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太脆弱,是你不懂TA!暑期“治愈”神兽的小妙招,你一定需要!


以下文章来源于心理专家说


父母理解与包容的爱,
才是防止孩子抑郁最好的药


1

“快救救你孩子吧!”


当我拼尽全力发出这声呐喊的时候,老公正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而他保持这个姿势已经有两个小时了…


“小孩子偶尔有些不开心很正常,别小题大做!”孩子他爸连头都不抬起来看我一下。


“啪”,心里一直绷着的那根弦,好像突然间断了,泪水怎么也止不住。


刚才,我在女儿的电脑上发现了她的“秘密”——一个名叫《这世界没有人懂我》的文件夹。


我有些不安的点进去,看到的是一个个标注了日期的文档:


“暑假怎么还是每天都在学习,好烦…”
“我喜欢的是画画,为什么非要让我练琴…”
“哎,实在是不想去学校了,但是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不开心吧”
“凌晨4点又醒了,已经连续两周这样,继续躺3个小时等妈妈叫我去上学吧”
“每次去学校都会头疼,妈妈总是说我装病,我想说我的头真的会疼”
“月考成绩出来了,名次又掉了8名,我看到了妈妈这失望的眼神,也许,我来到这个世界真的是个错误吧!”
“世界上哪种死法会不那么痛苦?”
“这个世界好无趣……”


触目惊心的文字在我面前,我无法想象我的女儿竟然变成了这样,真的是女儿太脆弱?还是……


我打开手机搜索“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抑郁症是指起病于少年时期的抑郁症,一般是指13-18岁这个年龄段,严重影响孩子的教育与生长。1-3


“在青少年抑郁症中,抑郁情绪、易激惹和快感缺乏是核心症状,其次是食欲和体重变化、失眠和睡眠过度等躯体症状。4

如果孩子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厌学,不愿正常跟同学交往,甚至在学校里无端哭泣、自伤、用小刀尺子划自己,或者表现出对抗父母、不听管教、离家出走,出现言语暴力或攻击性行为,必须警惕及时就医!”


很多症状都和女儿最近的表现对应上了。


除了她日记上写的那些,老师之前也反映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发呆,成绩直线下滑。最近放暑假在家,也不出门去玩,天天躲在房间里,客人来了也不愿意说话…


孩子不会真的…?!

想到这我头皮发麻!


感觉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老公是指望不上了,我决定先和孩子好好谈谈…

“闺女,最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呀?跟妈妈说说”
“我不想上学了”
“是因为同学或者老师欺负你了吗?”
“没”
“那你为啥不愿意上学”
“不愿意上学就是不愿意上学!你烦不烦!”
“周末妈妈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不去”
“妈妈发现一个好玩的视频……”
“烦死了,你快出去,让我静静”
……


唉!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平时对女儿太严了,每天我总是跟她念叨班里前两名的成绩,说人家怎么好;她被同学欺负了,她爸就骂她“怎么不欺负别人非欺负你”,说她太矫情…


渐渐地,好像她也不怎么和我们说话了。

2

我心乱如麻,联系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终于找到一位心理医生。毫无意外,我的女儿被确诊了青少年抑郁症,不过医生告诉我,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并不低,大约二十个孩子里面就会一个。


好在我女儿这个病情不算太严重,医生告诉我规范的药物治疗是重点,同时也需要家长更多的心理干预。学习将是我下个阶段要长期坚持做的事情,然后医生就给我推荐了几个专注儿童心理的公众号。


其中多位心理专家都有提到,预防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非常重要,很喜欢的几句话与大家分享:


“不同阶段的沟通方法是不同的,小时候可以斗勇,到了青春期就要斗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有空间,学会尊重孩子,实现从命令到引导的沟通模式转变”;


“当孩子来向我们求助时,我们首先要100%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不要否定孩子之前为解决问题自己所做的一切尝试。这就是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最重要的5%改变”;


父母要做孩子的一个容器,让孩子的生命力和情绪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流动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认可他;

了解孩子的兴趣,支持他;

允许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的生命力在其中自然的流动…”;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青春期是一个疼痛的过程,也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父母理解与包容的爱,才是防止孩子抑郁最好的药”;


……


还有一个公众号“心理专家说”非常专业,非常喜欢,在这里我看到了触动人心的故事、看到了孩子的期待、看到了沟通与包容、也看到了“治愈”的力量……

我意识到想要解决孩子的抑郁状况,这条路很长,需要很多时间,首先得从了解这项可怕的疾病开始!

恰逢暑假也给了我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内心想法的契机,我会利用好这个机会,合理调整孩子的生活娱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更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多交朋友,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


毕竟,对抗抑郁症,是我和孩子要共同面对的事情。

点击阅读原文,测测你的心理健康指数,让我们一起对抗抑郁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 20(12):12.

[2]苏朝霞, 康妍, 李建明. 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5):3.

[3]刘贤臣, 杨杰.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年龄性别差异[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7.

[4]Izaki Y.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Clinical features and interventions. J Med Invest. 2021;68(1.2):22-28. doi:10.2152/jmi.68.22. PMID: 33994475.

本文由 儿童心理课堂 来源发布

不是孩子太脆弱,是你不懂TA!暑期“治愈”神兽的小妙招,你一定需要!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