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而知心:心肌标志物助力老年人慢性心衰个体化诊疗




湘粤川贵老年医学专家研讨会

当前,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其程度之深、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日前,在长沙举办的“湘粤川贵老年医学专家研讨会”上,多位老年医学领域专家齐聚,围绕老年慢性心衰、老年重症感染、老年骨质疏松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董莉妮副教授结合《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以下简称“《共识》”),就老年人慢性心衰的诊疗与综合管理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与解读。

张湘瑜教授

大会主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老年心血管专科主任

“心衰作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不仅导致老年患者活动耐力下降和反复住院,更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对这一疾病进行完善的诊断与全程管理,是老年医学工作者尤其应当重视的课题。”


认识老年心衰特殊性

当前,慢性心衰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数据显示,2012至2015年,我国55-64岁、65-74岁及≥75岁人群患病率依次为1.6%、2.1%和3.2%,老年慢性心衰的防治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2021年版《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董莉妮副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

“心衰可谓心血管医生最后的战场,对于老年心血管诊疗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作为我国首部针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专家共识,《共识》建立了老年心衰的标准化诊断流程,强化了心衰患者的综合征评估地位,并强调了老年共病的综合管理,对于优化老年心衰患者个体化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共识》提出了慢性心衰的临床分期,主要根据是否有心衰的高危因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心衰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将心衰的临床分期划分为A、B、C、D四期。董莉妮副教授强调:“临床医生重点关注的是C期临床期和D期终末期。而在慢性心衰管理过程中,临床应尽可能做到将治疗的关口前移,通过聚焦A期危险期及B期临床前期的疾病管理,避免病情进展到C期或D期。”


谈及老年心衰的临床特点,董莉妮副教授指出:“老年心衰患者的症状体征往往不典型,甚至是隐匿的,且存在多病共存的情况,多伴有衰弱、多重用药和认知障碍等老年综合征,为临床诊疗和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针对老年人这一类特殊的群体,临床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应当更加认真仔细地进行识别,通过积极的病史采集以判断患者是否有常见的心衰相关基础疾病,从而为后续的诊断评估提供依据。”



心肌标志物检测提前


全面的综合评估与准确的诊断是为老年心衰患者选择个体化诊疗管理策略的重要前提。对于新诊断的老年心衰患者,完善的常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血清铁蛋白和总铁蛋白结合力、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以评估心衰可能的病因、诱因、共病。

此次《共识》明确了老年心衰的诊断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心肌标志物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在整个诊断流程中提前了,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BNP和NT-proBNP是助力心衰筛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便捷且有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程度以及出院前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手段。”董莉妮副教授补充道,“相较于BNP,NT-proBNP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半衰期更长,且不会受到相应治疗药物的影响。例如,应用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类药物会抑制BNP的降解,其BNP水平可能会有一过性的升高。因此,当前多将NT-proBNP作为常规检测的生物标志物,而将BNP作为心衰治疗药物干预的生物靶点。这也是近年来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认识。”

此外,《共识》还对老年心衰患者的治疗和综合管理进行了明确指导。董莉妮副教授指出:“《共识》非常强调遵循个体化原则。因为每一位老年患者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去动态评估患者伴随疾病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合并用药的调整情况,同时还应定期监测和评估患者认知和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的变化,从而确定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合理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长期心衰的综合管理。”

吴锦晖教授

大会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

“在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下,最近几年出台了很多关于老年疾病的指南或共识。考虑到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其疾病诊断、治疗、康复与长期管理与其他人群不同,而《共识》的出台为临床老年医学工作者的临床诊疗工作指引了方向。相信随着老年医学的不断发展,包括老年慢性心衰在内的疾病管理都将得到逐步优化,为我国的老年群体带来获益。”

本文由 医脉通心血管 来源发布

“检”而知心:心肌标志物助力老年人慢性心衰个体化诊疗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