭的孩子陈佳佳,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

当陈佳佳抱怨妈妈李萍移情别恋的时候,爸爸陈卓立马纠正“你妈妈是离婚后才喜欢洪叔叔的”。

虽然陈卓对前妻的一些小毛病颇有微词,但却从不因为私人恩怨而在女儿面前故意诋毁她。

也正因如此,陈佳佳才会在父母离婚后依旧和他们相处融洽,成长为一个健康开朗的姑娘。

在许多夫妻不和的家庭中,双方对家庭的照顾和付出总是失衡的。父母亲中担负更多养育责任的一方,我们在文中暂称其为“多付出方”,经常缺席家庭责任的另一方,称为“少付出方”。

多付出方将生活的更多重心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长,其他的社会支撑少,因此夫妻一旦有矛盾,多付出方就容易拉孩子站队,一起敌对另一方。

这样一来,多付出方与孩子形成的关系是二人关系,而少付出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却是由孩子和父母共同组成的三角关系。

这种想通过孩子或其他第三个人的参与来稳定夫妻关系的类型,心理学家莫瑞·鲍恩称之为情感三角关系。

这是一种不幸的家庭关系。当情感三角关系反复作用于孩子时,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出问题。

韩国家庭咨询大师李南玉在《原生母爱》一书中提到:

他们想得更多的是“父母想要什么”“父母希望我做什么”,将全部身心集中于他人的欲求。

最后,这样的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只有满足了他人的欲求,我才能活下去”的生存观念。

就像长期承担父亲情绪垃圾桶的金家骏,当父亲告诉他自己被追债时,毫无经济能力的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熬夜当电竞陪练,赚钱为父还债,而不是寻求其他大人的帮助。

而前一年差2分就上清华的金家骏,去北京投奔母亲,为的就是让母亲给自己安排进一个好的复读班,专心备考清华。

但当他得知父亲的困难后,想都没想就把满足父亲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即便这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前途。

这两年,一些明星夫妇遭遇感情问题,会选择上微博官宣并发小作文,引发不少热议。

一场场“吃瓜”中,很多人可能都忽视了处在风暴中心的孩子对这一切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们对父母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一直过着安稳的生活。因此,身为公众人物的他们,即便感情失和,也尽一切努力体面分手,维系健康友好的关系,让孩子在爱中长大。

身为父母,这是一种合格的做法。

而在另一些家庭中,父母往往是把孩子“打造”成了夫妻矛盾的替罪羊,给孩子造成了痛苦却浑然不知。

有这样一个咨询案例。

一位妈妈带着一对成年儿女来咨询,一进咨询室,妈妈便滔滔不绝地开始讲起自己痛苦的故事,与其说是诉苦,不如说是在数落自己的丈夫。

比如,丈夫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一辈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本事,还总赌博……

不出所料,在妈妈的长期灌输下,两个孩子心中的爸爸,就是一个对家庭毫不关心的形象,同时也对爸爸产生了极端的敌对情绪。而爸爸在育儿中的长期缺席,也让这种印象得以巩固。

久而久之,这种情绪的积累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心病。

来访者的女儿头脑聪明,考入大学,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然而,心理问题始终折磨着她,后来不得不中断学业,依赖精神药物平静情绪,生活十分痛苦。

女儿表示,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堵得慌。

不光是女儿,儿子也有同样的感受,但他们却始终不明白导致这种感受的缘由。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两人才渐渐意识到,痛苦的根源不在他们自己,而在于父母一方的失责失语,和另一方宣泄给孩子的负面情绪。

父母满身疲惫,却又以自己的方式伤害着孩子。他们始终不明白,自己给儿女带去了多大的痛苦。

要扭转这样的局面,父母就必须做出改变,尝试着放开孩子的手,与孩子建立健康的关系;而作为孩子,也可以试着去发现深藏在父母内心的情感

比如,父母的行为其实和他在原生家庭中所受的伤害有关,也可能与自己曾经不美好的经历有关。

当重新理解父母那些深藏的情感时,就能放下父亲或母亲灌输给自己的执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这时候,孩子就会慢慢改变爸爸或妈妈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慢慢地,孩子会逐渐找回对爸爸或妈妈的感情,也渐渐形成了自尊、自信的人格。

《小敏家》里也有这样的一幕。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家骏和妈妈坐在桌前,聊到了往事。

金家骏想知道爸爸口中关于妈妈“出轨”的真实故事。妈妈并没有生气,而是很平静地把十几年前的事说给了儿子听。

在互相倾诉的过程中,儿子理解了妈妈的苦衷,妈妈也了解到儿子在幼年遭受的伤害。

终于,金家骏放下了对母亲的怨恨,从心底与妈妈和解。

而金家骏这样的改变,对其今后与配偶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命运看似代代相传,实则都是由自己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的选择。

你选择沉浸在原生家庭的伤痛中自怨自艾,那就只能继续自己痛苦的下半生;你选择走出来,谁也阻挡不了你追求幸福的脚步。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洪晃的一段发言。

起因是,有人在微博上发了一个投票,让大家选择当父母要不要考试,其中有77%的人选择了“需要”。

洪晃说,这个结果让她“吓了一跳”。

与其说这77%的人是认为父母要考试,不如说他们是在借此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洪晃出生在一个很好的家庭里,父母都是文化人。但即便如此,父母还是离婚了。

她在微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几乎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瑕疵。

但是就像洪晃爸爸所说:你可以把你未来的所有失败都归在原生家庭上,或者你也可以有自己的人生。

共勉。

你见过哪些

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2年第6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作者简介:飞白,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飞小白有话说(ID:feixiaobai2018)。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本文由 青年文摘 来源发布

知乎9.8万赞:为什么我劝你少听父母的“话”?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