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自强:此心安处,是中国(九)\n——践行“美的研发体系总架构师”(三)


本文为《胡自强:此心安处,是中国》系列连载的第九篇。


在用十大战略创新项目拉通、支撑各个事业部创新需求的同时,胡自强为美的中央研究院规划出十大核心共性技术。十大核心共性技术是美的中央研究院的长期项目,目标是通过不断的技术积淀,从技术本身的机理出发进行底层突破,从而带动全集团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和升级,实现四级研发体系的真正运转。


胡自强博士在2017年美的全球技术战略论坛上向演讲人提问

长距打击,寻求底层技术持续突破


2016年,胡自强带领团队梳理的当时对美的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大共性核心技术,包括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传热技术、材料学、模具技术、电磁兼容、工业设计、变频技术、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等。“这些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胡自强说,“它是随着这项技术在美的应用的成熟度的提升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正如当年他对其中几位技术团队负责人所说的,在中央研究院的带动和拉通之下,终究会有一天,各大事业部都会掌握这些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也会随之下沉到各大事业部。“到那时,中央研究院这些技术团队,要么去事业部做产品应用,要么这些团队在多年的积累中,寻找更基础的技术进行突破和研究,或者寻找到新的赛道,继续寻求突破和拉通。”无疑,这也正是美的四级研发体系动态滚动提升的过程。



2016年梳理出的十大核心共性技术,随着美的需求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此两图由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事实也是如此。2016年梳理出的十大核心共性技术,脱胎于2014年4月底出台的美的中央研究院第一份《工作规划》,但是内容和重心已经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变化而有了很大不同。在2016年之后的两年,十大核心技术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美的不断发展的需求。而所谓“十大核心共性技术”,也如“十大战略创新项目”一样,数量上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十大”。


实现十大核心技术的拉通、进步的平台,是技术委员会。据当时的科技管理负责人周海珍回忆,早在2014年8月,美的中央研究院就牵头组建了技术委员会,并将其定义为“集团重大技术发展的决策组织”。技术委员会由各经营单位研发第一负责人组成,其职责是战略规划的制定及推动落地、创新性项目决策、科技体系建设以及搭建交流分享平台等。


以不同的共性技术为核心,技术委员会下设13个技术分委会,每个分委会设一名统筹负责人,分委会成员为美的中央研究院和各事业部的相关技术负责人。技术分委会的主要职责为:组织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研讨、市场走访、标杆学习、院校交流;组织专业领域技术方法论的提炼、复制及培训,总结沉淀知识体系;负责跨事业部技术成果的推广复制,实现技术成果共享及辅导应用,提升技术水平;组织本专业领域内的技术标准体系等建设、复制及培训推广应用等。


现任美的厨热事业部研究院院长的李忠华,2015年5月来到美的中央研究院,是固体力学团队负责人,并任固体技术分委会主任。他充分利用了技术分委会平台,有效提升了美的产品的静音水平。“在分委会平台上,我全面执行了美的集团的静音战略。”李忠华说。静音战略的实施,主要是基于提升用户体验,要让用户“用得舒服”。固体技术分委会根据对电商大数据的分析,建立起噪声差评的评价模型,梳理出5个与噪声相关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美的中央研究院主要负责底层技术攻关,然后再落地到各相关事业部进行产品转化。2015年左右,在静音水平上,美的只有一个品类领先于竞品。在固体技术分委会120人的共同努力之下,2016年,美的有6个品类领先于竞品;2017年,这一数据变成12个;到了2019年,美的已经有16个品类优于竞品。


更为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固体技术分委会梳理出了美的集团的声品质标准,建立起声学设计仿真模型,并形成了中国家电行业首份静音设计大纲。在美的静音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之后,美的中央研究院固体技术团队的主要方向也转向为面向未来产品技术的研发创新,完成了胡自强所说的“找到新赛道,继续寻求突破和拉通”的升级过程。


2017年,李忠华成为美的集团的科技明星。他也是这届美的中央研究院成立以来第一位科技明星。随后几年里,美的中央研究院诞生了更多的科技明星,其中就包括流体力学团队负责人张辉博士和热力学团队负责人岳宝。


现任美的楼宇科技事业部先行研究中心主任的岳宝,2014年从美的家用空调来到美的中央研究院,任热力学团队负责人。这个团队是从“没人、没项目”中起步,一步一步摸索出与事业部的合作模式,岳宝也成为传热技术分委会主任。“主要是靠仿真来拉通技术分委会的工作。”岳宝说。当时,美的中央研究院在热力学仿真上,进行了大规模投入,赋能各事业部制冷与传热技术研发。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帮助事业部完成仿真需求,中央研究院热力学团队还可以从中找到创新的突破点。


流体技术分委会在成立后疏理了各事业部对风机风道的共性需求,对各类风机风道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风机风道的设计规范和设计软件,对各产品的风机风道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并大大提高了各产品类风机系统的效率和静音水平。


熊玉明手中的材料学技术分委会的起步“非常痛苦”。“整整7个月,才开过一次会。”熊玉明说。“痛苦”7个月后,熊玉明“痛定思痛”,开始坚持召开月例会,主要内容是梳理各事业部的研发方向,再讨论、互通、聚焦。与此同时,以材料学技术分委会为平台,美的还与外部相关资源进行对接合作。“这样让我自己的团队定位越来越清晰。”熊玉明说,“也让我们与事业部的合作更加通畅默契。”实际上,在熊玉明离开美的之前,他已经在吸油烟机、灶具防油涂层上取得突破并进行了产业化,不但中央研究院材料技术团队找到了升级道路,他本人也几乎完成了从纯技术研究到创业的完美转型。


除了这些最早成建制的技术团队,在这一过程中,电磁兼容、模具技术等研发团队也在不断成长壮大。2019年,自2017年开始建设、一期投入超过4000万元的EMC实验室首次对外“惊艳”亮相,即“技惊四座”。据当时《电器》杂志的报道(2019年第11期第56页《说“第一”和“唯一”,美的凭什么?》),这个实验室每年可以为美的带来上亿元的成本节约。而模具技术团队,是后来美的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最初班底。同时,一些面向未来的技术也开始布局。健康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芯片和电池都在未来技术之列。随着这些技术团队日趋成熟,技术方向日趋明晰,技术分委会的工作也在动态变化之中。2016年、2017年两年间,除了固体、流体、材料、传热技术分委会外,人工智能、传感器、用户创新、健康饮食等共计13个技术分委会陆续成立并开展活动。


2016年美的全球技术战略论坛上,美的与各领域专家达成合作


随着技术分委会工作日趋正常化,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和沉淀。技术委员会也开始有能力与外部最高水平的技术资源进行对接、合作,并做到了支持四级研发体系的动态滚动提升。最为典型的,是2016年5月和2017年5月连续两年召开的全球技术战略论坛。


2016年5月13日,美的第一届技术战略论坛召开。“美的2025畅想未来”的主题,“暴露”了这次会议谋划十年布局的雄心。除各技术分委会组织的内部交流,这次会议还邀请了十余位国内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领域涉及人工智能、传感器、流体力学、模具、电气与电子等十几个领域。除技术分享外,美的还与这些专家达成相关合作。


2017年的美的技术战略论坛变成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会议主题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畅想”层面,而是更有自信地喊出了“站在创新之上看世界”。与上一届论坛邀请的绝大多数为国内专家相比,这届论坛邀请的国外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占到专家总数的60%。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传感器专家林立伟教授、伊利诺伊大学厄纳香槟分校制冷专家Pega Hrnjak教授、麻省理工学院Kamal Youcef-Toumi教授、GE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魏斌博士、普渡大学陈军教授、香港大学田之楠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张楚华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谢磊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华峰教授等,分享的主题除制冷、力学、电机、模具之外,还涉及3D打印、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用户体验创新、传感器、产品和技术创新方法等今天看来还具有前瞻性的领域。会议期间,美的中央研究院还有这些专家就传感器、营养与健康、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领域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自2017年第6期《电器》杂志第56页,《为美的品牌深烙技术标签》)


2017年美的全球技术战略论坛现场。胡自强期望通过这样高水平的技术论坛,打造出一个美的技术生态体系

“这是美的了解前沿技术的一次机会。我们会根据会议内容,重新把控技术方向,对美的的现有技术战略和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在2017年美的全球技术战略论坛上,胡自强说,“另外,这样的会议平台,也可以让专家们更好地了解美的,不但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多地与美的合作,让美的成为承接他们研发成果落地的平台,也可以让他们鼓励自己的学生来美的工作。”胡自强的目标,是期望通过这样高水平的技术论坛,打造出一个美的技术生态体系:“一方面可以持续提升美的内部的技术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协同外部的技术资源,加大互动合作。”


在2017年美的科技月上,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面向全集团研发人员的演讲中说:“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美的发展的唯一路径。”让笔者记忆深刻的是,当笔者把这句话发在微信朋友圈之后,有一位非美的的业内人士在下边的留言:“大家都这么说!意外的是,他做到了!”(未完待续)


严正声明:“电器微刊”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需获授权。

本文由 电器微刊 来源发布

胡自强:此心安处,是中国(九)\n——践行“美的研发体系总架构师”(三)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