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超过7就一定能确诊糖尿病?【新民健康】


今天这篇文章想给大家带来另外一种声音,让朋友们在测量血糖的时候能更多的考虑到一些可能影响(空腹)血糖变化的因素,与自己的主治医师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咨询;如果是因为某些非病理原因导致的血糖波动而造成糖尿病的误诊,则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大家都知道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大于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即可确诊。但是对于“空腹血糖大于7mmol/L”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1)真正的“空腹血糖”是指保持不进食8~12小时、经过一夜充分的休息后,早上起床马上就进行测量的血糖值;而我们平时去医院进行静脉血抽血测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路程、特别是有时候抽血时间还会晚些,这种情况下严格来说只能是“餐前血糖”而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空腹血糖”;(2)糖尿病的确诊需要“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1次空腹血糖大于7mmol/L”或者“没有明显症状,但间隔两次不同时间测得的空腹血糖均大于7mmol/L”。因此如果某一次体检测得的空腹血糖大于7但自己又没有症状的,先别担心,平复一下情绪后找个时间再测一次。

那么,如果空腹血糖大于7mmol/L,是不是就能确诊了呢?目前的主流意见是这样,但也有些不同观点值得我们关注。

人体内影响血糖的激素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十分精密的系统,影响人体血糖的激素有许多种:除了胰岛素,还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等等。而在这所有的激素中,只有胰岛素是负责降低血糖的,其余都是升高血糖的。上文说到,我们去医院静脉抽血测血糖,原则上抽血时间最晚不要超过8:00;如果抽血时间太晚,身体内的各类升糖激素开始分泌,会对测量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外,压力、紧张、熬夜、失眠、酗酒、高负荷工作、低血糖都是常见的应激刺激因素,都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大家熟悉的“苏木杰现象”就是凌晨出现低血糖后,身体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严重伤害而增加分泌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造成的血糖反弹性升高。说到这里,小编还有个亲身经历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小编去年11月份测了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是5.9(正常范围在4.0~6.0)。看到结果有些偏高,小编就想再测一次血糖;也可能是有心理负担吧,在测量的前一晚整宿辗转反侧的失眠了……而第二天的测量结果是空腹血糖7.56~虽然不敢保证失眠一定会让测量结果偏高,但小编还是准备过段时间在休息充分的情况下做一个标准的糖耐量测试。

有一段信息跟各位朋友们分享下: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一晚失眠空腹血糖就可能超过7;严重焦虑,紧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空腹血糖就可能超过7;受到惊吓,恐惧害怕,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都可能升高,空腹血糖也可能超过7。”这些看似与血糖无关的情绪因素,某种程度上都可能对空腹血糖的结果造成影响;莫要说还有一些药物、疾病等引发的(空腹)血糖升高。

如果不去筛查应激因素,即便是隔一段时间再测,还是有可能存在偏高的情况。就诊时请与你的主治医师详细沟通并介绍自己可能存在的一些应激反应,条件允许的可以进行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糖上升的激素水平检测,排除应激反应导致的血糖升高,以及(由其他病症诱发的)继发性糖尿病。

警惕长期的应激反应

人体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总归是有个限度。当你长期处于睡眠不足、压力、焦虑、经常低血糖等应激状态,身体会倾向于将这种状态固定下来。这种状况身体的典型反应是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尤其是糖皮质激素中升糖能力最强的皮质醇分泌增加。由于皮质醇的分泌高峰是早晨6-8点,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就是空腹血糖高。

多种应激反应,尤其是长期应激,以及多种药物和疾病的继发影响,再加上抑郁、焦虑和进食困难症或者低血糖引发的血糖异常,都会被错误的当作二型糖尿病从而被错误治疗。

当自己初次被检测出空腹血糖高,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触发了压力、紧张、负面情绪等应激因素;与医生进行积极沟通,以免误诊延误康复。当然,如果最后真的确诊了糖尿病,那就要坦然接受并积极进行治疗干预。

本文由 新民健康 来源发布

空腹血糖超过7就一定能确诊糖尿病?【新民健康】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