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想避免“35岁中年危机”,你需要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作者| 许单单《临界点:如何实现指数级增长的人生》

来源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编辑 | 武文美编| 杨文华

过去这几年,“35岁危机”成了一个群体性的社会现象。在我看来,35岁危机的本质是35岁的“高级职位危机”。


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是个人能力供给的增长没有匹配上职位和薪酬需求的增长,通俗点说就是企业不愿意“花大钱买兵”!

提及长期主义,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它跟目光长远、有耐心、长线思维、做时间的朋友此类很难产生实际指导作用的人生大道理联系起来。

但在我看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实际上就是把野心再放大一点,把账算得更长远一点而已。

只有当你把视线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算更大、更长远的账,你才会发现那些潜藏在未来的“定时炸弹式”问题。

才会当下就想办法积累让自己未来更值钱的能力,选择让自己未来更值钱的方向。

把对未来的焦虑转化为敦促自己看长期、算大账的意识和行动。

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注意到拉勾的后台大数据显示,有越来越多35岁左右的资深职场人士的职业状态从“在职”变成了“看机会”或“求职”,并且他们找到工作花费的时间远比20多岁的年轻人要长。

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我也面试了很多总监和VP级的候选人,他们的个人状态大多是充满焦虑的。

频繁跳槽是这些候选人的共同特征。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到两年就跳槽一次,然后由于能力没有到位,可能一年就做不下去了,于是又跳槽,最终体现在简历上的结果就是每隔一两年就跳槽,稳定度不高。

如果这是一位20多岁的求职者,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如果这是一位32岁以上的求职者,应聘的又是一家公司的高级职位,仅仅在面试这一关就会面临巨大的障碍。

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企业招聘总监级以上人才,通常会十分看重候选人履历的稳定性

如果一位候选人的简历显示10年换了5家以上的公司,企业就会打问号:

假如这个候选人最后入职我们公司,是不是也会不到2年就离职?

高级职位频繁流动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一定比基层员工流动要大,那还是不要请他做总监了。

我自己在面试中与候选人沟通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相当后悔当年只盯着涨薪,太轻易就做出跳槽的决定,如今只能亡羊补牢。

过去这几年,“35岁危机”成了一个群体性的社会现象。在我看来,35岁危机的本质是35岁的“高级职位危机”。

而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是个人能力供给的增长没有匹配上职位和薪酬需求的增长,通俗点说就是企业不愿意“花大钱买兵”

当你是一线员工的时候,你的产出不高,工资也相对低,你的性价比还算高;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你会要求升职加薪,这时如果你无法同步给公司带来产出或效益上的增长,那么你大概率会在职位和薪酬匹配上遇到困难,相较于那些积累了同样训练浓度但年纪更小、开价更低、更能拼的竞争者,你的性价比是低的。

举个例子,某公司以月薪4万元招聘一位总监,目前有两位候选人:候选人A的年龄是35岁,上一份工作月薪4.5万元;候选人B的年龄是32岁,上一份工作月薪3万元。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候选人B被录用,因为B的价值与成本的比值更高,企业雇用B的投入产出比更高。从现实层面考虑,那些年龄多为32岁上下的中层管理者也普遍不太愿意管理比自己年纪大的下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每个特定阶段的状态和问题,都是前面所有经历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的妹妹马上要30岁了,我给她算过一笔账: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算得上明确的相对优势,但是你过两三年大概率要生娃,如果你不能在生娃之前变成一个很厉害的行业专家,当你休完产假回到公司或者重新找工作时,职场上不会给你留下什么好位置。

大部分人遭遇35岁危机的根源都来自年轻时单纯追求当下涨薪,不知不觉就给未来埋下了很多隐患。

如何破局?

选对行业后,在职业选择和日常工作中都尽可能培养自己高层次发展的能力,主动提升训练浓度。

到了35岁的时候,我有能力成为一个站得住脚的中高级人才吗?我能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吗?我能在职场乃至人生舞台上掌握主动权吗?

当你开始提出这样长时间跨度的问题时,你就不会允许自己为了涨一点点薪水而轻易跳槽,放弃宝贵的简历竞争力,你也不会允许自己放弃走出舒适区、提升训练浓度的机会。

你当下所有的选择和行动,都是为35岁的目标做准备。

我在大约35岁的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盯着远方,就会盯着眼前,于是一城一池的损失都很让人痛苦。

当一个人缺少长期判断,对于事物没有兴趣时,他才会特别在意职位头衔、称呼和眼前的收入高低。

尽早确定一个明确的、长远的职业目标,能够帮你把眼睛放到地平线的更远处,做出长期来看价值最大化的选择,而不那么计较当下的得失。

起飞前,我接到一通电话,是一家国内顶级证券公司打来的,想挖我过去。刚挂电话,邻座的客户问我:“你要跳槽?”我说:“是啊。”他说:“你先跟我聊一下吧,看能不能过来。”

那一刻堪称我的人生小巅峰:我一个三流证券研究员,居然得到了中国顶级证券公司和顶级基金公司的邀请。

但同时我也面临抉择⸺证券公司比基金公司开出的薪酬多50%。对一个27岁的北漂年轻人来说,那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最尊敬的师兄前辈也建议我去证券公司,因为证券分析师可以不断发报告,而基金分析师的报告都是对内的,无法打造公众层面的知名度。

好在那时,我对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已经想得很清楚了,我想成为中国顶级分析师。于是问题就变成了:究竟是做证券分析还是基金分析能更好地帮我实现目标?

深度了解之后,我发现证券分析师的核心工作分成两部分:做行业研究和客户服务,而基金分析师可以一门心思做行业研究,还能调动证券分析师帮自己完成行业研究中的基础部分。

相比之下,证券分析师只有50%的深度研究时间,基金分析师则拥有150%的深度研究时间。于是我选择了研究效率更高的基金公司。

那时那刻,我没有因为放弃高薪和高知名度而感觉痛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在分析师这个职业领域想要达到的终极状态,所以我才能坦然选择短期收益少但长期价值大的工作。


“要想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你选了一条更难的路,并且心甘情愿为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负重前行,前提一定是你很清楚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就是当你不得不放弃短期利益时,给自己的选择寻找一个意义。

尽早为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牺牲短期利益,而是要把实现长期目标看作面临任何选择时的唯一评判标准。

即使暂时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长期职业规划或人生目标,也请你起码相信你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会有一个理想的人生,如此,你便有了选择远方的勇气,然后只顾风雨兼程。

一位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一句话:一个人能活到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做了多少看不到结果的事情。

的确,一说到算账,很多人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度量单位似乎只有物质回报,但这个世界上偏偏就有很多短期算不出回报的“糊涂账”。

我们所处的时代整体是很浮躁、很功利的,当一个人还很普通的时候,他就希望做的每件事情在当时当刻都能看得见结果,哪有做“看不到结果”的事情的余力啊。

但是,没有光阴是虚度的,不一样的经历终归是有价值的。相信经历的价值,可以帮助你把注意力从看不见的结果,转移到看得见的日拱一卒,去关注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切实提升。


Ella当时的回复是:“即使这家公司最后真的会倒,我也要等到我去工商局拿到它的‘死亡证明’那一天,才会彻底死心。在这之前,我都要继续努力。”有价值的经历比结果更宝贵,这后来成了Ella的人生信条。

一个人在遇到挑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面临现实诱惑的时候,还要拼命稳住整个盘子,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同时也能让人最快速地成长,你没有办法把拿到多少钱跟拥有这样一段经历相提并论。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通常是感知不到成长的,这也是成长最反人性的地方,如果你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成长,你必然就能坚持下去。了解这个反人性的事实本身,或许能够帮助你再多坚持一点点。

一家公司能走到什么高度,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了多少看不到结果的事情。3W咖啡早期有一个体量相当的竞争对手,对方很擅于炒作话题,包装出一批70岁老爷爷、14岁高中生创业的故事,媒体趋之若鹜。

但我们认为,服务创业者的核心只有两条:第一,看哪些创业者有成功的潜质;第二,为这些创业者提供更多价值。

于是我们就只服务“三高”人群⸺学历高、工作能力高、团队素质高。但这些人还在奋斗过程中,没有吸引眼球的故事,媒体没有兴趣报道。

于是我每天都劝3W咖啡的小伙伴们不要跟风,扎实做创业服务,也许半年、一年落后于别人,但四五年后,我们会脱颖而出的。

但无论如何,媒体、舆论都是有力量的,友商又做了很多宣传包装,动辄请电视、报纸来采访、录节目,并且就在3W咖啡的同一条街上。

那段时间,我极其痛苦和煎熬,但痛苦归痛苦,每天还是坚定做对创业者有价值的服务。3W咖啡做到今天,我认为在创造价值这件事上没有走偏。


“一件值得去做、长期有价值的事,不被人理解是必然的。如果被所有人理解,你肯定做不大,因为所有人都想做一样的事情,那他们将全是你的竞争对手。”

因为相信,所以做大多数人不理解的事情,所以创造有价值的经历,所以坚守商业价值的本质……这一切最终会将我们推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回顾过去10年的创业历程,我自己最大的反思就是花了太多时间去做当时认为重要,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

践行长期主义似乎离不开舍弃、抉择、负重前行,其实还有一条隐秘的思路:热爱。

我在湖畔大学上课的时候,马云经常一下飞机就偷偷过来,溜到教室后排旁听。我相信他是真的热爱教育,真的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可以少走弯路,才会如此上心。

我自己呢,在人生的前面20多年里,总觉得自己很不幸。后来,我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行业,做了喜欢的工作⸺深度思考、与智者交流、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快乐,每获得一点新知识、新启发都欣喜若狂,除了睡觉几乎都在工作,乐此不疲地长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找到令你着迷、甘愿为之全力以赴的事情,一边坚持长期主义,一边感受长期快乐,这或许是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最迷人的一面。

如同火箭升空需要数级推进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交替燃动,指数级的成长之路同样需要不同的“燃料”。

经过多次反复深入剖析、梳理、系统提炼和小范围分享完善,我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长期实践,总结成了一套具有“长期价值”、可代入、可执行的场景式指数级成长方法论体系。

希望回归人生成长的本质,帮助大家看清成长方向,做对成长选择,实现指数级的人生成长。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长见识是年轻人的头等大事,是最应该做的事。

光听人讲成长观道理或者看文章是无感的,你需要身临其境,让那些与你的固有认知不符的东西真正震撼到自己。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有次对徒弟说:“你们该知道什么是好吃的。你们不知道什么是好吃的东西,怎么给客人做出好吃的东西?”在这一点上,野心跟厨艺没什么两样,野心也是被撑大的。

但长见识又不仅仅是把野心撑大,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防止低维度努力。

既然都要努力,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努力更值得?成就和财富其实是认知的变现,你几乎不可能得到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好处,而认知升级的源头就是长见识。没有见识的提升,认知升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脉是需要被正视、被用心对待的。

二十几岁的时候,没有比拼命成长更重要的事。如果你想成长得更快,就需要积累真正的人脉。个人能力当然很重要,“谁”知道你有这些能力也是同等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只有借助与他人的连接才能向内看清自己,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真正的人脉不是加分项,而是必做题。

请注意,是“真正的人脉”。真正的人脉是一种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相互认可,是我觉得你不错,你也觉得我不错。

人脉也有真假之分,真假人脉背后的底层规律则是一个简单常识:人脉是结果,而不是手段。

人脉是人际关系的沉淀,需要长期地经营、维护,经营人脉就是持续建立和加强高质量人际关系的过程。不能为了建立人脉而建立人脉。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做复杂事情的机会。在今天这个竞争极度激烈的世界,机会才是最稀缺、最不均等的资源。

主动让自己被看见,这是机遇的敲门砖,是能力提升的钥匙,是指数级成长的起点。这把钥匙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你要非常努力,再加上一点点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争取来。

经过一次次机遇的放大,每个人的成就将是指数级的差异。

世界运行逻辑大抵如此:优秀的人会越来越优秀,平凡的人会更平凡。假设1是平均水平,1.01就代表比平均水平高1%,看似不起眼,但持续累积的1%就是巨大的质变


在心理上,假装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状态,体现了人类个体向现实迈进过程中的认知成长。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富科说:“任何场合中的任何人都想给别人留下自认为较为合适的印象,于是人人都伪装自己的面貌和外表,故此社会就是一个被伪装过的东西。”

而当你有意识地利用人类假装的天性帮自己突破看似无解的性格局限时,就掌握了成长的主动权。我们常说20多岁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时候,用假装制造更多让潜力被激发出来的环境吧。

选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后越走越开阔,抱持着这样的想法,后来我又做了无数次类似的选择。

成长中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竞争无处不在,小到一封周报邮件、一场面试问答、一场晋升评选,大到事业方向的选择和人生规划。如果只能提供一条建议,我想应该是找到自己最独特、最不可替代的优势,然后拼尽全力放大它。

把成长想象成一个通关游戏,每过一关都会迎来新的对手。相对优势中的“相对”二字就意味着,无论对方实力如何,你总可以寻得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把竞争转移到具备相对优势的战场,利用差异化竞争创造更大的赢面。

提及长期主义,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它跟目光长远、有耐心、长线思维、做时间的朋友这些大道理联系起来,但其实,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实际上就是把野心再放大一点,把账算得更长远一点而已。

只有当你把视线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算更大、更长远的账,才会发现那些潜藏在未来的“定时炸弹式”问题,才会当下就想办法积累让自己未来更值钱的能力和方向,把对未来的焦虑转化为敦促自己看长期、算大账的意识和行动。

为了满足自己,必先满足他人,这是获得好结果的前提,也是对换位思考的定义。

每件事情的背后都存在一个目标对象。你拿到了offer,看似是你自己争取来的,其实是满足了面试官的招聘诉求;你完成了销售业绩,看似老板高兴了,其实是有客户愿意购买你的产品;你晋升成功了,是因为上级觉得你值得;你谈恋爱,是你的伴侣选择跟你谈的......

所谓的成长,看似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再往深一层看,其实是我们的努力对目标对象产生了好结果,然后对方给我们反馈了一个好结果。

这一规律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过往的种种努力,有些产生了好结果,有些没有产生好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外部才是决定性因素

毕业后的职业迷茫期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职场上有太多选择了:是考公务员还是去民营企业?去国企、事业单位还是民营企业?去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

迷茫和纠结的本质是害怕选错,毕竟所有人都说选择大于努力。

的确,从更大的格局来说,人生就是无数选择的集合,成功的人生就是一连串正确选择的结果。而职业选择又是人生选择的主题之一,一个人的职业会占据一个人有意义的成年时间的20%—60%,选择什么职业几乎决定了会遇到什么样的朋友,过什么样的生活,拥有哪种思维方式。

把职业选择的问题解决了,本身就是成长。

世界上没有成功的捷径,也没有制胜的诀窍。

在这个优胜劣汰、丛林法则愈演愈烈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想寻找一套精确方法,一剂灵丹妙药,以便按这个方法走向胜利。

但规律和方法不是捷径,就像任何人都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下国际象棋,却不一定能赢得比赛一样,只有当我们超越仅仅关心如何正确走棋的初级阶段,将规律、方法与自身的天分和特质结合在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朴实的现实问题,一点点变得更优秀,才能最终在时代夹缝中走出独一无二的指数级成长之路。

希望你看完这些方法论后,可以:

1. 立刻行动起来。

将方法、技巧、工具应用到你的下一场求职面试、下一次向上汇报、下一个项目会议、下一场职业选择中去。

2. 顺应规律,聪明、柔韧地成长。

认识到规律的存在,感受到规律的脉动,做顺应规律的事,规律就会给你相应的正反馈,你就能换道进入加速度越来越大的成长轨道,启动指数级成长,成就人生的无限可能。

唯有洞悉规律,并据此制定策略和目标,方能够帮你争取到更大赢面。

洞悉规律并据此制定策略和目标能够帮你争取到更大赢面,但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打败一个个短期的对手,那么胜利是非常艰难和短暂的。

我们都是同样的人,都是由DNA中的千万种元素和变化决定的,但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职场生存公式,只有向内探寻自己的特质和天分,结合规律,人生才能超越比赛,收获心灵自由。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这本书中没有成功的捷径,也没有制胜的诀窍。

在这个优胜劣汰、丛林法则愈演愈烈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想寻找一套精确方法,一剂灵丹妙药,以便按这个方法走向胜利。

但规律和方法不是捷径,就像任何人都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下国际象棋,却不一定能赢得比赛一样。

只有当我们超越仅仅关心如何正确走棋的初级阶段,将规律、方法与自身的天分和特质结合在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朴实的现实问题,一点点变得更优秀,才能最终在时代夹缝中走出独一无二的指数级成长之路。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打败一个个短期的对手,那么胜利是非常艰难和短暂的。

只有向内探寻自己的特质和天分,结合规律,人生才能超越比赛,收获心灵自由。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当地时间3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4月1日起非友好国家公司应当先在俄罗斯银行开设卢布账号,再经由此账号支付所购买的俄罗斯天然气。普京表示,..

据环球网援引“今日俄罗斯”消息,近期科索沃紧张局势加剧,有科索沃塞族人在边境地区设置路障以示抗议,大约有300到400名阿尔巴尼亚军警封锁科索沃北部的米特罗维察,这座..

本栏目由侠客岛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这是经济Ke的第88篇文章近来,欧美俄各方围绕能源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先是西方对俄发起经济制裁,冻结俄在西方资产;..

乌克兰局势近日来骤然升级,俄罗斯与乌克兰双方交火不断。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有不少分析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扩张,持续向俄罗斯的边境逼近,最终影响到了..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21日晚签署命令,承认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成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下令俄军为这两个地区提供“和平保障”。美国..

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歌手王铮亮的这首歌曲唱出了我们对过往的深情呼唤,唱出了我们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

近段时间,粮食安全问题颇引人关注。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盟共同在线发布了《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报告显示,在受粮食危机困扰的国家中,面临..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外汉学界为数不多的系统关注清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注。本书囊括清朝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历史沿革、政治秩序、经济制度、社会生活、语言思想、宗教..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前言欧洲历史浩如烟海,多少王朝迭起兴衰。从罗马军旗飘扬不列颠到君士坦丁堡的陨落,从路易十六踏上断头台到萨拉热窝的枪响,从冰海千丈绝不倒下..

本文由 九卦金融圈 来源发布

九卦|想避免“35岁中年危机”,你需要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