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被妈妈强制剃头:变相控制,亲子关系最毒的毒药


这几天,看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有位妈妈报警,说自己5岁的儿子离家出走了,急得不行。好在在民警的帮助下,费了一番周折,孩子最后找到了。但孩子有点不愿意回家。

原来,因为疫情原因,小男孩的头发长长了一些,大概也就是长长了一个指节的长度。

他很喜欢自己这个有点酷酷的新发型。

妈妈却强制要他剃平头,小男孩死活不干,他和妈妈强调了2次:“我不想剪。”

妈妈不答应,非要儿子剃平头。

他这才气到离家出走。


这个新闻里,小男孩离家出走的原因,乍一听有些好笑,仔细想来,却有些心酸无奈。

离家出走,是因为他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却得不到妈妈的回应,他只能以此作为反抗。

要不要剃平头,并不是一件大事。但是背后暴露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深思。

不管孩子要什么,不管孩子喜欢什么。
而是只要我觉得好,就让孩子做。

这种忽视孩子需求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


不被“看见”的孩子
会和父母渐行渐远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我的朋友雯雯,儿子上初一。她特别爱孩子,是那种宁愿自己吃苦,也不会苦了孩子的妈妈。

但母子关系却很差,时常爆发冲突。

儿子不喜欢喝牛奶,雯雯觉得喝牛奶长高,每天都要强制他喝一瓶;
儿子想学架子鼓,雯雯觉得学钢琴比较好,非给他报钢琴班;
儿子喜欢看漫画,雯雯觉得小女生才看漫画,不但没收了漫画,还给儿子买了一套百科全书。

雯雯做的这些事情,儿子通通都不领情。

她给孩子的都是孩子不喜欢和不需要的。

重金购买的钢琴比架子鼓贵,全套的百科全书也比漫画贵,但是,这些孩子不喜欢的东西,在他心中可能一文不值。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喜欢按照别人的标准和喜好来生活。

长此以往,孩子会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亲子交流减少。甚至会爆发激烈的冲突,引发孩子的怨恨,引起亲子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袁咏仪在综艺节目《成为妈妈后》,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历。

她曾经信奉男孩要严教,对于自己觉得不行,对孩子不好的东西,即使儿子魔童很想要,她的回答都是:“NO。”

长此以往,儿子魔童很不喜欢她,甚至想要“换个妈妈”。

后来魔童的问题严重到去看心理医生。和医生聊过后,袁咏仪才知道,自己那种不尊重儿子需求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从那以后,她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不再以自己为准,亲子关系逐渐好转起来。

父母有时候以为的“为你好”,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当孩子想要的是一个苹果,你却强制塞给他一车梨。

孩子不会感激,只会觉得窒息。

作为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需求,否则只会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需求被“看见”的孩子
能飞得更高

需求被“看见”的孩子,才会更有努力的动力。

之前,在微博上看见一个学霸的采访。

学霸陈妍谈到自己的学习之路,十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她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英语系,硕士研究生想要报考冷门的戏剧系。

父母一开始不同意,但是在和女儿深入沟通后,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

陈妍也没有辜负父母的信赖。为了证明自己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她抱着十二万分的激情投入学习。

最终她不但考上了哈佛大学的戏剧系,还拿到了“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誉的罗德奖学金。

被看见,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尊重孩子的需求,就是尊重孩子存在的价值感。

有价值感的孩子,才能拥有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坚定前行。

金星和老公汉斯教育理念不同。

金星对孩子是军事化管理,孩子的事情自己一个人说了算,汉斯却主张给孩子更多选择权。


金星的大儿子在英国读书,一次,金星在家接到老师从学校打来的电话,说孩子有些偏科,拉丁文成绩可能不达标,是否需要补习。

金星立马就想替孩子答应,汉斯却坚持,这是孩子的事情,要和孩子先商量一下,看他同不同意。

金星拗不过汉斯,心里却对沟通的结果不抱期待。

哪知道,第二天汉斯沟通后,脾气很倔的大儿子,不但愿意补课,还保证拉丁文一定达标。

金星这才心服口服,承认了汉斯的教育方式更好。

当需求被看见,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纳的,会努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看见”孩子的需求,是父母给他人生最好的馈赠。


和孩子需求冲突时
沟通有方法

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个体,很多时候在价值观,风格或者兴趣偏好上有冲突,是正常的。如果父母强行把自己的需求塞给孩子,一定会遭到顽强的抵抗。

我们不能忽视孩子自身的需求,而把我们的需求强加于他之上。
这个时候,如何和孩子正确沟通,是很重要的。

3步沟通法

在和孩子有需求冲突时,可以使用三步沟通法:

第1步:注意沟通的语气和神态,保证你们的对话氛围是平和的。

第2步:给孩子一个客观理由。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可以结合父母自身的经历,向孩子说明,如果他那样做,会在什么方面影响到他自己和父母。

第3步:如果还不能说服孩子,那么父母请孩子一起,来找到一种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开头妈妈想要5岁男孩剪头的事情,结合三步沟通法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妈妈以平和的态度,蹲下身来,看着孩子;

第二步:妈妈告诉孩子自己的客观理由,比如说:头发太长会扎到眼睛,影响视物;同时询问孩子不想剪头的具体原因;

第三步:如果孩子不能被说服,那么请孩子一起想办法。最后的办法可能是,孩子可以在疫情结束后再剪头发,皆大欢喜。


言行一致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赖感得分,会影响你们的沟通效果。
言行不一致,会降低父母的可信度。

如果你告诉孩子要诚实,但是你却在他面前撒谎;
如果你告诉孩子,不要打弟弟,但你却用打孩子来惩罚他......

言行不一致的父母,会让孩子陷入混乱。

而孩子总是按照父母做的去做,而不是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斯波克说:“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来学习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的。

平时在孩子面前,保持言行一致,你才能在孩子心中获得更多的信赖感和权威感。
非原则问题,可以妥协

对于和孩子需求的冲突,父母要划分等级。哪些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原则性问题,哪些是可以接受的。

父母的权威感,其实是有限制的。当父母试图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影响孩子时,他在原则性问题上,能给孩子施加的影响会变小。

换句话说,在非原则性问题上,父母越尊重孩子,在其他问题上,孩子就越容易配合。

闺蜜的儿子冬冬很喜欢奥特曼,有次路过夜市的小摊,嚷嚷着让妈妈买地毯上的奥特曼鞋。

鞋子质量很差,买回去铁定穿不了几次就会开胶。闺蜜也劝过冬冬,用其他的奥特曼来代替,但他只想要那双奥特曼鞋。

尊重孩子,最后把那双奥特曼鞋带回了家,冬冬后面好几天都很配合妈妈。

鞋子最后是开胶了,但是冬冬依然很喜欢,每天都要去摸摸鞋子上的奥特曼。

看到儿子的表现,闺蜜也庆幸自己当初做了正确的决定。

每一次给孩子的选择权,都是日后亲子沟通的砝码和信用分。

孩子是独立和独一无二的个体

父母给孩子带来生命,但是是孩子自己决定了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

孩子是独立和独一无二的个体。

心理学家许添盛曾说:一切“问题”都根源于,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启发,用怀疑代替新人,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爱。

不要期盼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只要孩子有所成长,父母就应该为此感到喜悦和兴奋。

我们不是拥有孩子,而是有幸做他的引导者。

一旦我们给了孩子更多选择权,你会发现,孩子远比你想象中更优秀。

— End —

欢迎留言讨论
别忘了文末【点赞】【在看】噢~

本文由 嘟嘟医生 来源发布

5岁男孩被妈妈强制剃头:变相控制,亲子关系最毒的毒药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