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亚洲第一海军的大清,为何会败于日本?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问答

音频

探究

视频

辟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河五十州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4586,阅读时间:12分钟


王朝兴盛,海军必强;王朝没落,海军亦将由盛转衰,这一规律清代得到了充分验证。清代前期,中央政府比较重视发展水师,水师也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不然不可能在同郑成功水军的作战中取胜并进而统一台湾,然而自嘉庆朝开始,水师素质便出现大幅下滑,渐渐沦落为内河和近海巡逻治安部队,完全丧失了当初在海上叱咤风云的雄姿。

锁国政策并非源于清代,从明代中朝起,朝廷就明令禁海。清代只是出于防范郑成功等原因,延续和强化了这一政策,与此同时,为了利于水师巡查,国家还对民船的航速桅高等加以控制。它们客观上阻碍了海军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在中日露梁海战后的两百年时间里,水师不仅没有发展,甚至连过去的规模也没能保持下来。

当中国海军不进则退,从一流海军的行列中退出时,世界海军的发展速度和步伐却陡然加快。进入十九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西方海军的军舰性能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木制舰帆渐为蒸汽铁舰所代替,这使得欧洲各国得以率先告别桨帆时代,跨入了蒸汽装甲舰时代。

清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年,英军从海上入侵中国,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此时的英国是世界第一海上强国,英国海军投入此次战争中的部分军舰即为当时最先进的蒸汽装甲舰,英舰上装备的舰炮威力猛,射程远,最多一艘的装有七十四门火炮,有效射程为一千至两千米。清军水师的巡海战船却多为质量低劣的单桅小船,“薄板旧钉,遇击即破”,火力方面也很差,一般战船仅有两至四门火炮,且炮弹基本是实心弹丸,威力有限。在交战中,清军水师战船虽曾多次命中英舰,但始终未能击沉敌方任何一艘正规军舰。

中国毫不意外地战败了,它本身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英军凭借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震动,被当时的国人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祸”,或“古今一大变局”,另一方面,中国人从此知道了何为近代海军以及本国海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果整个国家能像当年落败于唐军的日本那样,知耻而后勇,得其道而顺用之,完全可以变大害为大利,将之作为改革和振兴本国海军的大好契机。

变革需要时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得到了十几年的机遇期。在这十几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海军武器进一步更新换代,木壳军舰大部分被采用蒸汽动力和螺旋推进器技术的铁舰所替换,舰上装备的火炮也由滑膛炮改为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炮。其间,虽然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主张,并建议仿造西船和创设新式海军,但国家层面的“师夷”并未能够付诸行动,可以说毫无作为,一切如旧,本就与西方存在的差距于是更为扩大,十几年的大好光阴被白白浪费掉了。

浪费历史所赋予的机遇,势必要接受惩罚。清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的舰队主要还是由帆舰组成,蒸汽舰仅为其中的一部分,但在这次战争中,已经全部换成了清一色的蒸汽舰,帆舰被基本淘汰。

面对敌舰的凌厉攻势,清军水师和岸上的陆军连招架之功都谈不上,英法联军的舰队不但可以任意游弋于中国海口,甚至还能旁若无人地深入内河。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再次与英法俄美等国签订城下之盟。经过这次强烈的刺激,朝野上下均大受震动,从恭亲王奕訢、文祥等中央的掌权者,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握有实权的地方实力派,都决意发动洋务运动,林则徐、魏源的“师夷”思想这才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

历史再次慷慨地给予了中国发展海军的机遇和时间,这次更长,长达三十年!值得庆幸的是,决策者们也顺应历史潮流,基本抓住了这一机遇,而没有出现以往那样让人捶胸顿足、叹息不已的情况。经过积极努力,1871年,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闽浙水师(即福建海军)成立,以后又建立了北洋海军、南洋海军。至1884年,初步建成的三洋海军共有舰只四十三艘,总吨位四万两千多吨,按吨位来说,与欧洲国家相比,已处于中上水平。

问题在于,新的三十年不光有机遇,还有挑战。1884年8月,福建海军在福建马尾港遭到法国远东舰队的袭击。法国的海军力量仅次于英国,参战的装甲巡洋舰“凯旋”即有四千吨,其它舰船也多在两千至三千吨级。福建海军的实力虽列于三洋海军之首,但大多是小型炮舰,连旗舰“扬武”都不到两千吨。

马尾一战,福建海军全军覆灭,这对中国既有的海军发展模式提出了严重警告。就当时的现状来看,三洋海军皆自成系统,指挥不能统一,易于被敌国各个击破,单个分开来力量更加虚弱:北洋海军尚不及福建海军,仅拥有旗舰“超勇”和姊妹舰“扬威”两艘快船,亦仅一千三百多吨,而且是外包钢板的木质结构,防御能力非常弱;南洋海军比北洋情况稍好一些,但也强不了多少,同样不能指望它在对外防御中起多大作用。

面对这一局面,中央政府吸取教训,决定收回海军的统一指挥权,遂于1885年10月设立海军衙门。海军衙门成立后,实际大权掌握在李鸿章之手,他利用海军衙门“整顿海防”的名义,优先发展北洋海军,从而把北洋海军的建设推向了最高峰。

从1885年至1888年,四年间,北洋海军共添置新舰艇十四艘,这些舰艇除少数自造外,多数购置于英德两国,其中包括两艘铁甲舰、五艘快船、一艘鱼雷艇,这使得北洋海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质量上都有所提高。至1889年9月,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此时已拥有大小舰艇近五十艘,总吨位约五万吨,其实力居于远东之首,为各国所刮目相看。

这个时期中国海军所遭遇到的挑战者,不光有西方列强,还有东邻日本。前者虽然早已存在,但随着时间推移,染指远东的各国列强在相互角逐中已逐渐形成制衡,后者开始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威胁。

三十年的发展机会对于东亚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平等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利用远东相对稳定的状态,日本搞起明治维新,并且也学习西方,着手发展近代海军,中日两国无形之中等于展开了军备竞赛。

头二十年,中国领先于日本。至北洋舰队成军时,日本只有十七艘军舰,能够作战的两千吨级以上军舰仅五艘,总共不足一万五千吨,而且其中三艘还比较陈旧,速度迟缓。北洋舰队则拥有两千吨级以上军舰七艘,共两万七千多吨,差不多是日本的两倍,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吨级的铁甲舰,为日本海军所未有,日本人畏之“甚于虎豹”。

在已将对手甩下老大一截的情况下,中国军政界出现了明显的虚骄心态。李鸿章在海军经费的使用上遭到各方攻击和掣肘,许多人都认为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可以高枕无忧,无须再进行投入,他们指责李鸿章继续购买铁甲舰的建议过于糜费,几使“东南巨款悉数投掷外洋”。

相比桨帆时代,蒸汽装甲舰时代的投入确实惊人,而且呈现出逐年猛涨之势。1861年,中国即使要购买一整个小舰队,也只需花费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而到八十年代,这笔钱拿来买艘铁甲舰都不够——仅仅一艘七千三百吨级的铁甲舰,费用便高达一百八十多两!

北洋舰队的两艘铁甲舰再加上新式快船“济远”,代价是四百万两白银,这笔经费国家拿不出,是临时多方筹措出来的,筹措渠道除了海防经费外,还有轮船招商局所偿的贷款、皖南盐商的捐款等。

中日原本都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近代海军确实困难重重,但再困难,只要有决心有魄力,总能想出办法。日本就是这样,为了扩建海军,日本政府发行了巨额公债,天皇睦仁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帑以为造舰经费。1888年以后,日本平均每年增加两艘新舰,日本海军还以打败“定远”、“镇远”为目标,专门订制了四千吨级铁甲舰“桥立”、“松岛”、“严岛”,号称“三景舰”,三舰的舰炮口径、舰速都超过了“定远”、“镇远”。

中国完全相反,北洋舰队成军后,中央政府即决定停止添置新舰,而且不许舰上更新装备。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譞为了讨好慈禧太后,趁机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据不完全统计,这笔款项起码在两千万两以上,如果用来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以买十一艘,用来买“致远”这样的新式快船,可以买二十四艘!

外界恐怕打破脑袋也想不通,为什么北洋舰队成军之日,竟成其停止发展之时。1888年后,北洋海军既未添置一艘新舰,又没更新一门火炮,就是弹药也不合格。在后来的海战中,敌方军舰多艘中弹累累,甚至有炮弹穿过铁甲而落入机器舱的,但却没有一艘爆炸沉没,可见北洋海军的弹药之劣已到了怎样不堪的程度。

在大限即将到来的后十年,中日海军犹如寓言龟兔赛跑中的两个主角,一个中途呼呼大睡,失去了本已掌握在手中的大好优势,另一个则在持久不懈的逆袭中得以后来居上,全面反超。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一场典型的“海军制胜”战争,也是对中日三十年机遇期成果的最好检验。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初受挫于丰岛,再遭创于黄海,最终全军覆灭于威海刘公岛,从而彻底铸成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大败局。

甲午之败给国人心理造成了极大震憾。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虽然在海上几乎逢战必败,但对手都是英法等欧洲海军强国,日本即便被视为假想敌,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也仍然是“蕞尔小邦”,有几个人设想过有一天也会惨败在它的手下呢?

遥想战前,称冠东亚的北洋海军驻兵刘公岛,舳舻相接,旌旗蔽空,看上去何等兴盛,不料转眼间樯橹灰飞烟灭,只留下“故垒萧杀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的凄惨景象。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在此前的三十年里其实并未能够真正抓住机遇,许多有识之士曾为创建海军所付出的巨大辛劳和努力,至此也完全付诸东流。

甲午战后,中央政府虽有重整海军之念,但据估计,仅启动经费就需一千八百万两,常年经费还要两百万两。当然,若拿这笔巨款与甲午赔款相比,尚不及后者的一个零头,如果朝野上下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也不是不能办到,所以关键不是这个,而是中国在屡次错过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之后,发展海军的大好环境和条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897至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军港的狂潮,中国沿海的重要港湾被侵占殆尽,已经找不到一个海军停泊的基地,在这种情况下,又何谈重建海军?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中国刚刚从海外购得的六艘舰艇遭到联军劫掠,更使重建海军的进程雪上加霜。

当中国海军的重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时候,列强海军却进步神速,军舰的数量和吨位都在成倍增加。作为甲午战争的胜利者,中国的宿敌日本以“称霸东洋”为目标,从中国索取的数亿元赔款被他们大部分用于扩充军备和发展海军,截止1900年,按照舰队规模和总吨位,日本已居于世界第六,仅次于英、法、俄、美、德。1904年,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将排名第三位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打到落花流水,日本海军也凭借此役从第二阵营跃入第一阵营,成为太平洋上的海军强国。

直到1909年,受益于预备立宪等政治改革运动,清政府才正视海军停滞的现状,做出重新兴复海军的决定。当年2月,中央政府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并制定了海军发展七年规划,按照规划,从1909年到1915年,国家将以七年为限,添造头等战舰八艘,各等巡洋舰二十余艘。

“七年规划”实施不久,就中断在了武昌起义的枪声之中,但其实就算武昌起义不发生,限于内外形势的变化及各种条件的制约,“七年规划”也不可能实现。

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机遇并不常有。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曾先后两次得到发展海军和把海军搞上去的机会,但不是失之交臂,就是没有真正抓住,及至机遇丧失再想去追逐,已经是望尘莫及,悔之晚矣。

据日本《读卖新闻》消息,日本《民法》修正案于4月1日生效,日本成人年龄正式由20岁下调至18岁。依据该修正案,年满18岁即可独立签订信用卡办理、投资、消费等涉及财务的合..

本文由 朝文社 来源发布

拥有亚洲第一海军的大清,为何会败于日本?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