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导师劝放弃外科、头衔被抢,她在20年后成功逆袭


本文作者:于昕彤
每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伊始,就开始了一趟冒险的旅程。早产、感染、窒息......长久以来,各种潜在的危险,都在威胁着全世界范围内的新生儿。
医生们一直在探索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方法。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在 1950 年,每出生 1000 个新生儿,平均会有 140 个死亡。而在 70 年后,这个平均数降至 29 。
上世纪 60 年代起,美国医生会从肤色(appearance)、心率(pluse)、刺激后的皱眉动作(grimace)、肌张力(activity)、和呼吸(respiration)五个角度对新生儿进行评估,每项指标分别给予 0、1、2 分——也就是著名的阿式评分。
如今的阿氏评分表
图片来源:《足月新生儿出生 1 分钟 Apgar 评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截图
这五个单词的首字母,A-P-G-A-R,Apgar,即为这套评分系统的创始人,维珍尼亚·阿普加(Virginia Apgar)。
鲜少有人知道,她是从外科转而从事麻醉科的;因为女性身份,她曾被多个医学院拒之门外;为了成为医生,她曾睡过办公室、睡过女佣宿舍。
正值国际劳动妇女节日,我们决定为大家讲讲这位女性医生的故事。
为了赚生活费,她放弃了外科
1909 年,阿普加出生在新泽西州一个普通家庭。从童年起,她就是个精力旺盛的小女孩——她热爱集邮、热爱运动,还喜欢拉小提琴。
阿普加的父亲是个业余的发明家,虽然每天做不同工作养家糊口,但他的心永远在地下实验室,还时刻随身携带自制小电器。小小的阿普加被父亲耳濡目染,也对科学保持着好奇心。
随着年岁渐长,她了解到自己的两个哥哥:一个因肺结核早年夭折、另一个因慢性病囿于病榻。自此,「想成为一名医生」的念头便在她心中埋下。
童年时的阿普加
图片来源:wikipedia
1929 年,阿普加以优异的成绩从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毕业,专业是动物学。但阿普加未忘记当医生的志愿,她开始投递申请。虽然她被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拒绝了,可喜的是最终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接收了她,她顺利成为 90 名新生中的 9 位女性学生之一。
她入学后,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期。饱读医书和经济困苦并行,四年里阿普加需要借钱度日。1933 年,她以第四名的成绩毕业,但令她惴惴不安的,还有自己 4000 美元的外债。
尽管阿普加在外科学上表现优异,但她的系主任却并不建议她继续。
理由很现实。阿普加的系主任知道,当时学校已有 4 位女性外科医学生毕业,但她们连生活费都赚不到,女医生执业机会极少。年轻的她无人能依靠,她不仅要还外债,甚至还需要养她的父母,继续钻研外科对她尤为艰难。
上世纪 30 年代正是美国女性医学地位的低谷期,医学教育的变化导致女医生急剧减少,在 1930 年达到最低点,当年仅有 6825 名女医生,占医生总数的 4.4%,甚至比 1920 年还少。女性进入医学院艰难,真正执业更为艰难。
但是,系主任给出了另一个解法,因为他发现了阿普加身上的另一个天赋——麻醉!
在那个时期,大多数手术麻醉是由护士或其他医生进行,全美国只有 159 名专业麻醉医生、384 名兼职麻醉医生,而全部医生中只有不到一半接受过培训。
系主任认为,如果麻醉领域不进展,那么外科领域也会止步不前。于是,他建议阿普加放弃外科,转而投身麻醉。
这一次,阿普加接受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来到她生命中的第一个机会。

「不入流」的职业
人生路上,坦途永远是个稀缺词。
斗志昂扬的的阿普加先写信给美国国家麻醉研究协会(IARS)的创始人,请求他能提供一些培训机会。IARS 的创始人看到她的潜力,于是给当时知名麻醉学教授拉尔夫·沃特斯(Ralph Waters)写了一封信,介绍阿普加「似乎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她可能会在麻醉领域有所建树。如果你能做点什么,帮帮她。」
可惜的是,沃特斯医生当时学生名额已满。阿普加又给另一位麻醉医生埃默里·罗文斯汀(Emery Rovenstine)写信请求培训机会,也被拒绝了。
大约半年后,阿普加终于等来一个机会——沃特斯答应以「短期培训生」身份让她加入,虽然只能学习 6 个月,但阿普加欣然前往。
沃特斯学生们的合影,阿普加位于后排左四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麻醉研究协会(IARS)官网
阿普加带着行李来到沃特斯门下,却根本没有她能住的地方,她只能在沃特斯办公室睡了两周,之后和女佣们挤在一起但在她的日记中,她却从未写过身体的困苦,反而密密麻麻记录着麻醉笔记,只是偶尔会出现对「仅限男性的晚宴活动」产生的愤怒。
6 个月后,她顺利「毕业」。这段学习经历,让她也获得曾拒绝她的罗文斯汀医生的认可,她又到罗文斯汀医生那里学习了 6 个月。1938 年,她来到纽约长老会医院,负责麻醉科住院医师的招募和培训,以及协调医院的麻醉工作和相关研究。
从表面上来看,她已经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可实际上,她反而增加了许多行政负担,让单纯地热爱临床的阿普加苦不堪言。
首先,当时的外科医生会将麻醉医生看低一等,认为麻醉医生不入流且薪水低,有时他们还会抗拒麻醉医生进入手术室,这导致阿普加招聘十分困难——几年来,她一个新医生都没招到。
另外,当时的麻醉科没有资金,阿普加每天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做预算、支出规划。直到 1946 年,麻醉开始成为公认的医学专业,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后,种种情况才开始好转。
阿普加和新生儿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麻醉研究协会(IARS)官网
1949 年,麻醉科在院内正式成立,所有人都觉得阿普加会众望所归地成为科室负责人。可出乎意料的事还是发生了——这个职位给了另一位男性同事,阿普加仅担任教职。
阿普加的学生和好友们为她忿忿不平,她本人却「毫无波澜」,反而很高兴有更多时间去钻研临床。
而此时她所热爱的临床事业,也就是产科麻醉,将终于焕发她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这次,阿普加意识到了,也抓住了这个机会。
用分数评估新生儿
阿普加研究产科麻醉,是因为她注意到 1930 年至 1950 年期间,美国婴儿的死亡率在逐步下降,但出生后头 24 小时内的婴儿死亡人数保持不变。于是她开始有意记录健康婴儿和问题婴儿的差异趋势,特别是在生命最初的 24 小时,并研究降低婴儿死亡率的方法。
1952 年一天早上,医生们正在医院自助餐厅吃早餐,一名医学生提到,他不知道该怎么评估新生儿。阿普加随手拿起一张纸片,告诉他:「你可以这样做。」然后她潦草地写下了 0、5 分。这时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立刻冲进产房,留下一桌瞠目结舌的人。
这就是 Apgar 评分的雏形。从那天起,阿普加试图在医院内推进评分制度。
当时产科医生的绩效和婴儿的健康程度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他们都给新生儿很高的评分。发现这一现象后,阿普加就加入了一个中立的人(如护士)进行评分,要求护士在婴儿出生后 1 分钟完成,其他人在 5 分钟完成。最终,1 分钟和 5 分钟成为标准。评分制度推进地比较顺利。
但重要的是,阿普加率领团队探究评分和麻醉实践之间的关系,得到许多有效的结论。他们发现,以前大家普遍认为新生儿酸中毒或缺氧是正常的,但这类新生儿的 Apgar 评分都偏低,证实这种情况并不正常。同时,阿普加还发现,局部麻醉的产妇生下的孩子 Apgar 评分更高。从而推动了产科局麻的转变。
到 50 年代后期,阿普加已经接生了超过 17,000 个孩子,每一个她都做了 Apgar 评分,评分系统也在逐步完善。60 年代开始,美国的医院基本都采用 Apgar 评分。

直到今日,Apgar 评分已推广至全球。
1966 年,阿普加正在检查新生儿
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中国,Apgar 评分也早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这是中国医生熟知的、评价新生儿简洁实用办法。数十年来,也被国内研究证实与高龄产妇、妊高症、分娩并发症、低体重儿、出生畸形等有强关联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同时,Apgar 评分的作用,早已不仅仅局限在新生儿的评估。它的思维方法也影响着许多其他临床评分,例如 Aldrete 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创伤评分,等等。
「离开子宫时,就得到了解放」
阿普加从未局限于只此一个领域,她之后也多次改变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她担任过国家先天性畸形基金会部门负责人,关注新生儿缺陷课题;也身体力行地倡导人们接种疫苗;她还担任过遗传学、畸形学等学科的教师。
不断突破、受阻、再次突破中反复,是阿普加职业道路的写照。她曾说过,「女性从离开子宫的那一刻起就得到了解放。」而她的一生,也在实时践行着「解放」这个词。不论遇到何种困难,她从不会失去对任何领域的执着,这是她给予自己的「解放」:没有自我限制、没有条条框框、只有对医学的冲劲和热爱。
1973 年,阿普加正在演讲
图片来源:wikipedia
阿普加也从未退休过,直到去世前,她大部分时间依然在工作。1974 年 8 月 7 日,阿普加因肝硬化去世。她终身未婚,一生都在为医学做贡献。
在她的一生中,她获得过无数的奖项,但最重要的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 为她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她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女性。
女性的身份,给她的职业道路铺下诸多阻隔,也使她的荣誉被外界贴上特殊标签。但她本人从未利用女性身份寻求特权,也从未参与过女性组织。尽管她曾私下表达过对性别不平等的失望(尤其在工资上),但她不会停留于此,而是切实去推展新领域,解决新问题。

这是她给女性医生们,甚至所有女性留下的精神瑰宝。

策划:carollero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1.https://profiles.nlm.nih.gov/spotlight/cp/feature/biographical-2.https://cfmedicine.nlm.nih.gov/physicians/biography_12.html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ginia_Apgar
4.https://journals.lww.com/anesthesia-analgesia/fulltext/2015/05000/dr__virginia_apgar_and_the_apgar_score__how_the.23.aspx
5.http://c250.columbia.edu/c250_celebrates/remarkable_columbians/virginia_apgar.html
6.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3402.htm
7.https://www.marchofdimes.org/news/march-of-dimes-honors-100th-anniversary-of-virginia-apgar.aspx
8.《足月新生儿出生 1 分钟 Apgar 评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丁香园招聘

1.新媒体运营实习生(丁香园)
协助运营丁香园公众号
工作地点:杭州
点此直接投递简历

2. 新媒体运营(丁香园)
独立完成原创内容策划
协助运营丁香园公众号 微博等
工作地点:杭州
点此直接投递简历

也可将简历投至邮箱
hujiafeng@dxy.cn
邮件标题:投递岗位名称-姓名

日前,备受关注的“河南谭修义案”有了新进展。12月20日,红星新闻记者从谭修义案的申诉代理、再审辩护律师李逊处获悉,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已于12月16日作出再审判决,依法..

时隔35年,一直如刺扎在郭丽(化名)心里的事终于快有个了结。她曾在1987年上学路上被拐卖,从陕西渭南市被带到山东菏泽。在被迫与一男子生活并生育一子后,郭丽被解救回家..

立案告知书 受访者供图1987年,家住陕西省渭南市的郭丽(化名)13岁,在上学路上她被人拐卖至山东菏泽,被迫与当地一男子李某某生活并生育一名男孩。约两年后,郭丽被..

“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在中英防务交接仪式上解放军指挥官喊出的那句话至今仍令人热血沸腾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历时近一个月时间我们通过智能修..

一对中国姐妹惨遭一名日本男子杀害抛尸,5年后日本法院作出了宣判。据日本共同社4月19日报道,东京高等法院对2017年的中国籍姐妹遇害案作出二审判决,判处现年44岁的被告岩..

父亲究竟是谁?1948年出生于沈阳中共地下情报站的刘玉平一岁多以后就没有见过父亲再次得到他的讯息已是约40年后20世纪80年代末一份中共在台隐蔽战线牺牲人员名单传回大陆短..

格鲁吉亚选手萨巴·库马里塔什威利在比赛中(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这是一个战胜恐惧从悲剧中走出的奥运励志故事与奖牌无关但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实注..

“火山爆发,海啸来了,我现在马上去机场”这是汤加火山喷发前在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做生意的朱健雄给妻子发送的最后一条信息之后失联伴随这条信息的还有他3355元的微信转账朱..

北青深一度(ID:bqshenyidu)|来源姜博文|作者孟夏 |编辑小胖正在和义工们回忆故乡的线索小胖是个聋人,也不会说话。他在上海流浪了25年,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儿,只记..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回答了两个问题: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奠定了..

ins生活(ID:inszine)|来源十元薯条|作者寒冬 |编辑去年11月份,网络上横空出世了一颗“巨星”。一个刚放牧归家的藏族小伙,偶然闯入了一位摄影师的镜头。这一出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从古至今,都有一句话,舍小家为大家,那些军人个个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军人也有父母,也有自己的家庭,但是他们的身上更带着一种使命,就是因为这一种使命让他们敢..

隋朝末期,群雄并起,既有把持朝政的乱世奸雄王世充,也有以仁为本的君王窦建德,更有西秦霸王薛举等一众豪杰,兵戎相见,剑拔弩张,紧张局势堪比三国。这些锋芒毕露的盖世..

⬆️点我⬆️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

作者:瑾山月 编辑:李津出品: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1975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午后,重庆金刚坡的一个老农,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他一锄头下去,竟挖出..

在成名之前,元代的两大画家吴镇与盛懋,是邻居,“比门而居”。他们都是现在浙江嘉兴人,但两人画风迥异:吴镇是一名乡野画家,主要用湿墨画画山水梅竹;而盛懋,则是一名..

本文由 丁香园 来源发布

被导师劝放弃外科、头衔被抢,她在20年后成功逆袭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