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民俗学与社会治理——访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萧放教授


202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含试点9个、培育21个),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近日,章黄国学团队对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民俗学与社会治理方向负责人萧放教授进行了专访。

章黄国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学学科点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并且不断突破创新。首先,想请您简要介绍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的学科定位。

萧放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是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亲手创建的国家重点学科,它以人民的文化为研究对象,与人民共和国一道成长,历经70余年的发展壮大,积累了丰厚的历史底蕴。本学科是中国民俗学人才培养与民俗学科建设的重要基地。2001年钟敬文先生、启功先生、王宁先生联手成功申请了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学专业以基地为依托,申请承担了中国民俗史纲要等系列研究课题,出版了多卷本《中国民俗史》等重要著作。2015年3月学校按照教育部一级学科归属调整的要求,民俗学专业由原文学院转至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成为人类学与民俗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年多来,在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院长大力支持与引领下,北师大民俗学团队,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及时适应由人文学科向人文与社会科学融合的重大转向,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不断争取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中国民俗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学问,民俗学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追踪人民生活文化,理解人民的生活选择,研究人民生活文化的演进规律,助力社会治理与文化复兴。

萧放教授与钟敬文先生

章黄国学:在当前的学术发展趋势下,许多人文社会学科都面临现代转型和学科交叉的问题,在您看来,民俗学如何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结合,并且保持民俗学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萧放教授:在新文科的背景下,传统学科之间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逐渐出现融合趋势,人们虽然以学科为立足平台,但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建设方面,因此不同学科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关注当代文化与社会研究。我们民俗学本身就是以民间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间文化自身的丰富性要求民俗学研究者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手段,因此学科交叉对于民俗学研究来说,熟悉且觉得很自然。文艺学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与人类学、宗教学、工艺学,以及当代数字技术方法等,都对民俗学科的研究具有切实的推进意义。

我们在进入社会学院以后,面对的是作为同样是二级学科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管理与治理、人类学等学科,如何在一级大社会学平台上,发挥北师大民俗学特色学科优势,需要我们主动进取与思考。2016年,我们就开始考虑学科交叉平台上建设新的民俗学方向。在魏礼群院长坚定支持下,我们选择了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2017年作为北师大交叉学科建设重大项目正式启动,后列入“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的子课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展了76个村的社会治理调查,覆盖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工程重大项目是我们民俗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协作融合的重要尝试。我们以北师大民俗学团队为核心,联合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百余名专家学者聚焦村落社会治理调查课题,课题涉及乡村党建、文化传承、社会建设、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等多主题。我们以联合调查与会议交流的形式,互动交流,推出了社会治理智库丛书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系列与一批重要的资政建言报告及相关论文。民俗学借助百村社会治理课题贴近社会,加快了与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在自己擅长的文化治理、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比如我们百村社会治理丛书中的《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民间传说与村落社会治理》等都是重要成果。民俗学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我们一直坚守民俗学是人民之学的本心,我们的研究的主体是普通百姓,我们与社会、与人民生活声气相通,我们的课堂在学校也在田野。钟敬文先生说民俗学是古代学也是现代学,我们说民俗学是传承之学,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之学。百姓生活发展到哪里,我们的民俗学就跟到哪里,这就是民俗学的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所在。

萧放教授与钟敬文先生

章黄国学: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您作为民俗学研究者,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

萧放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产生于传统农业社会,作为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它对于当代生活有着重要的辅助与支持的意义。由于当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与我们一度对传统的极端负面评价,我们出现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程度的疏离,特别是在精神信仰与道德伦理领域,我们亟待重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效连接。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首先要从理论上认识到非遗的当代价值,它是赓续民族根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自信,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其次需要从实践层面考虑,如何让非遗所代表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民众的生活实践,要求我们从实践主体、实践技巧、日常生活结构等角度思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实践民俗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实践民俗学内在地具有着价值的维度。它要求我们通过考察民众的生活实践,反思民众当下生活的可能的弊端,探求一种更美好的、富有历史意蕴与真实意义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民众的自我启蒙的可能性,富含中国经验的现代化路径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反思性、理想性,为我们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融入提供了可能。

在切入路径的考察中,我们可以从实践者与公共生活领域两个维度,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融入。前者关注民众的个体性,后者关注生活的公共性;前者关注民众的启蒙与自我启蒙,后者关注民众的主体间性的建构和制度的建设;前者关注民众个体的成长过程、审美趣味与身份认同等,后者关注基于社区生活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民众的伦理关系重构等。

首先是融入教育的全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自我的文化组成部分。我们从幼儿教育开始,让幼儿对非遗有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小学、中学与大学持续的教育熏染,就可以获得情感与理性认知的结果。

其次是基于当代公共生活的非遗融入,融入社区文化生态的微循环。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给民众。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的角度而言,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体系能否纳入非遗内容,真正作用于民众生活,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社区文化生态之中。

其三,融入、重构当代民众的伦理关系。优秀的传统伦理观念对当代生活的建构,是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重要方面。传统的伦理文化,能起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人的职份感的生成,从而有助于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民众生活中的伦理维度的缺失,也为传统的伦理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契机。从全人教育到社区生活,再到社会关系的建构,为我们提供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路径,只要我们自觉坚守,自觉传承,非遗与生活就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新社会文明形态。

萧放教授与冯骥才先生

章黄国学:当今社会,节日、礼俗、人际关系都在发生深刻且迅速的调整,出现了很多新的“新民俗”,比如此前的“春晚”、网络拜年、电子红包等,我们该如何看待所谓“新民俗”?

萧放教授:生活犹如不息的河流,它会随时代河床变化而泛起新的浪花。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新的物质条件,新的技术手段,新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在文化理念、趣味与人际交往方式上,出现新的特点,形成新生活习惯。这些新的生活方式,虽然还有待时间沉淀,但毕竟有的活动也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这些百姓社交与节庆活动变化的大多是形式与手段,其沟通社会与表达情感的性质依然是传统的,基于人性需要与社会认同的民俗传统在今天依然具有它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与个人情感的调节作用,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变了,以前是压岁福袋,现在是电子红包,而且这样的电子红包的亲情与关爱表达还可以远距离地实现。现代技术让我们的传统拜年礼俗与新年红包获得了新的传承条件,并大大扩充了社交范围,让同学关系、同业关系与同乡关系与其他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微信等新的媒介手段,利用节日时机,实现礼俗互动。当代社会传统无处不在,传统未必是旧的,它正以时尚的方式新生;流行的也未必是新的,新的形式之下潜藏的人性人心的日常。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连接,需要我们人为的推动,但更多的情况是人们日用而不自知。作为民俗学者我们关注日常生活,尊重并理解人们自己的选择,目前流行的新民俗有的可能将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传统,有的也可能在一段时间流行之后就烟消云散。

章黄国学:“民俗学与社会治理”是您近年来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社会应用也是实验室的重要面向。能否请您谈谈,民俗学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

萧放教授:我们这些年来发挥民俗学特色学科优势,开展了系列社会治理调查与社会文明建设研究工作,比如我们在岁时节日研究与社会传播上持续发挥学科力量,推动了中国传统节日假日化;承担了多项礼仪文明规范的传承与重建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开展了礼仪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礼仪文化现状调查,并制订了部分人生礼仪参考手册,指导了部分中学与企业举行成人仪式;承担国家教育与社会政策智库课题,为增进国家文明献策建言;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服务乡村振兴;我们学科点在历史民俗学、文化遗产学、技术民俗学、城市民俗学与乡村社会治理等方向上持续建设。目前承担了“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将民俗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以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应用与社会服务上的实际效用。民俗学的社会应用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我们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既要关注乡村空心化带来的乡村凋敝问题,也要关注城市社区的陌生人问题,如何重建乡村,如何完善乡风文明;如何协调城市社区成员的关系,如何促进城市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如何实现城乡间文化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最后一公里”,入脑入心。我们在实践民俗学理论的视角下,都可以找到我们发力的方向。就社会语言应用领域,民俗学也能在社交礼仪语言规范、不同情境礼俗语言的运用,还有网络语言表达与社会政策宣讲的方式(标语、口号等),民族地区文化传统保持与国家通用语习得的协调,以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故事讲述方式等,发挥学科专长,这些都是社会学与语言学等合作研究的领域,是我们实验室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未来我们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的方向之一。

萧放教授研究团队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张艺萌

大家好,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价值观24个字这个问题,核心社会价值观24个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 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

计算机、互联网这是西方人搞出来的,所以咱们的键盘都是英文字母,那我们怎样才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呢,总不能弄几千个键盘键,慢慢敲吧?键盘与西文字符相比,汉字数量大(..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岳怀让9月30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株洲看望慰问黄诗燕同志妻子、女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红网时刻9月30日下午,杜家毫与蒙汉同志妻子亲切..

1、优美:它已成为一种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著名的有兰亭序、神策军纪圣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无数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2、辨识度高:..

汉字文化之兴盛之日,相信会再次到来。文 | 海上客又快到年终岁尾了。海叔注意到,日本、韩国一些人又纷纷公布了“年度汉字”。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不妨..

【侠客岛按】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1973年在联邦层面确立堕胎权的判例“罗诉韦德案”(Roe v. Wade),认为该案“论证薄弱”,不仅未解决堕胎问题,反而..

字媒体(zimeiti-sogou)授权 |来源寒冬|编辑▼前段时间有网友冷不丁发现“口当”这个字翻字典竟然怎么也找不到但在记忆中又真切存在过尽管能用特殊拼法在输入法中打出..

记者从14日上午召开的长春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按照国家疫情防控有关规定,通过对最新一轮核酸检测结果综合研判,判定4月13日24时长春市实现了社会面清零目标..

一只学霸(ID:bajie203)|来源一只学霸|作者孟夏 |编辑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提示:如图文未加..

截至昨天(1月3日),陕西西安全市实施封闭式管理已经12天。疫情总的趋势呈现下降态势,前期防控成效显现,但仍处于防控工作的攻坚期。疾控专家表示,西安市要解除管控措施..

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刘川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刘川生理想信念缺失,政治意识淡漠,落实党中央的..

传统汉语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文化特性述论——从元杂剧《便宜行事虎头牌》第二折说起文 | 王一舸元杂剧中,有许多呈现民族文化特性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

张謇张謇(1853年-1926年),江苏南通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为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赵乐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记者18日从民政部了解到,民政部近日向社会公布第八批地方民政部门近年来依法取缔的部分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包括中国天使投资联盟等41家非法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如果发现名单..

本文由 章黄国学 来源发布

新时代的民俗学与社会治理——访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萧放教授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