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走近Analyst|刘刚:希望成为客户的“三分之一”


如果说一份深度、颇具前瞻性的研报是一艘船只,带领投资者在纷繁复杂的标的中发现价值;那么,一位优秀、负责的分析员便是掌舵者,承担着把握正确航向的重任。了解分析员、信任掌舵者,或许更有利于发现价值。

中金点睛从今起特别推出新栏目——“走近Analyst”,向您展现多面、立体的分析员,带您探寻Ta背后的故事。


十年光阴,观K线时起时落,析市场风云变幻。

这是 Kevin 刘刚的故事。

不久前,他收到了中金颁发的“十周年忠诚服务奖”。

岁月匆匆,一晃而过。2011年,29岁的刘刚从瑞银香港来到中金公司研究部,研究重点也由量化策略改为基本面策略研究。被问及为何选择中金,为何选择港股、海外市场研究时,Kevin的话质朴而真诚,“一开始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太太不愿意去香港,正好中金有个机会,就来了”、“倒不完全是我主动选择了港股和海外研究,一定意义上也是机会选择了我,但一干就是十年,也算机缘巧合吧”。

彼时,港股、尤其是海外市场还不像现在这样广受国内投资者关注,加上研究方向也与之前全然不同,Kevin刚来中金的前两年可谓是 “摸着石头过河”。

“但我的性格,在学校里就有点争强好胜,不愿意做得比别人差,所以不管多难,都会咬牙坚持。”一如刘刚名字一样,“刚”毅,是他身上最令人心生敬佩的品质。

久经锤炼,厚积薄发。如今的Kevin,已经是海外和港股研究领域广受认可、颇有口碑的“明星”分析师,多次获得中金公司内部最佳服务和最具影响力研究员等奖项 ,在外部评选中亦屡有斩获。

从最初那个青涩懵懂、摸索前行的年轻分析师,到现在被客户信任、受同行认可的董事总经理,回望来时路,刘刚颇为淡然。在他看来,这十年里无数个彻夜写报告,随时随地为客户答疑的日子,不过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

“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最好的安排,否则人生也就没有了挑战,亦算不上一场冒险;但是你所付出的一切都将是值得的,即使没有回报,努力本身不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吗?”

愿新的一年,每一个人都能给自己最好的交代。


以下为采访实录:
Kevin:我记得最早那一篇是2015年底写的,比较简短。当时有个想法,觉得一年过去了,不管自己做的是好是坏,写点总结,对自己有个交代。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时间飞逝的感触也愈发强烈。年轻的时候,“Time flies”只是轻描淡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到了中年,才发现这两个简单的词背后有着更深更复杂的意义。

大部分时间都是客户和工作的事情推着我们往前走,所以需要一个时间进行总结思考,细数自己过去一年干了什么有时候,并非有付出就一定有结果,但至少做过、经历过,所以记录下来,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除了总结外,还有个想法就是复盘一下,看看未来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提升和改进。

刚刚过去的2021年,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更忙了,挑战也更多。拿每天和客户沟通的频次、时间举例,都明显增多。我粗略算了一下,全年各种类型的客户服务超过4000次(2020年是2200次)。如果把30分钟以上的沟通算作和客户的有效沟通的话,那么一天平均至少七八次以上。挑战也增加了很多,今年不少方面变化都快,无论是市场,还是客户和公司内部的各方面需求,都变化很快,要求我们更加及时地做出响应。

Kevin:还是坚持跑,但因为时间原因,现在跑的频率较之前居家办公的时候下降了一些。我现在一天的状态,基本是早上7点多来公司,晚上八点回家,然后吃个饭,陪会儿孩子们。如果没有工作的话,会在22:00~23:00这个时间段进行户外跑步。

但说实话,有些时候太累了或者北京的冬天太冷了,也会有惰性,这是我反思自己“退步”的地方。

跑步对我来说,是种难得的放空

我有一个跑步歌单,听了很多遍,已经成为潜意识的背景音,让自己能完全沉浸但又不至于受到过多干扰。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好处,一是身体方面,刚开始跑,身体和情绪上都会有点抵触,但听着歌,容易坚持下去,然后产生“小小的兴奋感”;二是沉浸于背景音乐更有助于思绪放空,时不时会有灵感冒出来。尤其在我们写年度展望报告的时候,主线应该是什么、标题怎么起比较好……这些平日里抓耳挠腮毫无思路的内容,就在跑步过程中想出来。

Kevin:现在基本没什么太多时间看电影了,但是pick up了一个新爱好——听书。坐飞机的时候或者上下班路上,我都会听一些历史相关的书籍,是个人的兴趣,也是工作之余的一个调剂和补充。

虽然历史看似与平时的工作没什么直接关联,但仔细品味也有一些共通之处,都说以史为鉴,可以培养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观。我自己一个深刻的体会是什么呢?分析市场走势,除了需要站在当下进行显微镜般观察,也需要能够抽得开身,从一个更大的趋势感和历史观看待,否则容易陷入到一些细节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回到电影里“干一行,爱一行”这句话,我并不愿意把自己塑造成完全充满热情和激情这样一个比较“假”的形象,毕竟人都有惰性、也会疲惫厌倦。回过头来想想,一开始进入现在的研究领域,多少也有一定的偶然性。2011年,我刚来中金,与其说是我的选择,倒不是说是港股、海外这一块选择了我,有一些机缘巧合,最终成了这十年脚下的路。

一开始确实不太适应,来中金之前我是在UBS做量化策略,现在做的是基本面策略,所以基本等于从零开始;再加上早些年,国内的投资者并不像现在这样关注港股和海外市场,所以那时候更多是一个不断摸索和积累的过程。

2011年入职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从起初的懵懂到后来的热情,再到现在,更多是坚持和责任。如果画一个曲线的话,一开始是缓慢向上的爬坡状态,自己慢慢适应,靠着“不行,我得做好”这样的想法,慢慢积累起来,然后形成正向循环,进入陡峭式上升的阶段。当然中间也有波折和低谷。到现在这个位置,坦白讲,斜率肯定无法像以前那么陡峭了,一方面是对我个人来说,工作强度、客户群体人数,都已经达到了相对一个极限,更高的基数意味着即便维持在一个高位也需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当然,我也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兴奋点,比如更多借助团队的力量,进行更广的领域研究和更深度的挖掘等等。

Kevin:十年时间,说实话,很多变化都是悄然发生的。和刚进入行业的头几年相比,不管是写报告还是和客户交流时,都非常青涩。报告的观点、标题、措辞,换作现在早就被QA(质量控制)打回来很多次了。刚当分析师时,一开始不敢写、不知道怎么写,但过了这个阶段又会信心爆棚,写的观点很激进,处于一种“我觉得写的都是对的”这样的状态。现在,反而越来越“胆小”,因为经历了很多才知道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知道自己能力和视野的边界,也明白有些话不用多说,不用说满,也不用说很透就可以达到效果了。这个变化是随着阅历增加而来的。

第二块是心态不一样。头两年,会很着急,迫切希望被看到,被认可……现在心态更成熟一些,倒不是觉得不重要了,毕竟卖方是注意力经济学,但知道过犹不及,所以不放大自己的痛苦、也不高估自己的成就,心态就会平和很多,也就能慢慢的走下去了。除此之外,现在工作更忙、家庭的责任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想对年轻分析师说的话,一是要努力积累,厚积才能薄发。不要怕真理无穷,进一寸就有进一寸的欢喜,人生所经历的和所学到的都不会浪费。我经常和组内的小伙伴说,你的知识储备好比一座冰山,要想在和客户交流路演的时候压住场面,你给客户展示的,可能只能是整个冰山的十分之一,但如果没有剩下十分之九的积累和底气,就很难让客户信服。培养与客户之间所谓的“信任”,需要很长时间,毁掉一次却很简单,也很快。市场风云变幻,意味着我们需要永远处于学习状态。即便这么多年下来,我也时常对自己有过怀疑、否定和动摇,唯一的“底气”可能就来自于每天晚上盯市场到深夜、十年来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努力把握市场每一次的动态。

其次,年轻分析师刚入行,不要着急,过于着急反而容易动作变形。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比如我,因为读了两个硕士,再加上转行之前的一些摸索,在同龄人里面算起步晚的。但拉长时间看,差个一两年没什么区别。关键是心态上,要平稳。一方面,有时候急没有用,只会放大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一着急,就怕动作变形。没有积累,却期待得到很多东西也会有问题。回过头来看,所有的捷径可能都是弯路。

最后还是要努力,付出所谓的extra miles。之前王博(王汉锋)跟我们说过,这个行业里大部分人都在金字塔的~90%处,你只要稍微再往上一点,差距就会拉开,效果也不一样。但再往上的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也很痛苦。很多时候,加班到很晚,报告写差不多了,一般人的想法就是“赶紧弄完”就算了;如果想再弄精细一点,可能要付出的痛苦程度就是完全不一样。我自己对这个的总结是自律(自我管理 Self-management)+“自虐”(自我驱动 Self-motivation),自律是保证不掉队的基础,“自虐”是拉开差距的保证。


Kevin:我是一个不太会和自己和解的人,常会因为没有逼迫自己到极限而懊恼,用我太太的话说,总是和自己过不去。放在工作上也是一样,我一直在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自己之前的框架,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和迭代。本着对自己和客户负责的态度,一直到现在,主要报告特别是重要观点依然是自己来写。每一次写报告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也是一次提升反思的机会。我们现在推出了一个综合的研究框架,是这么些年研究心得的一个汇总,市场一直都在变化,我们也会根据最新的变化去不断修正迭代。

能够提供差异化的深度研究报告当然最有价值,我们也希望每篇报告都尽力而为,达到100分的效果。但有一些时候,时效性同样重要,这个时候就会要求自己至少不低于80分。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一些专题上做更为深度的研究思考,不人云亦云,提供有价值的研究。

我对自己的要求或者说目标是——“成为客户的三分之一”。什么意思呢?全市场有这么多卖方分析师,客户如果有需求的话,一般只会找前两三个分析师进行咨询,我希望能做到每次客户在这一领域有问题时,想到的两三个人中就有我们。要做到这点,一是能力需要得到客户的认可;二是彼此间要形成信任,思路和方法都能对上。

Kevin:虽然相比2020年层出不穷的“百年未见”级别的事件,2021年看似相对“平淡”,但市场和资产反复波动、宏观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却一点不亚于2020年,主要原因是经过了2020年疫情后,全球大规模的刺激,使得供需矛盾不断激化。疫情反复仍在继续,但政策的余地和空间却在减少,全球市场和宏观环境都走到了一个关键岔路口。因此,我们看到各类资产大开大合式的摆动特别明显,例如年初美债利率急涨,带来包括A股和港股在内的波动,大宗商品年初大涨、二季度美债利率下行、三季度全球能源品因为供给约束大涨、供应矛盾明显激化等等,无不是宏观、疫情、政策在拐点初剧烈变化的直接体现。

从研究的角度而言,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识别哪些是短期噪音、哪些是长期趋势,而非人云亦云或者受市场环境所影响,因为一些因素特别是疫情和涉及政策相关的变化,我们很难有一个超过市场理解程度的更加笃定的方向判断。我们能做到的是在紧密跟踪高频指标的前提下,过滤掉一些可能噪音,关注边际变化来把握住方向。

虽然这会在一些时候使我们成为市场的“少数派”,但庆幸的是我们的坚持事后来看并非完全的盲目自信,例如我们在2020年底对美元偏强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可能承压的看法、在2021年初对美债利率可能上行的提示和市场普遍担心美股前景时依然看好的坚持、五月中在市场相对乐观声中提示美国原材料库存接近历史高位、同时全球资本开支周期开启可能还未到时机;8月底部时提示美债利率仍会上行、但疫情扰动下美国增长问题不大;9月提示美股波动风险10月转为积极,但不建议大宗商品急涨后再去追高、包括认为黄金冲高可能也缺乏支撑;年底多次提示美联储减量落地后美债利率可能反而筑顶、而不是进一步上行等等。一些时候作为“少数派”的确面临压力甚至会有自我怀疑,特别是市场走势和你想象的并不一样的时候,但我们的“底气”部分来自对数据的紧密追踪和对相似历史经验的熟知。

Kevin:2022年的复杂之处,在于超常规刺激下的价格压力以及各方面的错配都到了一个难以为继的程度,也是资产波动的源头。在与美联储加快紧缩的赛跑中,相对积极的一面是,全球疫情有可能逐步迎来曙光,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的供给修复能够边际缓解供需矛盾、提振部分落后需求回补,进而成为政策退出的接力棒。

从基本面角度,虽然通胀在一定时间内仍将是主要矛盾,但全球总需求趋缓和总供给改善的组合不排除缓解局部价格压力。一方面,中国增长趋缓叠加美国增速从高位回落,将形成全球增长共振下行的局面。另一方面,疫情改善后的商品和劳动力供给都可能存在边际改善空间。价格压力边际回落有助于缓解对货币政策过快紧缩的担忧;但反之,供需矛盾加剧将会增加货币紧缩压力,进而使得全球市场都面临更大波动。庆幸的是,近期诸多变化都是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欧美疫情拐点临近、供应链拥堵有缓解迹象、交付时间下降;而相对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力市场紧张)在疫情好转的大方向下,也存在非线性修复空间,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大的老年和女性群体。
此外,中美政策周期走向反向也将是影响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资产价格的主线,只有综合两者一起考量才能得到资产走向更为全面的图景。例如,2017年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过程中,美股维持涨势,是得益于其依然强劲基本面的支撑,而这背后又是中国彼时大规模稳增长政策(供给侧和棚改)拉动了全球增长和投资周期,因此中国资产特别是港股表现更强。这一相对比较优势推动全球资金即便在美联储收紧过程中照样回流中国和新兴市场、进而导致美元走弱、黄金走强。不难看出,如果脱离开基本面背景和中国环境,只考虑美联储政策这一单一变量,是完全无法得出上述结论的。
展望2022年,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还是疫情本身,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于供给修复空间和弹性的判断,进而左右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路径,也会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新兴市场;其次在于中国稳增长政策的力度和速度,不仅会直接决定中国市场走势,也会反过来影响美国和美股;再次,2022年也是全球的政治大年,德国大选落幕、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等等,国际地缘格局和政策的变化也是一个关键变量。


Kevin:基于我们上面假设的判断,在增长逐步趋缓可能成为主线但政策和通胀压力不至于进一步激化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权益类资产依然是最优选择,特别是其中能够与整体宏观增长放缓不那么敏感的优质成长性标的,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总需求和增长趋缓背景下,海外长端利率也可能先上后下中枢下移,进而迎来再配置机会;黄金可以提供不确定性下的一定保护,维持中性判断;相比之下,大宗商品在缺乏需求侧逻辑的背景下很难得到有效支撑,因此整体上维持低配建议;美元在美联储政策退出和有其他新的增长接力棒出现之前,可能维持强势。

在不同市场之间,美股得益于其盈利的韧性仍有可能体现优势,尽管空间要明显变小;中国市场特别是港股在政策转向和预期改善的背景下,可能存在修复和均值回归机会,我们建议关注部分低估值蓝筹和港股有优势的优质成长股;部分新兴市场在增长和疫苗落差依然存在甚至扩大的背景下,可能仍会面临美联储政策转向带来流动性拐点的压力,需要防范。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近日,有网友投稿,称公司主要经营着奢侈品,目前在上海,现在该公司尽可能地采购到了果蔬物资,把物资提供给有需求的客户,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支持。疫情下的上海,让奢侈品..

相信很多朋友近期都有购车的计划。近年来购车的方式多种多样:全款,汽车金融公司贷款,银行信用卡分期,融资租赁等等可谓眼花缭乱;而无论是4S店还是网上购车平台,往往会..

美国银行业的“零售之王”—富国银行,近日收到了银行业史上的最大罚单!12月21日,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责令富国银行支付约37亿美元款项(折合人民币260亿元),其..

见习记者 周倬睿11月以来,受债市大幅调整影响,银行理财产品让投资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亏损,银行理财客户也叫苦连天,纷纷表示:“亏麻了”、“再也不买理财了”。然而,却有投资者在网络上发帖称“理财赔钱,客户经理给补回来。”,该投资者表示由于前期理财产品亏损惨重,客户经理通过个人账户向..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网站消息,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鉴于河南省禹州新民生等4家村镇银行案件侦办取得重大进展,有关部门正在甄别信息,..

聚焦“神十四”航天员在轨驻留满两周,“太空货包”基本整理完毕。全国7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去年以来全国侦办非法、破坏性采矿案5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600余人。..

申通吉林长春一网点暴力分拣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工作人员称:“建议以后就发顺丰吧。”“别说这个小承包区,转运中心给不给保都不知道。”“不差钱啥都不差,不差钱不差事。..

本文由 中金点睛 来源发布

中金•走近Analyst|刘刚:希望成为客户的“三分之一”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