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永远不懂,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奋斗”了



又一年高考结束了,随着之后的成绩出炉,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听到新一波的通过高考成功“逆天改命”的励志故事。

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在高考取得满意的成绩,进入理想高校,再得到人人艳羡的工作,犹如童话故事里主人公千辛万苦打怪升级,最终赢得王位,与心爱的人结婚的美满结局。

可是,正如人们不再相信王子和公主结婚就意味着美好生活的开始,人们也不再认为高考的成功足以让人“改命”。


大佬”可能有些慌,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不喜欢听那些卧薪尝胆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了。


不仅衡中张锡峰同学的“乡下土猪立志去城里拱白菜”宣言没能在获得舆论的赞美,连马云的“996是福报”,白岩松的“不会吧”等等,这些过去大佬们拿来标榜自己成功、激励年轻人奋斗的金句,如今也成了他们被嘲讽的素材。

在天天想教育年轻人如何做事的大佬们看来,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没过过苦日子,但又欲望太多而惰性太强,所以才会大喊“躺平”,放弃传统的奋斗精神。

但仔细看来,年轻人对于这些成功故事的警惕、免疫甚至不屑,也许已不仅仅来自于于奋斗是否可以改命的质疑。

当学校的微博告诫学生“不要做躺平青年!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时,一篇帖子让我们窥探到了超级中学奋斗的底色,作者在中学期间得了腰椎间盘突出,落下了胃病、月经不调,直到大学时期都没有完全恢复:


“影响最大的是神经衰弱,晚上不易睡着,早晨五点半又必须要起床,每天格外焦虑,因为成绩不好又极度地不相信自己,特别在意别人的评语,觉得自己有罪,连吃个苹果都觉得自己有罪,更不要说零食了……很多人考到了top5,985,可是我也知道他们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我一样抑郁的不在少数,我得的病,也是很多人都有的,特别是胃病几乎是衡中学生的通病。”
来源: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9324473/?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

可以想象,很多人对于这样的“诉苦”是不屑的,因为他们相信成功即正义,认为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无论通过怎样的手段,只要目的是追求成功,一切皆可抛。

可惜,认为“躺平”等于不负责任或者堕落的人没想过,也许年轻人想的不仅仅是能否改命,而是为了改命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到底要改成什么样的命?



01.

付出多少才算多?

努力拼搏而落下的身体和心理的病痛,并不是在中国或者亚洲社会才有的现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Devon Price在她的书《懒惰并不存在》(Laziness Does Not Exist)里分享了改变自己的一段经历:

在攻读博士期间,她一直都坚持着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极少放假休息。和其他博士一样,Price总是工作到筋疲力尽才会休息。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休息时间时她什么都不想干,连和朋友聚会都没精力参加。

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之前,Price得了流感,但她也从未停止高强度工作,甚至坚持锻炼。答辩当天,Price是发着烧打着颤完成答辩的。毕业之后流感仍然没有好,但她还是忙着继续做研究、找工作,即使她长期发烧,夏天的晚上会冷得打颤,白天人也很虚弱。


后来Price去看了医生,发现自己心跳有杂音,还存在着严重的贫血,但医生也无法解释个中原因。在病了近一年后,Price再难以坚持。于是她只能忍痛放下工作让自己休息,做一个低效、不努力的人——她“躺平”了两个月。


“躺平”的结果就是,她不再发烧了,红血球数量也回升了,心脏的杂音消失了,她的精力也终于慢慢恢复了。Price是幸运的,她在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之前及时止损,开始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健康。


更重要的是,她意识到了这样忽视身体而无止尽地努力工作的动力,并不是一种积极的上进心,而是一种从小被社会灌输的不努力工作就等于懒惰,就等于不道德的羞耻之心。她的努力工作并不是为了钱,但却比为了钱更容易伤害自己——她的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

Price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价值就是由事业上的成就来衡量的。同时,社会丛林法则又让很多人深信,没有价值的人就要被社会淘汰,就是不会被看得起,更不值得被别人尊敬、被别人爱,甚至不配活着。所以,为了保住自己存在的价值,大家必须不停地在工作和学习上付出努力,向上攀登。



为了做出成就而努力诚然可贵,可是当“内卷”让成就的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无实际意义,努力也就没有了边界。没有尽头的努力让我们一直无视和透支着身体,甚至让我们根本读不懂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让我们与身体剥离。

生病,好像可以证明我们努力了,可是即使生病了,也不能证明我们足够努力了。

想想看,如今高喊要“躺平”的年轻人,谁没有因为工作、学习而患上颈椎病、高血压、失眠,甚至癌症、抑郁症之类的病症?但在那些励志的成功故事里,健康只是在追求成功路上人人都要付出的代价而已。


大佬们也说自己天天加班,不能按时吃饭,或者焦虑、失眠,试图以此来告诉年轻人,这些代价都是正常的。

可是,在追逐成功的价值体系里,只有只有“成功人士”生的病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对没有成功的普通人来说,生病也只是进一步昭告了失败


如今很多公司招聘时,就先测有没有抑郁症倾向,有病的不招,生病的解雇,自杀的赔钱。大公司从来不需要去想为什么招进来好好的员工,干着干着就生病了,更不需要为此负责。

大佬们也很有一套应对方法,他们会对抱怨的人说“连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的人,谈什么成功!”,而对仍然渴望成功的人说“任何为成功付出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02.

为了成功,那都是‘小代价’

在成功经验分享里,大佬们很喜欢教育年轻人“要用不同的眼光、角度去思考事情,不要执著于眼前的鸡毛蒜皮,要有大的格局,敢于离经叛道,挑战那些一般人不敢做、不敢想的事情”。

确实,成功离不开对常规的挑战,但是在庆祝和追逐成功经验的叙述里,不是每件偏离了固定轨道的事情都会被呈现和看见。



如果时间倒回至2014年,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sabeth Holmes)绝对是硅谷成功创业者中的佼佼者。她19岁时就从斯坦福退学,在硅谷创立了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


Theranos所宣称的核心技术是一种名为Edison的微缩血液诊断检测设备,霍尔姆斯声称Edison可以取代传统的静脉血液检测技术,只需要指尖的一滴血,就可以对身体进行240项的医疗检查,省去人们对静脉抽血的恐惧以及高昂的检测费用。

如果微缩血液诊断检测技术实现了,那么人们将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更快速、便捷地检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样颠覆性的愿景,使得Theranos在2014年底到达了90亿美金的估值,而拥有Theranos一半股份的创始人霍尔姆斯也成为了大家眼中不折不扣的创业奇才,一些人把她称为“第二个乔布斯”,是众多创业者崇拜和效仿的对象。

但是,就在2015年3月,《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却把Theranos的盛世狠狠打碎。记者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rou)在文章中披露,原来Edison的研发根本没有成功,血液检测结果极其不准确,而收集来的大多血液样本仍在用传统仪器进行检测——Theranos从头至尾就是一个谎言,是一场大型的诈骗。(注:后来约翰·卡雷鲁将事件整理为《坏血》一书,本文信息参考来源于此)

一夕之间,霍尔姆斯所做、所说的都没改变,但人们对她的评价从天才创业家变成了人人唾弃的骗子。Theranos的土崩瓦解惊天动地,但霍尔姆斯当初的成功用的却是硅谷创业者最常见的手段——“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装下去,直到你成功)。


乔布斯、比尔·盖茨、马斯克,都用过这招来达到目的。即使日后被誉为大发明家、发明了白炽灯泡的爱迪生,也曾用这样的方法骗了投资人4年,还用公司股票贿赂记者让他们不要进行负面报道。


可是,这里的教训难道只是“不要欺骗”吗?不,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谎言是如何被掩盖的,以及为了掩盖谎言,谁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与所有大公司一样,Theranos雇佣了极强大的律师团队。公司一面监控着员工在电脑上的一切活动,包括邮件往来。一面对任何提出质疑的员工都用“可能面临控告”进行恐吓,让他们打消刨根问底的想法。对于提出过质疑后离职的员工,Theranos仍然会派人跟踪,并用律师函警告员工闭嘴。

Theranos最早雇佣的一名科学家伊恩·吉本斯(Ian Gibbons),不断提出这个技术存在的致命缺陷,但结果是他被排挤出了决策高层。他为公司贡献了许多的专利,这些专利却都加上了根本没有经过正规科研训练的霍尔姆斯的名字。


在2013年,当面临关于专利权的起诉时,Theranos阻止吉本斯出庭作证,霍尔姆斯让他不要再去上班。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吉本斯害怕失去这个工作,但也害怕出庭做伪证,于是在深深的恐惧和抑郁之下自杀了。

吉本自杀后,公司除了让家属把机密文件归还,没有与家属有任何其它的联系,仿佛他的死是一件与公司无关的事情,仿佛除了机密和专利之外,吉本的存在对霍尔姆斯和公司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441187yq?from=searchseid=18025018930078654114

讽刺的是,给患者提供不准确的报告,还让员工处于恐惧中的霍尔姆斯,在2014年的TedMed的演讲里说自己的事业是为了“保护我们所爱的每一个人活得健康和幸福的权利”。

Theranos土崩瓦解之后,人们眼中霍尔姆斯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但是,如果霍尔姆斯真的一直伪装到成功的那一刻,那么她和公司对员工所做的一切,是否还会难以接受?

如果Edison真的被成功研发出来了,那么吉本的死、其他员工的恐惧、以及那些被不准确的检测结果影响到的人,是否就只是成为人类伟大文明进程中不值一提的小代价呢?

03.

按照他们的套路,走不到新的未来

如果我们愿意关掉关于成功叙事的“十级滤镜”,也许就可以试着讨论一下那个让白岩松“翻车”的提问——为什么年轻人一边看着热血视频,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感到乐观,但是一边又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感到悲观?

什么视频可以让年轻人为国家的前途感到乐观?那可太多了,既可以盘点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外卖等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展望我们的技术将如何突破西方封锁,给未来带去新希望;还可以拿出我们高考的数理化试卷,让外国学生目瞪口呆。

但是,庆祝大厂功绩的视频不会提到他们疯狂的加班文化,不会提到残酷的末位和年龄淘汰制,更不会关心有多少员工因为工作压力而抑郁、生病甚至猝死。


升学率惊人的超级中学,也不会在高考总结会上告诉大家他们是如何榨取生源,又如何在身体和精神上压抑和控制学生,让他们为高分赴汤蹈火。

在信仰成功的人眼中,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成功路上必须的付出。可是,在成功叙事之下那些被忽略、抹除、篡改的细节,正是由我们每个普通人所承担的代价。


人尝到集体发的“糖”会开心,可是“刀子”砍在自己身上也会痛,更何况,大多数人挨了许多刀后,却没有分到大佬们手中万分之一的糖。

从小就开启的竞争模式,教育我们要渴望成功、也要仰望成功的人,不要计较为了成功背后的付出。可是,我们越是不吝惜地向成功者投去崇敬的目光,不计较成功的代价,我们就越可能成为他们追求成功道路上被披的荆,被斩的棘



更何况,过去的成功模式和所创造出的环境,也许并不值得再去复制。

经济的腾飞让这些前辈大佬们总觉得,现代年轻人幸运地继承了自己所创造的遗产,活在一个更幸福的时代里。但极少有人会提起,年轻人在继承遗产的同时,也必定要继承前几辈留下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债务

而现在年轻人将面临最严重的债务之一,就是资本所依靠的高耗能发展模式——这可不仅仅是在消耗地球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人。

现在靠“996”透支身体、搞恶性竞争来获取财富的方法,就是完全把人当作物质资源来使用和压榨。


可是压榨完一代人之后,下一代人却不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因为新一代人往往会以某种方式继承、延续着父母和祖父母在生活中溢出的创伤和苦痛

所以,如果我们不改变目前这种依靠最大程度刺激欲望和焦虑来推动生产的方式,那么可以预想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力量会在自然资源耗尽之前就会萎缩、衰竭。

那些想躺平又躺不平的年轻人当然还在奋斗,只是大家已经渐渐开始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为了什么样的未来而奋斗?


重新思考成功的逻辑,审视关于成功的叙事让自己的价值与成功解绑,让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和情感不再是追逐成功者的眼里可以被随意抹去的代价。如此,也许未来才会让人感到乐观和希望。

延伸阅读


撰文:杨芮
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头图、配图:《幸福的拉扎罗》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最近各地疫情大环境下,很多地区年轻人被封控在家。不可避免的,吃饭的问题就摆在了大家面前。在外卖发达的今天,90后、00后成为外卖的主力军。被封控的日子里,没有了“外..

近日,浦东一名小伙子自述:疫情期间,被封控,无奈做饭,三天烧糊两锅。 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近七成消费者每月点外卖超过6次。其中,90、00后支撑了外卖订单的“半..

小区封控多日,不少年轻人不得不开始自己做饭。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近七成消费者月均点外卖6次以上。其中,90后、00后撑起了外卖订单的“半壁江山”。被外卖“养活”的..

本文由 看理想 来源发布

大佬们永远不懂,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奋斗”了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