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父母常做这件事,孩子越厌学


每到暑假,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一场难以调和的冲突:
自从孩子进入小学,成长的比拼就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拼尽全力:每天紧盯孩子的功课,布置额外的课外练习,严格控制孩子玩的时间,孩子的表现是父母情绪的晴雨表,周末在各种补习班之间连轴转,闲暇之余不停灌输学习相关的大道理……

那边父母鸡娃达到了新高度,这边孩子的状态却可能是这样的:

暑假孩子厌学、拒学、摆烂……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关于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今天的文章节选自妈咪Jane黄静洁老师的格局养育系列新书《时间的格局》中的一节精彩内容——“父母越掌控时间,孩子越厌学”。

“不逼孩子,他不学

一逼孩子,他更不学”
我遇到很多父母满脸愁云地来提同样的问题:“静洁老师,我家孩子学习不自觉怎么办?不逼,他不学;一逼,他更不学!”

这个孩子的父母花了巨大的代价让他获得了名列前二十名的好成绩,但是这个孩子的快乐少年时光却被偷走了,他与父母的信任关系也被拉远了,他与同学们也快变成了路人,在他的心里可能最渴望的就是快快长大,好离开他讨厌的学校和严苛的父母。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青少年的学习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仅仅只有 23.4% 的中小学生是因为热爱学习而进入学校的。而且大量调研数据显示这样普遍的小学生厌学情绪是会被固化的,也就是说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心中厌学的阴影一旦生成,就会影响后边的初高中阶段。
因此,这个调研数据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然而,很多家长却坚信孩子年龄小就知道贪玩,不制定规矩、不施压、不强力管教就教不好孩子。

这样的误解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即使短期内孩子的成绩被“拉升”上来,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就如内心的火焰被冷水浇灭了,长时间生活在焦虑、不自信甚至自卑阴影里的孩子,一定会遭遇各种程度的厌学问题。

改变“没压力就不会学”的

错误理解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王振宏教授曾就厌学问题展开过研究,描述了厌学心理从轻到重的发展历程,如果我们能够提前预知孩子的厌学症状,就能提前理解和干预。
出现厌学情绪的孩子们会先进入一个焦虑阶段,主要因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落空或成绩不达标,而陷入无助或焦虑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孩子会进入自我怀疑的阶段,这时虽然孩子的学习效率变差,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努力,还是希望自己获得进步;之后就是恐惧阶段了,这时的孩子一听到学习就害怕,怕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没希望了。
恐惧阶段的干预很关键,它是厌学的一个临界点,如果孩子在这个节点上得不到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亲友的帮助,那么一旦进入最严重的自卑阶段,孩子就很难彻底摆脱厌学心理了。
厌学是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到孩子身上,走进家庭生活里的。
首先,我们看到的焦虑情绪是导火索,它会催生自我怀疑,让孩子不愿再与家长谈论学习的问题。这时家长仍旧不依不饶地想着再让孩子“冲一下,过了这一关”,没想到孩子的内心已经被无望和无助感填满。
白天,进入习得性学习障碍的状态,无法学习;晚上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无法入睡或嗜睡不愿起床。那么为何孩子会掉入如此可怕的精神深渊呢?

看明白了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没压力就不会学”的错误理解。

其实,有压力不是问题,但是不能让压力远远超出了孩子当前能够承受的强度(无限拉长做功课的时间)、涵盖的范围(挤掉运动和玩耍的时间)、时间长度(挤掉睡眠时间)。孩子与成人不同,不能完全靠意志来“死扛”每一天的时间。
其次,父母对孩子的厌学情绪要敏感。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就把养育的终极目标集中到了孩子的功课和成绩上,却忘了孩子才是主体,万一这架学习“机器”罢工或失灵了,我们靠什么来挽救局面呢?

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过度挤时间、抢时间、拉长学习时间就是拿孩子的身心健康做赌注。一旦赌输了,孩子身痛心碎,父母悔恨不已。

解决厌学的核心不是继续施压

而是按下暂停键
面对孩子的种种厌学迹象,很多家长仍以为是孩子本质上“不爱学习”,于是不顾孩子的感受,继续报班、督促刷题、唠叨施压,甚至辱骂孩子懒、笨、无用,在不知不觉中把一个阳光少年养成了一个内心无支撑力、无存在感的孩子。这里我选了两句有厌学情绪的孩子经常会说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和分析其中所释放的负面“信号”。
“我学不好,所以不学了!”这部分孩子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自尊心过强,当他们发现自己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或看到自己的作业和试卷常常被打低分,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变得越来越低落,感觉学习不是一件自己擅长的事。
这时如果再遇到父母经常打骂,或使用冷暴力式的语言,他们的厌学心理就会更加严重,甚至会对自己说:“无论怎么学,我都学不好,还不如不学了。”“你们再逼我,我就……”
这时,父母需要放下原来的高期望、高要求、高配置,先接纳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生活问题,先疗伤再考虑重新出发的对策。
“我不喜欢……所以不学了!”这部分孩子可能抗挫能力较弱,或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当身处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容易选择逃避现实。比如某一次考试没考好,或某一位老师说了一些严重的话,或与某个同学关系出了问题,或遭遇校内外霸凌事件等,只要孩子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又不敢或不愿面对这些状况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或用逃避或用逆反的消极行为来保护自己。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必须先找出诱发厌学情绪的源头,再来帮助孩子面对和解决。
这两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解决厌学的核心不是继续施压,而是要按下暂停键,帮助孩子消除内心的恐惧和自卑感,让他从“我是输家”的感受中走出来。
因此,我坚持的家庭教育的价值观是,先让孩子身心都强壮起来,找到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这样他才有底气,才能自我驱动地去拼成绩。
然而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里,因为历史原因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家长已经习惯了忽视孩子内心的这份“存在”感。这个“存在”,既关乎物理性的空间存在,比如孩子的房间和物品,家长不可以随意处置,又关乎思维性的内心存在,比如家长不能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填满,不能按大人的意志来设计孩子的思考模式。
如果家长不给孩子机会去放空、去实践、去失败、去犯错,那么孩子就会变成父母手中的一具提线木偶。年龄小的时候,孩子还会因为害怕被责备、惩罚而随着提线舞动一番,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会拒绝再做父母手里的提线木偶。
因此,亲子冲突就不再是时间和空间层面上的冲突,而会上升到存在感和价值感层面上。

所以,“不逼孩子不学”是一个观念性错误,家长与其抓紧孩子的时间不放,还不如用幸福感和存在感来驱动孩子的大脑,驱动孩子的内心

以上内容节选自《时间的格局》第01章时间的陷阱第3节——“逼学习”陷阱:与其掌控孩子的时间,不如驱动孩子的大脑。

作者简介:黄静洁(妈咪Jane),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者,“格局养育”三部曲《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时间的格局》作者

静洁老师的新书《时间的格局-从出生到青春期的科学养育地图》正在当当、京东平台热卖,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荣登当当亲子家教热卖榜第一名、当当新书飙升榜第一名、当当新书热卖总榜第二名、京东新书生活榜第二名!豆瓣9.7分!

这本书集结了静洁老师20年来的亲身养育实践和中西教育精髓,结合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引领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避免陷入四大养育陷阱;
用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交给家长科学养育的四把金钥匙,分阶段培养孩子的四大人格特质;
结合多年为中国的家庭解疑答惑的实例,精辟解析孩子棘手的情绪、社交和沉迷电子产品的问题;
并根据潜心多年的研究课题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主掌控时间”,用可视化的引导模式带领孩子分阶段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

即可购买新书↓

本文由 父母堂 来源发布

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父母常做这件事,孩子越厌学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