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规则感?从惩罚TA开始


明明说好吃完饭才能吃零食,结果娃吃一半就说饱,叫嚷要吃零食;

明明定好了“玩具自己收”的规则,结果娃每次都不收拾,耍赖让家长帮忙

明明说好就看十五分钟电视,结果娃一集又一集就是不肯关,说自己没看够;

......


你家有遇到类似情况吗?明明跟孩子讲好了规则,可孩子却我行我素,丝毫不把规则当回事。无奈之下,只能惩罚或者威胁孩子,比如“现在不关电视,明天就不给看”;比如“再不关电视,我就生气了”,等等。

可这样一来,却又陷入无休止的争吵,孩子委屈地哭泣,大人无奈又生气。为什么让孩子守规则这么难?到底如何才能让他们主动遵守规则呢?果仁妈今天的文,就来具体聊聊。



孩子调皮捣蛋无视规则,
为什么规矩这么难立?

1、学龄前的孩子无法脱离自我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果细心去观察,会发现这些不讲规则的孩子,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破坏规则塞尔曼的“角色采择理论”中指出,6岁以下的儿童,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别人的观点是会和自己的有所不同。

在塞尔曼的“荷妮“两难问题实验中,当6岁以下的孩子被问到“荷妮被父亲要求不能爬树,但现在需要救猫,荷妮应不应该去救猫?”时,他们的选择是:救猫!因为荷妮自己喜欢猫,所以认为父亲自然也会喜欢猫[1]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当想法和现有的规则发生冲突时,此刻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就是大家的选择

就像明明说好了“不要在沙发上面跳”,可孩子还是要在沙发上跳。这并不是孩子在耍赖,只是他们觉得“只要不摔倒那就可以跳”的想法,自己认可了,家长也应该认可。


当然这种以自我为角度来看待问题的方式会随着孩子成大和社会交流的深入而慢慢改变。

2、你觉得的不遵守规则,只是孩子还没认可规则


回归到社会规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愿意遵守规则,是因为知道规则可以方便我们。像我们路上开车会遵守交通法规,也是因为知道一旦大家都随意开车,交通只会更加混乱。

但孩子没有成人那么深的社会阅历,无法通过自身的经验,对规则进行预判对自己是否有帮助。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们一生会经历8个阶段的挑战,每一个阶段的挑战都是以解决冲突和危机为特征。而这些冲突和危机解决的体验会引导我们发展出最终的自我意识[2]


对孩子们来说,最初规则和社会准则都意味着危机,他们无法一开始就清楚规则的意义,因此他们会通过各种挑战去认知和了解规则

就像孩子突然要将鞋子穿反,不管你怎么去解释,孩子就是想要这么穿。而这其实就是孩子在学习如何接纳别人的观点和规则。

当他穿着相反的鞋去学校时,社会的眼光和脚上的不适感就会指引他去思考“妈妈的意见是不是对的”。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去解决冲突和危机的过程,他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去接纳别人的意见和规则。

所以,与其说孩子的规则难树立,不如说孩子只是还无法了解和明白规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当孩子真正认识到规则的意义时,自然就不会再去挑战和脱离规则。


两个建立规则感的误区
不仅父母吃力,还可能害了孩子

误区一:培养规则感就是给孩子设立很多规则,规范他的行为

NO,规则越多只会让亲子冲突更多,孩子更焦虑、父母更疲惫


对于规则,我们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孩子的行为需要规则来做指引。规则越多,孩子就越不容易犯错。

但事实上,却正相反。树立的规则越多,学龄前的孩子越难消化和理解,而且繁多的规则束缚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比如孩子吃零食的问题,为了避免影响正餐和蛀牙。有些家长通常会制定非常详细的规则,比如孩子吃零食的时间、数量、种类等等,减少和孩子的纠缠。

这些规则原本以为确定好了就可以不再需要讨论,可孩子却不是这样想。他们时常会因为一丁点情况的改变就要求变换规则。

像“今天中午我没吃零食,晚上要补多一次零食”等等,他们会无时无刻的去探究规则的边界,希望能借此去多吃一块或者更多机会吃零食。

最终变成孩子明知到有规则,但还是不停的在试探,而家长为了保证规则的一致性,就得不停坚持规则和去说服孩子。在这样的僵持下,自然慢慢隐藏了很多亲子冲突的导火索。


因此,针对规则,我们应该是重要的事情才制定规则,一般的事情预留空间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既可以减少亲子间的磨蹭,也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去了解规则的意义。

误区二不遵守规则就给孩子设置惩罚,承担行为责任

NO,惩罚并不能让孩子理解后果,反而容易激发对抗情绪


在和孩子的规则纠缠中,责罚孩子真的管用吗?虽然有时候可以让孩子屈服,但更多的时候,是让孩子情绪失控,并不能真正规范孩子的行为。

我们经常不经意间去混淆惩罚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以为设置一个障碍就可以让孩子get到行为的后果。例如排队上车和不排队上车,排队上车的上车速度比不排队的快,这种自然的后果就会让大家自然的排队。

但如果你告诉别人,你不排队,你的票价就要涨一倍。那么估计你的关注点就不是排队是否有利于自己,而是为什么要涨一倍的票价,这种惩罚的威胁转移了你的关注。

孩子也是一样,当他明白日常生活中规则的遵守,是对自己有利的,那么不需要人为设置惩罚,孩子也会自发去遵守。


像我家孩子是可以进厨房帮忙的,但进厨房前我都会和他说清楚规则。告诉他如果不遵守,就不能让她继续在厨房帮忙的原因。这种事先的解释会让孩子去有机会明白规则的意义。

明白规则意义后,当后果发生,孩子就不会觉得是一种惩罚。因为她知道这种后果是不遵守规则才出现,不是我故意为难她。

所以,我们没必要去给孩子设置人为的惩罚,只需要启发孩子去认识到这些后果。那么他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最终内化这些规则,自发去遵守。


远离“调皮鬼”
这样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更有效

虽然学龄前的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还无法达到成人一般的高效。但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来帮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规则,避免过多的亲子冲突:

1、不说教,引导孩子参与制定规则


面对孩子不遵守规则,结果导向的说教通常在孩子面前都会被认为是指责和威胁。要让他们接受这个规则,首先需要的是参与到这个规则。

比如,我家孩子鼻炎需要洗鼻子,但不管怎么讲道理定规矩,每次孩子就耍赖不洗,弄的家里人都很不愉快。

后来他爸爸问孩子“那你觉得什么时候应该洗鼻子,说说你的意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被慢慢引导找到了自己满意合适的规则。虽然现在偶尔洗鼻子的时候还会拖拉,但一说起他制定的规则,还是能配合的洗完

所以面对孩子不遵守规则,除了那些真的涉及安全底线的,其他的规则不如让孩子闹腾一会,让他去看看不遵守的后果,引导他去发现和讲出自己的看法。

给予他制定规则的机会,让他真正的置身于规则中,体会到规则对他的意义,这样他才会自发的愿意去遵守规则。


2、多和同伴相处,从游戏中学会聆听规则


如果观察孩子之间的相处,就会发现孩子之间的合作和游戏其实也是充满了规则。比如玩木头人,发起游戏的孩子需要去跟其他孩子讲解游戏规则,而参与游戏的孩子为了能一起玩,就需要仔细的聆听和观察规则。

如果你担心孩子的规则感,不如让他多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协同游戏中他就会慢慢学会聆听规则,建立自己的规则感。

3、父母榜样作用,规范孩子行为


孩子对行为的学习首先是从父母身上开始的。学龄前孩子就像海绵般,无条件的吸收父母的行为态度。

因此,当我们希望孩子遵守某个规则时,我们首先应该先自己遵守,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对这个行为进行吸收,等你再去要求孩子遵守时,就不会那么困难。


4、邀请孩子成为规则的“监督者”


就像前面所说,孩子的行为和规则都是从父母身上学会的。

那么邀请孩子来做家庭规则的监督者,就可以更好的让孩子去学习和认知规则。

例如你跟孩子说“晚上9点半就要上床睡觉”。那么多数时候,孩子都会拖拉。但是如果你说“每天晚上九点半你就监督妈妈去睡觉”,那么孩子就会积极的拉妈妈上床睡觉。

因为这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遵守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这个规则是大家的。




总之,想要孩子主动遵守规则,首先需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规则对他的帮助孩子不是缺少遵守规则的耐心,而是不了解这些规则对他的意义。

只有剥开限制的外衣,才能让规则的价值体现在孩子面前,让他自发去遵守和聆听。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xxx》系列文章是果壳童学馆推出的亲子专栏,旨在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向父母读者传授启发性的育儿知识。目前该专栏还有《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内驱力》《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想象力》等姊妹篇。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果壳童学馆,发送关键词“亲手毁掉”四个字,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先关注,再回复)


策划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佛系和鸡娃间不断蹦哒
参考资料丨[1]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美)谢弗(Shaffer,D.R.)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7
[2][美]罗伯特 S.费尔德曼/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四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本文由 果壳 来源发布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规则感?从惩罚TA开始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