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高发,是因为味精吃多了?外国人为什么不吃味精?是时候揭开背后的真相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近年来,得癌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

网络上,隔三差五就会有“XX因癌症医治无效而去世”的消息出现,我们熟知的央视主持人罗京、李咏、赵忠祥,还有老戏骨吴孟达、涂门,歌手赵英俊、臧天朔也都是被癌症夺走了生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 2020 年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我国新发癌症 457万人,癌症死亡人数 300 万,均位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

△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前十的国家

而同样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新发癌症数却为132万,癌症死亡人数为85万。

很多人认为,一个癌字三个口,中国癌症高发与“吃”的东西脱不了干系。

此前,网上也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我国癌症高发,就是因为味精吃太多了,外国人就不吃味精。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癌症高发,是因为味精吃多了?

曾几何时,味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调料之一,然而,自打“味精致癌”这个说法流传后,似乎就很难再见到它的身影了,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但事实上,这么多年,味精一直在背黑锅。
说起来,味精的起源,其实并非中国,而是日本。

1907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偶然发现昆布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棕色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经过提取研究,发现了“谷氨酸钠”这种物质。

于是,他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将谷氨酸钠称为“味之素”,并很快风靡整个日本。

后来,这种“味之素”又被传入中国,改名叫“味精”,深深俘获了人们的味蕾。

而“味精致癌”说的流传,主要是源于有说法称谷氨酸钠加热至120℃以上,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不仅有毒,还会致癌。

但事实上,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很安全的,并不会致癌,FDA 将味精划入公认安全的产品/成分。


欧盟认为味精是一种正常的食品添加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味精归类为“最安全类别”。

焦谷氨酸钠在很多日常生活领域都有应用,比如化妆品,可以起到乳化和保湿的作用,怎么就致癌了呢?

味精背在身上多年的大锅,早该卸下了!


有些人可能会好奇了——

那为啥外国人不吃味精呢?
这事还得从1968年说起。

1968年美籍华裔医生郭浩民Ho Man Kwok)曾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称其吃中餐后15分钟出现了脖子、双臂、后背麻木等症状,认为是中餐中的味精作怪。

他们将文章内提及到的症状称之为“中式餐馆综合症”,这篇文章也因此引发了大量美国人对味精以及中餐馆的歧视。

很多人开始拒绝味精,而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很多中餐馆不得不在门口张贴“NO-MSG(谷氨酸钠”的标志


然而真相是,这个事件的发生,其实是来自于两个美国年轻医生的恶作剧。

他们打赌,谁能最先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

身为整形外科医生的Steel自知很难在专业领域发表论文打败朋友,于是他伪造了“华裔医生郭浩民”的身份,寄出了那封恶作剧性质的信,赢得了赌约。

实际上,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恶作剧,所谓的“中式餐馆综合症”,其实是对中餐的一种歧视和偏见。

一些食品其实也会添加了味精,但他们也照样吃,也没有人说吃了身体不舒服。

自从有了味精致癌论后,很多人都对味精产生了恐惧,但做菜不放味精,又有些人觉得不鲜。

于是,鸡精便诞生了,它有着和味精一样调鲜作用,却宣称比味精更健康。

鸡精比味精更健康?

大部分鸡精,在食品添加剂一栏上会写有“鸡肉、鸡蛋”,往往外包装再印上一只肥母鸡等。

但实际上,鸡精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由鸡肉、鸡骨或其浓缩液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调味品。

而是升级版的味精,它主要成分其实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和盐。

其中,味精占到总成分的40%左右,在此基础上,鸡精还加入10%以上的盐及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复合而成,是味精的换代产品。

由于鸡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所以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情况。

总而言之,鸡精和味精都是安全的调味品,可以放心使用。

需要提醒的是,最好在菜出锅时再放味精/鸡精,因为长时间烹饪,会导致其失去鲜味。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

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右下角,您点一个和“在看”
小编工资涨5毛

编辑:木木

本文由 家庭医生 来源发布

中国癌症高发,是因为味精吃多了?外国人为什么不吃味精?是时候揭开背后的真相了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