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哭闹,我心如一团麻


哭闹和发脾气应该是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了,而在咨询中,我发现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通常会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父母A:

看到孩子哭闹就觉得很心疼很难受,于是总想做一些事情让孩子马上开心起来。所以,如果孩子要买什么东西,就马上买,孩子要怎么玩,就立刻顺从。这种做法对于父母知道孩子具体要什么的哭闹,通常当下是奏效的的。

但是,如果孩子的哭闹不是要什么具体物体和要求,父母A们就容易慌了神,一次一次尝试不同的内容,一次一次被哭闹发脾气的孩子否认,甚至哭闹得更凶。

久而久之,我们很可能看到的场景是: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如果大人犹豫或者反应慢一点,他就会哭闹打滚。我们也很可能看到家里所有的大人因为会被处在情绪中的孩子指挥得团团转。

父母B:

父母B们对孩子的哭闹耐受性也很低,听到孩子的哭闹会让他们觉得很烦躁,他们认定“喜欢哭不是好孩子”,总想要把孩子的哭闹立刻“消灭掉”。父母B倾向于使用惩罚性或者强制性措施。

他们有的会对哭闹的孩子说:“你再哭,就没有……了”,“你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不要你了!”;有的会把哭闹的孩子关到厕所或者阳台;有的会抽孩子的嘴巴,抽到孩子不敢哭为止。

父母B们除了对于孩子的哭闹很控制以外,对孩子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很容易用高控制性的方式,比如“我说了算,不听话?想挨揍是不是?”;或者用各种言行向孩子表示:“你要听话了,我才爱你,我才给你……”。

久而久之,在体验了各种抗争都被惩罚压制以后,很多孩子选择了在父母B们面前压制自己的负性情感,或者只是部分展示部分压制,甚至还有一些孩子会一看到父母B们的脸色,总是会展示“虚假正性情感”,也就是明明不喜欢笑着说喜欢,明明很伤心很生气,还能给父母一个大大的阳光般的笑容。

父母C:

父母C们有很多是自发的,也有一些是学习没学彻底的。父母C们总想哄孩子不哭,并为此不停放下底线努力满足孩子需求。在没有找准孩子哭闹的真实原因,所以孩子的哭闹长时间不能停息的情况下,父母C们也会疲劳不堪和开始沮丧,尤其是那些本来就非常疲劳或者睡眠剥夺的父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突然大发脾气,要么吼一顿要么揍一顿。然后他们突然发现:咦,一吼一揍,娃就停止哭闹了。当然吼完揍完,作为父母肯定会后悔内疚的。但是下一次当孩子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疲惫的父母C们还是会忍不住又吼了一顿揍了一顿。
一方面,孩子在被吼被揍后的表现会强化父母吼揍的行为;另一方面,因为父母前一秒可能还在温声细语,下一秒就突然大发脾气,所以在孩子看来,父母的情绪是不可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不可预测性更多“粘”着父母,在哭闹和压制情绪中纠结和摇摆。

同样是孩子的哭闹,父母的应对方式不同,后续转归就非常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接到这样的咨询,在询问详细背景信息时,我都会多问两句父母的应对方式以及亲子互动的模式。

一、情绪没有对错好坏。

人类的各种情绪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好坏,我们养育孩子,不应该是限制孩子的情绪表达,希望养一个只会平静沟通、快乐欢快的孩子。
不允许孩子哭,看到孩子哭就一定要去想方设法制止,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父母对孩子“负性”情绪的不接纳。毕竟,咱们这代父母从小也是被制止哭,甚至惩罚哭的。所以,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心情不好,允许孩子和不好的心情待一会,不急于哄劝和粗暴制止,是很多父母需要练习的。
二、言传身教,是教会孩子认知自己情绪的好办法。
认识情绪和表达情绪是幼儿阶段和学龄前儿童的重要发展课题之一,而这种能力孩子也是需要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才可以获得的。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经常描述自己的情绪,会不会帮助孩子描述他们的情绪,会不会示范恰当的情绪表达方法,非常重要。
一个动不动就喜欢大发脾气,吼孩子的家长,反过来要求孩子不要用哭闹的方法表达情绪,那么,孩子的学习从何而来?一个自己都没有理清自己情绪的内容和来源的家长,如何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研究发现,父母更多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并向孩子解释具体情绪的含义,用温暖的方式对孩子表达对某件事情不认同,孩子使用的“情绪语言”就更多,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也越好。

和孩子讨论情绪,不仅仅是正向情绪,也应该讨论负向情绪。事实上,研究发现,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负向情绪,或者就彼此之间的不一致进行讨论,会对孩子情绪认知能力尤其有帮助。

因为这个过程中会涉及更所深思熟虑的对话(情绪的原因和结果),同时也示范更成熟的沟通技巧,还同样是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确认的过程。所以,这类孩子往往在解决伙伴间冲突和不一致的能力上会更进一步。

三、不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代表要对孩子这个人的人格进行攻击,更没有必要牺牲亲子依恋为代价。

我在咨询中以及日常生活的观察中都发现,很多父母容易把对孩子行为的不满意直接等同于对于孩子这个人的不满意,所以很多父母会说:“你这么做,不是个好孩子”;“你这样子,妈妈不喜欢你了”;“只有坏孩子才会这么做”……

人际沟通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叫“温柔的坚持”,其实也完全适用于亲子。我们爱孩子,但是我们不可能毫无边界满足孩子任何需求。孩子的大脑额叶发展不成熟,他们的计划、因果逻辑思考、冲动抑制等能力也还有限,所以我们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完全让孩子自己看着办。

所以在养育中,作为父母,我们确实需要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也需要帮助孩子设立一些界限。但是设立界限不等于咱们需要用暴风骤雨的打击方式。我们可以简单告诉孩子不能这么做的原因,也可以提供可以接受的其它替代方案。

如果孩子因此哭闹,我们也大可不必着急惊慌或者生气。要求等不到满足,每个人都会沮丧不开心,这很正常。我们可以接纳情绪并给予陪伴,等孩子情绪平静以后,简单重申原因,再和孩子讨论一下替代方案的操作。

久而久之,孩子会明白提要求不是问题,因为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做,父母会告知他们不能做的原因,而且我们可以想想有哪些替代方案;而且孩子也知道,如果一件事情真的不可以做,即使他们哭闹,最终也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在不影响亲子互动和亲子关系的基础上设立合适的界限,是建议这么做的。(本文2018年首发于「怡禾心理」公众号)

「温柔而坚定」很多家长都知道,但做起来好像很难,有的时候感觉好像还是没效果。


本文作者徐桂凤医生6月1日晚上会在怡禾做一场直播,跟大家谈谈如何“温柔而坚定”,讲解结束后还有时长30分钟的答疑,有需要的家长可以报名参加。


课程介绍
直播时间:6月1日晚19:00
课程时长:1小时左右
课程价值:49.9元(怡禾会员5折优惠,阅读原文可了解会员)
报名方式:识别下方二维码

本文由 drpei 来源发布

面对孩子的哭闹,我心如一团麻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