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有差异,中医用药也不同(附语音)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百三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

(接前文)近代有一个医学家叫谢观,谢观是清末民国时代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医学源流论》,对我国东西南北不同的省份人民的体质情况有一番论述,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说∶“是以水土气候,人民体质,各地不同,而全国医家之用药,遂亦各适其宜,而多殊异。”就是全国老百姓的体质各不相同,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环境不同,因此全国各地中医用药差异也非常大。

他继续说∶“即以长江流域论,四川人以附子为常食品,医家用乌附动辄数两,麻黄柴胡动辄数钱。”他说由从长江流域这个地方开始论,四川人是把附子当作常用的食品来吃。我们现在有一回看到就是像火神派,火神派的祖师爷郑钦安,再往上推刘止唐,都是四川人,火神派主要发源于四川。四川江油也产附子。附子如果量大肯定对身体有一定的毒性,还是要慎重。(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谢观写的时候,他指的是当时民国时代他观察到的情况,医家就喜欢用乌附,动辄数两。乌指是乌头,附指的是附子。附子是附着在乌头上的,像孩子一样的一个块根。《中药学》有详细的论述,在这里不展开了。总而言之,它俩是一种植物上的不同部位。动辄数两,一两是三十克,数两可能就是几十克,或者大几十克,或者上百克,那个量就非常大了。用麻黄、柴胡动辄数钱,麻黄、柴胡用的也非常多,十克、二十克这么来用。

我们继续往下看,“但在江苏则罕用乌附,麻黄柴胡也仅以分计。”在江苏这些地方很少用乌头、附子这些药。用麻黄、柴胡用量也不大,仅以分计,可能就是一克、两克这样一个概念,一钱等于十分,一钱是三克,要是以分计的话就是零点三克,如果是五分的话就是一点五克,量也有点太少,这是民国时代的一个剂量。他又说∶“又如苏浙妇女,产后血少阴虚,应服平和清养之剂,切忌燥热收湿之品。”他说江苏、浙江这两个地方的妇女产后血少阴虚,产后生完小孩之后气血少,而且容易阴虚,这时候应该服用平和清养的方剂。比如我们要给她滋阴养血,还有补气等等的。千万不能吃那些燥热,比如麻黄、附子、细辛这些不能吃。而且不要吃这收湿之品,收湿就是黏腻不爽的,把湿气都收进来了这样的药材。

我们再往后看,“而广州人之预备生产也,必以生姜数十斤,熬醋十余斤,于产后匝月内拌米饭尽量食之,不得少参他品。”他这句话,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以我的知识面还没接触到,广州人还有这样一种饮食习惯。谢观描述了当时民国时代广州人的这样一个情况。他说广州人在预备生产的时候就先把生姜数十斤用醋熬,再熬出十玉斤来,坐月子的时候用米饭伴着吃,不得少参他品。生姜散寒,醋可以清火,可以散寒清火。南方又有湿,容易产生内寒,外寒内热容易产生,所以就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调理。虽然在生活中很少见,不知道现在的广州人用不用这种方法,在民国时代使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从医理上说得通。

继续往后看,“此外如川陕等省,地偏于北,寒燥凛冽,皮肤坚厚,故发表多用羌防麻桂重剂。”他说四川、陕西这些北西边的省份地势偏于北方,而且特别寒冷凛冽,因此这地方的老百姓皮肤比较坚厚。咱们都知道人类的真皮层是一样的厚度,这地方的“坚厚”指的是皮肤的防护性比较强。防护性比较强就不容易发汗。要是解表就用羌活、防风、麻黄、桂枝这些药物才能把风寒发出来。

咱们再往后看,“闽粤地跨热带,蒸发甚而腠理疏,既易受寒,又易受湿,故多用燥药以化湿,热药以温中,而于辛散则罕用。”闽就是福建,粤就是广东。东南沿海这些地方地跨热带。民国时期的医家已经学了现代地理学的一些知识。热带、亚热带、温带等等,他说这些地方跟热带相关了,而且蒸发之气特别重。南方人他天天出汗,腠理比较稀疏,不像北方人天天的寒冷,皮糙肉厚,不是那种气,也就是体质不一样,因此这个地方的人容易受寒,又容易受湿,为什么呢?因为皮肤腠理疏松。所以这个地方的人怎么治病?“多用燥药以化湿”,用燥药化除湿邪。“用热药以温中”,他讲的非常棒,别看南方热,实际中焦是寒的。这一点我也发现了,就好多的南方人,尤其就是广东、福建这一类的南方人,反而容易得寒气存于体内的这种病,容易寒中,脸上的气色就不明亮,永远是乌突突的,关节也容易受寒,也容易生病,整个内脏也是运化不通,这就是“脏寒生满病”。这些地方的人还真就是有这种类似的情况,我也在临床中遇到很多例这样的情况。

这就说明这地方谢观确实是有一部分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得用热药把内脏温暖,叫温中,重点是温胃、温肾。千万不要用辛散类的药,比如麻黄、细辛、羌活、防风、桂枝这些少用。桂枝要用好了可以,桂枝和白芍用在一起可以调和营卫,也就是不能单独的用这些辛散之品。这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辛散之品还包括生姜。大家注意,生姜是辛散的,干姜是守中的。有好多人在南方喜欢吃生姜发散,结果好不容易有那点阳气,吃生姜全散出去了,而且容易上火,又导致了阴虚。

我以前治疗一个患者就是这样的,他也不知道听谁说的,就天天吃姜,每天吃好几斤的姜,结果中焦还特别寒,吃姜为什么吃出寒来了?把阳气全散掉了收不住当然寒。四肢、筋骨特别弱,而且得了很严重的湿,风和湿还有寒,走路都走不动,这种情况下就不对了,单纯用生姜一味药肯定有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应该“用燥药以化湿,用热药以温中”。我再补充一下,用养血之药以养血,用补气之药以补气,必须得养血补气,这样一来才能治好这个病。

同时谢观还指出,苏浙一带“因海洋气候之蒸发,湿温症独多,唯有芳香化浊,淡渗化湿,足以去病之癥结。”他说这个地方受海洋的影响,湿温症特别多,又湿又温,温病里边有一种类型叫湿温。湿温证怎么办呢?要用芳香化浊,淡渗利湿,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用这种方药进行治疗,或者是用藿香正气散,去病之癥结,这个地方必须得化湿除温。最后谢观还强调,他说∶“医者贵于因地之宜,不可执一”。也就是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因地制宜的思想,不能执着于一种方法。

刚才我念的是谢观在《中国医学流源论》里边的一段论述。这一段我们现在看来,因为文章是写于民国时代,虽然写于民国时代,距今也将近一百年了,但还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医学源流论》这本书刊于一九三五年,也就是民国时代。谢观生于一八八零年,卒于一九五零年,是一个近代的医学家,他考证了好多关于《易经》《本草》《经方》的知识,总结写了这部书。虽然这部书距今快一百年了,但是对现代人也非常有指导意义,也讲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就是《黄帝内经》这一篇所讲的异法方宜。就是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人的嗜好,还有体质特点来进行治疗,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我们读到这些文字也是非常受启发,我们在临床上也能得到印证,这就是本篇的内容。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百三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推荐阅读

关注「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公众微信号,回复数字2022,查看热门阅读集结 .

[附语音]中医彭鑫博士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

[附语音]彭博士讲《二十四节气养生》

[附语音]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

[国新办]中医学博士彭鑫:中西医终极的结合点就在临床一线

[清华大学]彭鑫博士公益讲座——彭祖养生思想的现代启示

[八段锦全集]养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礼

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含解法)

“冬至”一阳生,正确的养生方法是这样的

[视频]漩涡汇聚能量:升清降浊走圈法

[养生]适用女性的两个养血药方

[精彩推荐]既然吃素这么好,为什么你的身体还这么差?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众平台:pengxinboshi

官网: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医彭鑫博士

腾讯微博:@中医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门诊预约及讲座邀请方式

↓ ↓ ↓

预约方式:点此处详细了解

本文由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来源发布

地区有差异,中医用药也不同(附语音)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