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项目经费,博导不敢招生:谨防导师博士关系“为钱所困”


继考研热后,考博热正在兴起。有数据显示,2022年硕士研究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占比11%,显著高于2021年的4.3%。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学生考博热、考博难、延迟毕业多的同时,博导招生也不易。有的导师觉得招生指标太少影响科研产出,有的则苦于经费不足可能要自掏腰包发补贴。我国博士生招生、培养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关注。


缺少项目经费,博导不敢招生


前不久,江苏南京某大学一位博导陷入了“到底要不要招新博士生”的纠结:招,要给学校交一笔培养经费,再由学校以津贴形式按月发放给博士生;不招,连续几年没招生,学校可能会暂停自己的博导资格,或将招生名额分配给其他学院。


博导招生为钱发愁?福建厦门某大学讲师袁菲(化名)以其所在专业为例介绍,一名博士生每月领近3000元补助,一半由学校承担,另一半则来自博导上交学校的经费。“4年下来就是六七万元。有的博导能一次性交清,有的则选择一年一交。”袁菲说。


据了解,早在2007年前后,某些高校就出台过“导师出钱给研究生或博士生发助研经费”的规定。为此,一些导师选择少招生或不招生。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博士生助研经费”的承受能力上,部分课题经费不太充裕的博导,确实压力不小。



袁菲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位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文科博导,如果项目经费为20万元,扣除管理费,大约还有十七八万元,按较低的标准招一个博士生“花掉”6万多元,剩下的11万元要覆盖该项目三五年的研究,可谓捉襟见肘。


对于“交不出经费”的博导,有的学院会自己协调,当学院层面也难以覆盖,学校会进行“兜底”。对于博导来说,就算最后不至于被停了博导资格,但整个催交费过程还是“有损颜面”。


当然,不缺经费的博导也不少,有的人还在呼吁增加博士生指标。


导师博士关系出现异化苗头


在一些高校,无项目不博导,无经费不招生。值得警惕的是,由于项目、经费等原因,部分导师与博士生的关系出现异化苗头。


——有的财大气粗,有的捉襟见肘。


南京师范大学硕导王俊(化名)说,对于博士生补助的费用,“文科导师捉襟见肘,理工科导师觉得九牛一毛”。王俊的导师曾与一位工科博导聊到项目经费,该工科博导说:“你们文科一个项目20多万元,我随便一个项目就是2000万元。”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虽然部分文科老师能有不少横向项目,如政府项目等,不愁经费,但多数文科老师主要依靠纵向项目,如国家社科类、教育部、省社科项目,这类项目中标率低、经费少、结项速度慢。“有的老先生干脆不招生,找手上没课题的年轻老师帮忙,比博士生好用,花费还少。” 王俊说。


还有博士生说,一些很想读博的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交这份钱,搞得导师有些为难。


——有的导师觉得自己像个“跑项目”的,博士生觉得自己像个“打工仔”。


有高校老师表示,理工科有所谓“大老板”和“小老板”,前者出钱,后者出力。“小老板”多为助理教授和“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别号),负责带博士生,博士生带硕士生。一些理工科博士生入学后可直接参与博导的科研项目,做实验、写论文、申请专利等,还能带硕士。而文科尤其是历史、哲学等,博士生在博导的科研项目中能做的有限,如资料搜集、整理等,博士生需要在博导的学术训练下具备学术素养与能力,二者更像“带教”关系。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坦言,90多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陈安先生,曾向他反映这种情况并呼吁进行改革。周汉民认为,这种做法将对师生关系等造成严重损害:只要有钱,哪怕学术水平一般,就能获得招生资格,这会导致博导花更多精力在争项目、跑关系上,而不是静下心来做学问。这一制度在人文和基础学科更容易造成逆淘汰。


让博士教育更具学术含量


4名“双一流”大学博士入职基层岗位,中外名校博士在中学招聘公示榜上“扎堆”……近年来,一些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引发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博士招生人数将突破13万,在读博士生约56万人。同时,博导队伍也在扩容,即便博士生持续扩容,生师比仍在不断降低,2010年为4.37∶1,2018年下降至3.68∶1。



1999年,我国将博士生导师的审核权下放到培养单位。博导虽然不是职称,但事实上已经成为高于教授、低于院士的教师职衔,许多教师将成为博导作为奋斗目标。此外,不少高校将增加博士授权点和多招博士研究生作为高水平的象征,不断扩充博导队伍,年年都要增评博导。


一提到科研成果,部分高校老师谈论的不再是学术原创价值如何,而是先看课题、基金如何,到账经费如何。一些学生也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来读博,实际上并不喜欢也不打算做科研。“为了经费申请项目的博导,与为了毕业做项目的博士,学术热情肯定是比较低迷的。”一位高校学者说。


扩招应有度,质量更重要。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多年前所说,博士招生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科研投入、导师力量、办学条件等,加强对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宏观调控。同时,要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促进博士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14期

半月谈记者:蒋芳邱冰清|编辑:原碧霞

责编:秦黛新

校对:郭艳慧孟雅斐(实习生)

来源|都市现场综合红星新闻、新闻晨报转载请注明来源连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刘春杨春节失联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 1月31日凌晨,他从学校宿舍离开后失踪,失联..

近日,浙江大学的一名工科在读博士生孟同学,因“读博8年中经历3年延毕、面临清退,目前送外卖”、“自入学后课题组无一博士按时毕业”、“是否存在导师压榨” 等问题..

近日,浙江大学的一名工科在读博士生孟同学,因“读博8年中经历3年延毕、面临清退,目前送外卖”、“自入学后课题组无一博士按时毕业”、“是否存在导师压榨” 等问题..

近日,浙江大学的一名工科在读博士生孟同学,因“读博8年中经历3年延毕、面临清退,目前送外卖”、“自入学后课题组无一博士按时毕业”、“是否存在导师压榨” 等问题..

近日,浙江大学的一名工科在读博士生孟同学,因“读博8年中经历3年延毕、面临清退,目前送外卖”、“自入学后课题组无一博士按时毕业”、“是否存在导师压榨” 等问题..

近日,浙江大学的一名工科在读博士生孟同学,因“读博8年中经历3年延毕、面临清退,目前送外卖”、“自入学后课题组无一博士按时毕业”、“是否存在导师压榨” 等问题..

日本政府在16日的内阁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后的三份安保文件,其中拥有反击能力、大幅提高防卫开支等引发外界强烈关注。修改文件通过后,日本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调整下一年度防卫..

3月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要切实实施民法典。民法典颁布实施,让民事权利保护进入法典时代。适用民..

1月12日,Nature发表了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是学校继2019年摘得首篇Science后,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两篇顶尖论文的第一作者都为同一人——电子..

他是山东大学特聘教授33岁的年轻博导他是许伟伟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农家学子逆袭的故事:从安徽芜湖一个小乡村走出来的青年科学家通过勤学苦读实践了“知识改变命运”但对..

江苏南京一位博士“虎爸”毛先生,逼7岁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和5岁上幼儿园的女儿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比如文言文和高等数学,并且要学到深夜,孩子学不会还要被他谩骂和殴打..

本文由 半月谈 来源发布

缺少项目经费,博导不敢招生:谨防导师博士关系“为钱所困”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