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服用抗过敏药自杀,致毒药物竟是常用解毒剂?



半卷卫生纸引发的悲剧:

2021 年 1 月 27 日,安徽合肥一位 63 岁的女性酒店洗碗工因把酒店半卷卫生纸拿回宿舍,被酒店怀疑盗窃后进行了罚款并辞退。

第二天她越想越冤枉,最后一时想不开竟服药自杀。所幸送医及时,不过据家属描述,虽然经抢救后体内药物已经排出,患者仍遗留嗜睡症状。


造成此次不幸事件的药物是一种被称为「盐酸赛庚啶片」的常用抗过敏药,这是一种非处方类药物。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用于多种药物中毒的解毒剂。然而,与其他药物一样,赛庚啶是一把双刃剑,正确服药可以治病,服药过量也会引发中毒。



赛庚啶有什么常见用途?


赛庚啶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市面上常见的同类药物包括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酮替芬等。这类抗组胺药也是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常含有的一种成分。

组胺是当人体接触花粉、灰尘、毛屑、食物或药物等过敏原时释放的一种物质,也是导致过敏患者出现「涕泗横流」(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结膜炎)或「奇痒难忍」(荨麻疹或湿疹)等过敏反应的始作俑者。

相应的,赛庚啶等抗组胺药扮演的角色正是与组胺「抢座位」的竞争者,不让组胺「亲近」人体组织上的某些受体,从而通过阻断组胺的作用来减轻过敏症状。

此外,技多不压身的赛庚啶还具有拮抗血清素(5-羟色胺)和抗胆碱的作用,换言之,赛庚啶也会与血清素和胆碱「抢座位」,从而与血清素和胆碱的作用背道而行。借助这些抗过敏以外的效应,赛庚啶在临床上还被用于治疗神经性厌食、丛集性头痛或偏头痛和辅助镇静安眠。



作为一种解毒剂,服用赛庚啶为何还会中毒?


血清素是一种与睡眠、食欲、性功能和情绪等都有关系的物质。当体内血清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时,就可能出现血清素毒性(血清素综合征),通常与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关。

血清素毒性可见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其常见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自主神经亢奋和神经肌肉异常。与血清素毒性有关的主要药物是某种抗抑郁药(SSRIs)。服用这种抗抑郁药过量或中毒的案例比抗过敏药中毒更为常见。

在某些情况下,凭借一身拮抗血清素的好本事,赛庚啶可以充当这类抗抑郁药所致血清素毒性的解毒剂。此外,赛庚啶也是摇头丸(MDMA)等毒品所致血清素毒性的特异性解毒剂(特效药)[1]

由此可见,赛庚啶的解毒方式是通过对抗血清素的作用来实现的。然而,过量服用赛庚啶引起的中毒反应主要与其对抗胆碱的作用有关,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是药三分毒」,赛庚啶这位赛先生在帮人解毒之余,也会冷不丁做出致毒之事。当赛庚啶与某些药物一起服用时,在药物的相互作用之下,可能更易露出毒面孔。



赛庚啶中毒不常见,但偶可致命


尽管全世界范围内过量服用抗过敏药的现象并不罕见[2],但服用赛庚啶过量或中毒的案例并不多见。在文献中仅有零星相关报道,且多见于儿童误服药物[3-4]。儿童对赛庚啶等抗过敏药的作用更为敏感,因此更容易发生毒性反应。

成人每日服用赛庚啶的剂量不能超过 0.5 mg/kg[5],这种药物的常用剂型为每片 2 mg,以体重 60 kg 的成人计算,则每日不能超过 15 片。赛庚啶过量或中毒无特效药,偶可带来致命一击,有时则是与其他药物(如某些抗抑郁药)共同服用致死[5-6]

赛庚啶过量引起的中毒表现主要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皮肤和口唇干燥、瞳孔扩大、心动过速、高血压或低血压。此外,赛庚啶还会引起共济失调、躁动、抽搐、嗜睡、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或兴奋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或昏迷[2]

例如,有学者曾经报道一名 5 岁女孩疑误服 15-20 片(约 4 mg)赛庚啶的案例,服药后女孩出现尿失禁、共济失调、意识不清、视听幻觉以及心动过速等症状,所幸的是,女孩最终没有出现其他严重的药物中毒反应[3]



如何预防赛庚啶等抗过敏药中毒?


(1)需服抗过敏药的患者

对于需要服用赛庚啶等抗过敏药的患者,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抗过敏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这是建立在患者严格遵循医生建议服用恰当剂量的基础上的。

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赛庚啶等抗过敏药的药品说明书,从而对这类药物的利弊具有更深的了解。首次服用时,应注意抗过敏药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当出现过敏反应时应避免再次服用同种药物。

赛庚啶等抗过敏药有一定的镇静安眠作用,因此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交通工具或从事高空作业。酒精会增加这类药物的镇静作用,因此服药期间禁止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2)儿童

对于儿童而言,应注意妥善储存药物,以防儿童误服药物。

(3)失眠患者

对于失眠的患者,不要将赛庚啶等抗过敏药当作安眠药的替代品,应向专业人士求助和科学治疗失眠。

切忌因药效不佳而自行增加用药剂量,也不要自行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过敏药,如同时服用复方感冒药(通常含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和其他抗过敏药。

总之,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忌多服,忌混服!

作者|CHENGKT
排版 | 伏地羊
投稿| xiangfeiteng@dxy.cn
题图 |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Lidder S, Ovaska H, Archer JR, Greene SL, Jones AL, Dargan PI, Wood DM. Doctors' knowledge of the appropriate use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of antidot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al drug toxicity. Emerg Med J. 2008 Dec;25(12):820-3. doi: 10.1136/emj.2007.054890. PMID: 19033500.

[2]Thomas SHL. Antihistamine poisoning[J]. Medicine, 2016, 44(3):141-142.DOI:https://doi.org/10.1016/j.mpmed.2015.12.002

[3] McGovern T, McNamee J, Marcus S, Kashani J. When Too Much Is Enough: Pediatric Cyproheptadine Overdose with Confirmatory Level. Clin Pract Cases Emerg Med. 2017 Jul 6;1(3):205-207. doi: 10.5811/cpcem.2017.2.33313. PMID: 29849323; PMCID: PMC5965171.

[4]贾金广, 赵金娥, 王沛育. 赛庚啶中毒1例[J]. 中国实用医刊, 1993(4):26-26.

[5] Hargrove V, Molina DK. A fatality due to cyproheptadine and citalopram. J Anal Toxicol. 2009 Oct;33(8):564-7. doi: 10.1093/jat/33.8.564. PMID: 19874671.

[6] Barry L , Deborah G J , Susan H , et al. A cyproheptadine fatality[J]. Journal of Analytical Toxicology,1998,22(1):72-74.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本文由 丁香园临床用药指南 来源发布

老人服用抗过敏药自杀,致毒药物竟是常用解毒剂?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