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末俗纷纭更乱真”:谈赵运涛《历史的错觉》


王安石《读史》诗中说:“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人活着的时候往往已经蒙受误解,死去之后事迹更是容易以讹传讹。俗话说“盖棺定论”,似乎人事归于历史的时候,功过原委便能说得清楚,但事实似乎并不总是如此。

比如商纣王和周厉王至今被大多数人看成暴君的代表,但他们都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在自己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做了应该做的事;

比如王安石变法其实直到近代肯定评价才成为主流,在之前的百年间,被不少人视为北宋灭亡的导火索;

比如孟姜女哭长城本来与秦始皇无关,最初传说被哭倒的长城大概是齐国的长城;

比如邹忌其实并不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展现的那般心胸开阔,在政治舞台上争宠算计,用阴招逼走了田忌;

又比如鞭打督邮的本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出于种种原因,被后人错认的历史的真相不可计数,正应了王安石那句“末俗纷纭更乱真”。

想要学习历史的人,面对浩瀚的历史卷轴,往往因为不知道从何下手,望而却步。或者硬着头皮拿起二十四史看了,却又好像走马观花,不辨虚实真假。

《历史的错觉》这部书对症下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已有的认知入手,重新审视那些因为惯常化而忽略了的常识。与其建起空中楼阁,不如先打下一个好的地基。

横向的拓展容易失于浅薄,纵向的深入则类似于滴水穿石,更能帮助我们洞察历史与文化的本质。有些知识,我们以为是常识了,但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干脆一直保有错误的认识,拿传说当作事实。这种错漏不仅一般的百姓会有,专门进行文史研究的研究者也会有。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彻底地解决,有些问题甚至可能还没得到发掘。

《历史的错觉》这套书,包括了如下几种错觉的类型:

1、对历史事实的掌握不足造成的错觉

有些历史事实本身就容易混淆。书中提到,历史上其实记录了两个后羿、两个齐桓公、三个老子,但我们往往只知其一。以后羿为例,人们可能更熟悉神话“后羿射日”中的后羿,据说他是尧时期的神人;但还有一个史书上记载的后羿,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谋夺了夏国的政权,驱逐了夏启的儿子太康。这两个后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善于射箭。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这两个后羿在后代记载中常常被混同起来。比如嫦娥最初传说为神话中后羿的妻子,但传到了明末,她又被说成是历史上后羿的妻子——尽管这个后羿本来已经有妻子了。

图表 1 河南南阳西关嫦娥奔月画像石

2、出于“偏见”,记史者有意无意删改史实造成的错觉

历史的书写者是人,而人总有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因而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带上主观的倾向性。“商纣王真的很坏吗?”一讲中,作者分析了后世对商纣王的负面评价的形成过程。周武王伐纣时只提出了其三四条罪状,但后来人们不断黑他,到了战国以后其罪行增加到了七十多条,可见大多是编造夸张的。就连最初的那四条罪状,也有些冤枉。

这四条分别是好女色、除旧臣、祭祀不恭、沉溺饮酒。但仔细推究,商纣王采纳女子的建议或是正常的,并非“好女色”;纣王为了指挥战争进行王权改革,这在沿用氏族共同议政的周人看来是“除旧臣”;商人尊崇祖先胜过上帝,因而周人认为他们“祭祀不恭”;商人将饮酒作为祭祀的一环,周人则颁布禁酒令,责备商人“沉溺饮酒”。种种的文化差异堆叠在一起,幻化了一个十恶不赦的纣王形象。成王败寇,周人执笔写史,商纣王注定要遗臭万年。

明白了这种错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也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不至于咬定历史“本来如此”。

图表 2 殷商甲骨残片

3、民间口口相传的刻板印象

一些说法说得多了、习惯了,往往就会变成思维定势,进而上升为“事实”。比如认为孟姜女哭倒了秦长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项羽自刎乌江;或以为花木兰姓花,古人都十三四岁就结婚,纪晓岚和刘墉压和珅一头。但这些“事实”背后其实都另有说法,比方说烽火汉代可能才出现,周幽王自然没法通过烽火搏得褒姒一笑;项羽可能身死东城,根本来不及赶到乌江,花木兰姓“花”实际是到明朝才出现的……口口相传的故事自有其吸引力,真实的史实更可令人惊诧。

4、阅读文本时的思维定势

在阅读时,我们容易顺着某一思路去接受文本内容,很少从其他的角度进行反思。比如中学学习《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大多数课堂都讲《战国策》是一部史书,也将《触龙说赵太后》作为一篇可信的历史文本阅读。但事实是,《战国策》的记载有大量和事实不符,这篇也不例外。根据此文的记载,“赵太后新用事”是在“赵孝成王元年”,但看《史记·秦本纪》以及《田敬仲完世家》,这一年既无记载秦伐赵,也无记载齐救赵之事,而且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记载这一年秦国正在攻打韩国,直到五年后才有秦赵长平之战。

图表 3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总之,《触龙说赵太后》从秦、赵、齐三国各自历史记载,以及整体历史逻辑上来说,可证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历史事件。更有意思的是,《触龙说赵太后》与《战国策·燕策》中的另一篇文章《陈翠合齐、燕》极为相像,很有可能一篇是在另一篇基础上改编的。

可见,要打破文本带来的错觉,还是要审慎地阅读,保持怀疑批判的态度,不陷入思维定势。

5、文学作品对历史的改写

最后,还有文学作品改写历史的问题。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但有些小说太过出名,以至于人们往往把小说的记载当成真实。比如《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是关羽,但历史上实际是孙坚;小说中吕布因为貂蝉和董卓闹翻,但历史上从未出现貂蝉的名字,可能是虚构的;小说中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但历史上并没有关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这回事;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连“桃园三结义”,估计也是虚构的。

小说改写历史是为了其文学性服务,改写过后,人物特色更为突出,故事更为离奇曲折,价值观也更贴合时代。但看得痴迷了,在读真正的历史时难免会发出“竟然如此”的感叹。

图表 4商喜《关羽擒将图轴》

对这本书的内容这么粗略一览就可以看出,“历史的错觉”存在多种成因。知道“常识”中哪些是“错觉”是第一步,第二步应该思考这些错觉为什么形成。我们当然不应该把“黑锅”简单地甩给读者,说是因为读书太少、知识不足——“生也有涯,知也无涯”,除了上帝谁能做到全知全能呢?其实“错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

历史是由人讲述的,而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连带着讲述历史的方式也发生变化。比如王安石变法在宋人看来扰乱了天下,加重了中下层平民的负担,制造了流民,间接导致了北宋的迅速覆灭;但是在晚清维新派人士梁启超看来,王安石变法瞄准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具有超前的眼光,只是实施过程有些操之过急,瑕不掩瑜(参考《历史的错觉·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两种观点基于相同的史实,但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因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我们很难非黑即白地说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事实上,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只能说两种结论各有其时代背景,在各自的考量下都合理,这就是历史真相的“错觉性”。面对纷杂的历史材料,一个讲述者选择什么、突出什么、删去什么、编造什么,背后都有考量的因素。某种程度上说,“错觉”可能才是历史的本质。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在这个问题上也成立:历史的真相固然重要,但我们的错觉也不能一带而过。每一种错觉都编码着历史的讯息,只有认真思考了错觉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我们才能说自己真正读懂了历史。

《历史的错觉》这套书用81个话题,全方位梳理了这几种历史的错觉,带你走近历史的真实和复杂。读完之后你大概也会形成自己的批判思考,在面对一种历史讲述的时候多留一个心眼,怀疑一下其中有没有错觉、有怎样的错觉。

1、史实充分,有理有据

本书参考大量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文献考证工作,并结合考古工作的结果,有理有据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比如“触龙说赵太后一事是真实的吗?”一讲中,作者先通过《战国策》与《史记》的并列,发现矛盾冲突;再结合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厘清事实;接着在《战国策》内部进行篇目比较,论证《触龙说赵太后》与其它篇目的相似性;最后对比后代文献《东周列国志》,探讨后人对这些矛盾漏洞的处理方法。说理连贯,论证有力。

2、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历史的错觉》上册侧重史实刊谬,下册侧重知人论世。两册书共81个专题,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多个领域,绝对能勾起你的好奇心。部分目录如下:

3、简洁精炼,内容实用

本书虽然考证充分,但是写作简洁精炼,每个话题平均只需要十到二十分钟就可以读完,上班、上学路上,或是吃饭时,睡觉前,都可以拿出来阅读一篇。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无论是文史工作者还是文史爱好者,都可以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乐趣。

4、插图注音,体贴读者

本书几乎每篇文章都有相关配图,并且还有几篇专门以图或器物图像为核心的文章,可以更好地补充历史以及文化知识,如:“古代有哪些器物像是穿越的”“古画中父母带孩子有何区别”“有哪些时髦的现代行业古代就有了”等等。另外,为了打通阅读障碍,本书对生僻字都做了注音,且为了阅读的顺畅,还特意将所引古文都改换了字体,并对所引古文有相应的解释和解读,这样即使跳过文献原文不读,对阅读也不会造成障碍。

总之,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打破碎片化阅读、浅层阅读带来的知识的“错觉”,希望大家通过本书中对人、物、文、事,时、世的重新探究,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赵运涛,笔名赵九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文学系主任。主要著作《符号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21年) 《诗经文学的贵族时代》(东方出版社,2021年)等。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当作学术论文来写的,但表述又通俗易懂,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大众读物的语言流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希望这本书能刷新你的常识,加深你的认识,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登堂入室;也希望它能使你在豁然开朗的同时,于心中埋下理性思考、求真求实的种子,在迷雾中自己撑起一叶风帆,凌万顷,看遍河山。

运涛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接纳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他善于捕捉有趣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问题,又能以他的博闻强记为这些问题赋予丰富的知识底色,并将其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框架之中——这才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理想样式,因为若只有前者,则不过危言耸听的流量之文,读者服食过量,全无益处;若仅有后者,又难免高头讲章,躲进小楼自说自话。他的新著《历史的错觉》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将各种似是而非的知识错觉一一择出,正本清源。读过此书,不仅可正谬,还可进一步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登堂入室。

——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大儒荀子说:“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相信可信的现象,怀疑可疑的现象都是为了求真。历史现象是由人们叙述出来的,不仅成岭成峰,还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产生错觉,难免郢书燕说、鲁鱼豕亥,势必有澄清的必要。赵运涛老师匠心独运,遴选三代以来若干有意思的历史话题进行辨析,文字清新,有深度和学术含金量,雅俗共赏,堪称上乘的历史读物。

——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是独立思考,不被“人人如此”“从来如此”的观念所束缚。然而,当接触中华历史文化时,总会有一些看似不容置疑、实则经不起推敲的前见和定见,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和左右着我们的思想。运涛兄新作《历史的错觉》精心遴选典型问题展开抽丝剥茧的分析,融学术之严谨、求知之趣味于一炉,为我们拨开层层叠叠的历史“迷雾”。青少年阅读本书,不仅能够产生豁然开朗的认知体验,更能在内心深处埋下理性思考、求真求实的种子。

——李煜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向文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好,关于故宫的历史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故宫的历史故事简短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故宫历史?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12月12日00:00,“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宣布,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有人疯狂点赞:有人截图留念:..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赶考奋斗,中国共产党迎来101岁华诞。从九原板荡、风雨如磐的历史深处走来,..

【学习小组按】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

聚焦据“国防部发布”消息:2022年6月19日晚,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外交部发布《美..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薛鹏报道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

▲苏翊鸣摘金后披着国旗庆祝2月15日,苏翊鸣夺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得的第6枚金牌,由此超越了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创..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闫文港赢得铜牌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在该项目中登上冬奥会领奖台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比赛中出发。新华社记者 贺长山 ..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2022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决赛中中国队徐梦桃、贾宗洋、齐广璞联手出战夺得银牌!混合团体赛是本届冬奥会的新增项目徐梦桃、贾宗洋、齐广璞都..

本文由 章黄国学 来源发布

荐书丨“末俗纷纭更乱真”:谈赵运涛《历史的错觉》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