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引全民焦虑,家长究竟应该怎么科学鸡娃?


让孩子自我生长,找到内心的光亮。

——遇言姐

《小舍得》这个剧,遇言姐本来没有打算刷,因为觉得片子贩卖焦虑。

如今的电视剧都是话题先行。

原生家庭、职场骚扰、阶级门槛、小升初、补习班、小三儿……

痛点嗨点搜罗到一起炖一锅,闹闹哄哄简直看得人脑仁疼。

不过没禁住同事们推荐,又正好遇言姐周末有空,一口气刷了40集。

看完觉得剧本比想象中好,有些地方还挺让我思考的。

倒是弹幕一会儿骂欢欢是学渣,一会儿骂孩子学习不省心欠揍,一会儿骂宋佳两口子教育无方。

看到一个不太完美的孩子,观众竟然如此想要重塑她,而且深信高压肯定能成功,这让遇言姐觉得,观众评论比剧本内容还让人焦虑。

▲孩子本来就是各式各样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坐得住的,而欢欢是个兴趣驱动型的孩子

《小舍得》讲了3个5年级孩子和他们家庭的故事。

两个中产家庭,蒋欣家有个学霸儿子,宋佳家有个普娃闺女,还有一个外来务工家庭,出了个奥数天牛的女儿。

去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全剧最扎心的莫过于宋佳和佟大为两口子心态一步步崩掉。

从崇尚快乐教育的父母,演变成从众的虎妈虎爸,好好一家人闹到鸡飞狗跳,孩子还焦虑到离家出走。

遇言姐说,欢欢5年级数学考不及格的确有点过分。

毕竟,小学数学就那么点东西,如果学不会是有点糟糕,不过只要科学梳理一下,考个中上还是不难的。

而且欢欢这孩子颜值高、性格好,喜欢唱歌跳舞,表达能力又强。

如果这是我家闺女,我开心还来不及呢。

如今赛道那么多,干嘛非走奥数呢,顺着她的特长和性子,往艺术上培养就好啊。

犯罪学家李玫瑾教授的女儿数学考15分,李教授干脆就让孩子放弃数学专攻钢琴。

后来女儿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音乐老师,这不也是愉快的人生吗,为啥非在一棵树上吊死。

《小舍得》中有不少关于课外辅导班的情节,看到家长们为了争奥数席位求到区长那,遇言姐有点不理解——真的有必要这么卷吗?

为了孩子择校求人我能理解,为了一个课外班名额这么拼,也是叹为观止。

《小舍得》中说,85%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

那么,遇言姐就是另外那15%的家长。

我给甜豆姐俩儿报过游泳班、舞蹈班,从来没有报过补习班。

眼下姐俩儿跟着她们老爸陷在加拿大,那边疫情严重,活动都取消了,今年干脆啥班都不学了,整天跟着老爸吃喝玩乐。

看到《小舍得》吐槽“学不思”,真的是把遇言姐笑cry了。

遇言姐身边有很多“学不思”妈妈,看到我无所谓的样子比我还急,把“学不思”的上课资料打包发给我。

讲真,我收到后连压缩包都还没打开呢。

还有闺蜜发给我看孩子上国学班的照片。

孩子穿长衫,头戴假发髻,端着书背诵,还要行什么古代叩首礼。

遇言姐说,这种形式主义的僵化传承,会让孩子觉得经典=现代教育的对立面。

让孩子上这种国学班,还不如去看两集《长安十二时辰》,后者起码在历史中发掘了乐趣。

有人说,遇言姐这么佛是因为孩子有回加拿大上学这条“退路”。

真不是这样的。

其实,我家老二跟欢欢很像,也是没办法集中精神,上课做白日梦,写作业抠橡皮的孩子。

我还因为这事带她去看过儿童心理医生。

诊断结果是,孩子可能有轻微的多动症。

当时,医生跟我说,自闭症和多动症的谱系非常广,没必要非得区分正常与不正常。

老师也说,孩子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绪障碍,只要周而复始建立日程规律就好。

再说说遇言姐自己的教育理念。

首先,我绝对不是佛系。

我只是觉得学有余力很重要,孩子不能在小学阶段就死拼,后头的路还长着呢,要留着点精神劲儿。

遇言姐的一位女友是加拿大一所知名大学的工程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华人女性,做到这个职位不易,不仅在学术和教学上水平过硬,还对西方的社会规则驾轻就熟。

她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跟前夫生的华裔孩子,一个是跟现任所生的混血儿,全都十分优秀。

聊到育儿,女友特地提醒我说:要让孩子感到无聊。

只有在孩子觉得无聊时,他才能发展出个人志趣,成为自我驱动型的孩子。

所以我每天一定会给孩子留够自由玩耍的时间。

不仅如此,甜豆姐俩平日里8点到9点,有一个小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周末还能再加一个小时。

我相信游戏行业一直会是风口之所在,像电影《头号玩家》中的场面一定会出现。

一个不热爱游戏,从不玩游戏的人,怎么可能设计出来吸引人的游戏呢?

甜豆姐俩儿最爱玩的是开放性游戏《我的世界》。

她们还自己搜索到游戏的创作者大神Notch的生平,并对他把这款游戏以25亿美元卖给微软津津乐道。

后来,姐俩儿自己要求我给她们报一个《我的世界》主题的编程班。

其次,升学这事儿焦虑也焦虑不来。

前阵子,文理双修的清华才女郝景芳算了一笔账。

清华北大本硕博一年录取2万人,假设1万人留在北京,生下5000个清北二代。按照清北每年在北京录取500-600个本科生的惯例,孩子必须在二代中排名前10%,才有可能再次考入父母的学校。

这个概率太低了。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是高知,孩子的学历不如父母,在统计学上是必然的。

此外,郝景芳是个只用了50%的力气在课业,轻轻松松考进清华天文物理系的学霸。

但即便是她这样天分超然的孩子,在清华也就是中人之姿,一度被碾压到怀疑智商。

如果孩子不是那块料,你非要把他托进名校,孩子即便进去了也会很痛苦的。

既然如此,干嘛不去个力所能及的地方呢?

遇言姐也不是说放养。

课程设计、学业进度,是学校应该做的事,家长不用越俎代庖。

我只重点管两个地方——阅读和运动。

先说阅读。

前头说,闺蜜发给我辅导班的补习资料我没打开,那是因为我有比辅导班更好的学习方法。

刚带孩子学英语的时候,我也曾使用传统的办法——背《新概念英语》。

一篇课文要背诵、默写、搞明白语法。

孩子学得痛苦,我教得也痛苦,一个月下来也学不了几篇。

后来我发觉这事儿搞岔了,阅读应该连滚带爬往前走,这种死磕的学法不叫阅读。

说到这里,遇言姐又要提起一个英语阅读App,Raz Kids分级阅读(我推荐这个app好几次了,他们真应该付给我广告费)。

▲没有必要去网上买打印出来的盗版书。Raz Kids允许25名孩子组成阅读小组,共同购买一个账号,平均到每个孩子身上也就几十块钱

自从孩子开始了分级阅读后,之后的学习可以说非常舒畅。

甜豆每天在App上读两本书,加上其它的课外阅读,一年下来能读到1000本。

分级阅读的好处是,孩子无需痛苦背单词,因为单词会不断重复。

而且孩子可以跟着音频读书,省掉了我陪孩子阅读的时间。

此外,Raz Kids是根据通识教育大纲设计出来的,收录的读物囊括故事、科学、天文、地理、社会、人物、文化、政治……

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指的是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视野,从理工到人文持续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理解这个世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完整人格的人。

Raz Kids在选材的广泛度和均衡性上都做得极好,每一篇阅读都带有丰富的知识性,比我自己去图书馆挑的书还要契合孩子的程度。

甜豆姐俩儿在7、8岁的时候就已经在Raz Kids上读到了血液的结构、身边的菌类、马丘比丘、阿拉莫战役、白矮星、风语者。

她们知道于尔塔、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伊本·白图泰、约翰·缪尔,这些中式教育系统不太会提到,但是在社会学中很重要的人物。

知道劳动节的由来、女性选举权的由来。

知道明代的造船业比欧洲先进,比萨斜塔发生倾斜的三个原因,每年4、5月份是穆斯林的斋月,木星和火星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美国大选的运行机制,议院和法院的职能……

而我需要做的,不过是依照孩子的进度,进一步加深她的好奇心。

比如,当孩子读到大航海时代时,带她去国博看看郑和宝船的模型,聊聊为什么拥有最好造船技术的中国,错过了世界史上首个全球殖民的时代。

比如,当孩子读到D-Day的时候,带着她们看老电影《最长的一日》。

遇言姐最喜欢的,是Raz Kids收录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尤其杰出女性的故事,弥补了中式教育中缺乏榜样意识淡化的问题。

法式烹饪名厨茱莉亚·切尔德、NASA黑人计算员凯瑟琳·强森、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不久前去世的大法官金斯伯格……

这些自我成就的人物带给孩子们极大的启发和鼓舞。

得益于这套分级阅读,3年级的甜豆在没有额外学习的情况下,已经掌握了6年级的科学和社会学知识,并且对深入挖掘知识拥有强烈的好奇心。

再说运动。

《小舍得》中,蒋欣饰演的妈妈不让儿子踢足球,觉得踢完球再学习会静不下心来。

这是不对的。

首先,运动可以扩大人的精力阈值。

一个经常运动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更少,睡眠质量更高,而且更加容易专注。

其次,运动锻炼的是一个人忍耐和拼搏的品格。

为什么藤校首选在体育上有所成就的学生?

因为,一个能够吃苦、有好胜心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运动跟学习很像,都是痛并快乐着,通过牺牲短期享受,达到高层次的满足。

遇言姐以前写过的中国台湾青少年感化官卢苏伟与儿子的故事。

卢苏伟的儿子卢苏士的智商70,仅为《小舍得》中米桃的一半。

卢苏士小学毕业时成绩一塌糊涂。

上初中后,他仍然是班上动作最慢、学习最差的孩子。

卢苏伟的办法是鼓励儿子练习游泳,每天多游10米。

一年后,卢苏士已经可以轻松横渡3300米的日月潭,游完后觉得不过如此,意犹未尽。

一个成功的经验会创造其它的成功可能性。

运动上的成就给卢苏士带来了自信。

他说:“爸爸,我要靠意志来赢他们。”

态度决定一切。

卢苏士读中学期间永远是5点钟起床,念足12小时的书。

后来,高中考上建国中学的他以第6名的成绩毕业,考入第二志愿政治大学。

将学习视作终身长跑的卢苏士,在整个大学期间完全没有松懈。

4年后,又考上自己一直想去的台大读研究生,之后又去往麻省理工就读经济学博士。

遇言姐说,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家长不妨像卢苏伟这位父亲一样,从运动上入手帮孩子建立起信心。

遇言姐觉得,基础教育的至高目标无非两点:

第一:让孩子们看到高处远处的光。

以这道光照亮现实中的题目,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而学习。

从此,学习的过程不再痛苦,而是充满兴奋地采撷知识的碎片。

遇言姐曾读到数学家张益唐博士的一段话,他说——

“数学就像是钓鱼,在数学的海洋中妙手偶得,在欣赏完这条鱼的美妙之后,再把它放回大海。”

那一刻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遇言姐认识不少各行业的大佬,无不是因为一本书籍、一部电影、一项科技,而引发了自己的顿悟时刻,从而影响到整个人生轨迹。

比如雷军,他的梦想起始于少年时代读到的一本小书《硅谷之火》;

比如Chloe,她的梦想起始于少女时代反复观看的电影《春光乍泄》;

比如马斯克,他说自己的内驱力源自12岁时读到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和《银河帝国》。

后来,马斯克不仅把载着《银河帝国》的特斯拉送到太空,还在演讲中说了一番让遇言姐十分认同的话——

“如今孩子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外在压力和奖励。结果是他们既不会有宏伟的目标,也不会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内驱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我今天所有的成就源自《2001太空漫游》作者的那句话:‘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第二:培养孩子在一个点上深耕的能力。

用责任和利益去做事,永远不及用热情和渴望去做事来得持久和深入。

面对未来的世界,孩子必须发展出个性化、个人化,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学会自己去汲取营养,形成自我生长的力量。

不久前,Chloe在摘取金球奖后,再获奥斯卡。

很多留言说,她敢搞艺术是因为家里不缺钱。

但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种级别的成就只可能出于热爱,并且实打实为心中所爱吃过苦头,绝对不是可劲砸钱就能砸出来的。

Chloe的父母都是名校毕业的高知,但是Chloe小时候对学校没有兴趣,性格叛逆、成绩糟糕,喜欢写小说、画漫画、看电影。

“我是个野孩子,而父母放任我,那是非常难得的。”Chloe说。

如果她的父母也像《小舍得》一样逼着孩子上奥数金牌班,连个踢会儿球的自由都没有,也就没有如今的双金导演了。

焦虑的家长爱钻牛角尖,从而搞得孩子跟着紧张。

如果孩子是被忧虑驱动,而不是被好奇心所驱动,他会很难敢于尝试高风险的创造。

让孩子自我生长,找到内心的光亮。

家长该做的,不是把每一寸路都铺好,而是把地图铺开,带领孩子认识星辰大海。

我们需要对孩子有耐心和爱,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

因为只有自我成长,才是最真实的力量。

春天来啦,在千呼万唤中,我们已经推出第80期的经典“8小时”系列课程又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了。

我们开心地,把樱花和春天都放在了海报上。

下个周末,我们的课程在北京,你来不来?

本文由 遇言不止 来源发布

《小舍得》引全民焦虑,家长究竟应该怎么科学鸡娃?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