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门诊100+,一个酷爱植物和化石的85后青年中医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如果你真的选择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技能作为立命之本,那你这一辈子能干的事是无限的,而且不用担心自己的人寿有限而万物无限。


讲述| 李明清 撰稿| 桔梗

坊间有传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为何畏之如狼似虎?因为难,学中医难在理论体系的庞大,难在成长周期的漫长,难在身心需要不断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煎熬。然而,就连科班出身都叫苦连天的行业,却有一批跨行大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因对中医的热爱与信念毅然躬身入局,并在岐黄道上行得怡然自得,李明清就是其中一员。

李明清现今在济南立和中医院坐诊,日均门诊量100+,作为85后的青年中医有如此成绩堪称优秀,然而这仅是他大半天的工作量,医院的门诊主任和病人都曾拿着体检报告过来问诊,他通过舌诊往往短短几秒钟就能准确判断出病情,效率和准确率之高让人惊叹。


李明清并非医学世家出身,也没有中医科班基础,当年半路出家跟师才学的中医,作为一个年轻的外行人是如何做到从零开始飞速成长至此的呢?

实际上并不是我有这个能力做到,是有方法的,但这种方法一定是建立在你静心并每天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你才能慢慢去唤醒出来。”他解惑道。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强悍的辨证能力是行医利器,是很多中医大家的强项,也是青年中医渴求却难以企及的。同为青年中医,李明清也觉得要记忆那么庞大繁杂的知识很困难,但是,他认为初学中医时不要太过担心理论知识不扎实,也不用纠结于哪个方法或哪个辨证角度更好,先找一个点切入,先去行。

缘由为何呢?李明清表示,基于第一个周天世界观的基础,古人在后面创造的世界观中万物都是相对的,在中医或者说在中华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很少有绝对定义出现,虽然中医的流派甚多,辨证方法也很多,但是这些都是形同处在一个圆上围绕着一个中心点的,所以选择好理论后只要坚持走下去,会发现走到某个点时它是没有学过或者曾经学过的某个角度产生的东西之一。

李明清在最初学医时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并未选择着手给人看诊,而是选择了《黄帝内经》作为立足点,并将里面的内容落实于生活中。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比如“食饮有节”这点,他给自己制定了几个标准,一是在可以自主选择的情况下,不吃过于寒凉的食物,比如奶制品、海鲜;二是选择摄入一些温平的、不会让身体产生太多偏性的食物;三是虽然有的食物有偏性,但也可根据季节来食用,比如猪肉,虽然湿但是咸能入肾,他会选择在秋冬摄入,春夏不选或者少选,又比如像辣椒和姜等比较发散的食物,他会在春夏食用,秋冬就少选。

那么,这样会影响社交么?他说完全不会,聚宴上完全可以选择自己不用忌口的食物,如果他人盛情邀请食用的是需要忌口的食物,那他也会欣然享用。


是否按照理论正确地去做都是能获得学医感悟的,有意识地去感受那些温热寒凉的食物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何尝不是在践行中医呢?正如他所言,“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上往前去实践,做得到是实践了,做不到也是实践了,你没有办法停止,只要你有意识,你一定是在行使中医的基础理论。”

褪去医生的身份,李明清还是个植物发烧友,来自全球不同环境的三千多种植物将他的居所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连卧室也仅剩半张床可以用来憩息,“这个是地丁...这个是通草,是从英国的皇家植物园买的,和另外一个通草不一样,因为它是在一百到两百年前被传到欧洲的,形状上和我们现在的通草完全不同...这个是番红花...”他向我们眉飞色舞地展示着,溢于言表的热爱和纯粹。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用以实践中医的方式,他需要根据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来进行培育,比如什么季节该播种什么季节该翻土,这自然就实践到了《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内容,而且为了保证它们的存活,他需要每天都去观察,对它们进行辨证,还要比对同一物种下不同的植株品种因为产地、生长环境等原因的不同而出现的偏性、性味、归经方面的差异。



李明清提及他对植物的爱好不是在学医之时,而是在出家之前,出家后他把这个爱好看作学佛,学医后他就把这个爱好当做学医并运用于学医。

对我们青年医生而言,如果你喜欢动漫,放心没问题,动漫也能学到中医,只要你依据的理论体系足够清晰,不用复杂,哪怕是气血论这样的基本论、阴阳论,任何一个论点,只要你去实践,最后会发现当你实践它的时候,所有的理论,你都会看一遍。”他表示不要因为别人知识体系的庞大而对中医望而生畏,即使是一个气血论,只要坚定地不断落实实践下去终有一天也同样能拥有丰厚的知识底蕴。

除去医生和植物发烧友的双重身份,李明清还是一名化石修复师。因为想窥探古生物的奥秘,加上受所崇敬的BBC英国活物学家收官之作的鼓舞,他倾囊投入到古生物的研究中,在收集古生物的过程中,他学习了气候学及化石修复,同样的,也运用了中医辨证的方式对化石进行辨证。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的萨斯特鱼龙

马岛菊石修复

如果你真的选择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技能作为立命之本,那你这一辈子能干的事是无限的,而且不用担心自己的人寿有限而万物无限,为什么呢?如果以周天来看,对,人寿有限,万物无限,但如果在一条道上,万物也是有限的。”李明清说。


既然有着共同的志向,都想要服务好病人,那所有医者都可互为同修,佛家有言“到家皆亲”,即回到家中看到的都是亲的,后世补充为少有所学,中有所思,老有所养,展开而言就是年轻人要学习,中年人要思考修正,老年人有可养老,这就叫“到家皆亲”,而中医是否也可以不再内卷而齐心一力成就这样一个大家呢?

虽然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但是李明清提倡不要排斥现代的东西,传统智慧与现代新事物的融合连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说如果让他开西药他也会欣然接受,因为他认为从中医的角度出发看病用药依据的是四气五味,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可以依据中医的辨证思维和理法方药去开方。

李明清分享了一个行医这些年很深的感触,“真正治愈疾病的并不是医术,而是我们医生让病人走上了健康生活的道路,随之病理反应会自然地消失,不是先治好了疾病人再健康,而是人先走上了健康的道路,疾病自会自愈。”


医术与药的施用只是一个催化剂,只能暂缓病人的痛苦或者达到暂时的治愈,医嘱才是病人彻底能够康复的根源,如果无法改变病人旧有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让其从根上改变实现养生,当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还会罹患疾病。想要真正治好病人,医生需要让病人跟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彻底告别,所以作为青年中医不要为了疗效迅宏而每天把心思放在研究秘方、绝技神功等领域上,关注病人是否按照健康的方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李明清有五个苗疆师父,已相识二十多年,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如鹊桥相会般相约在药集,有意思的是,其中最年轻的师父平时跟他打电话无外乎三句话,“我在挖药”,“我在去挖药的路上”,“我在挖药回来的路上”,虽有八十九高龄,老人家记忆力却超乎常人,在村子周围走一遭能道出一百多种药名,而且这一百多种药物不全是他所知道的仅是他用过且有效。


就是有着众多如这位老者一般简单纯粹的中医人“白头不改扶伤志”,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在践行中医的路上从未停歇,将其一生奉献于中医为后辈垒砌高墙,让他们得以远眺从医的未来与希望,拂去中医路上的迷茫。


李明清希望青年中医不用担心自己医术不够精湛,也不用担心不够精通理法方药,大家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最需要做的是要信,要愿,要行,学医伊始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从医的信愿行,“我信内经本经,我以大医精诚为愿,余生岐黄长行道。”

I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桔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

-更多阅读-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本文由 医馆界 来源发布

日门诊100+,一个酷爱植物和化石的85后青年中医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