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读懂自己做个明白人



1、飞轮效应

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时总是异常艰难?面对工作,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焦虑和神经衰弱?
有人说,这是万事开头难的体现,“飞轮效应”的理论正支持了这一点。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而做准备。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写作文,最难的是开头;造房子,最难的是打地基;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过了心理的难关,之后的问题总会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说“反正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可若是开头不奋力一搏,连看到中间的机会都没有。
相信“飞轮效应”不是追求一劳永逸,而是在一开始,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个架,别让它拖住你前进的步伐。

2、蘑菇效应
踏出“舒适圈”很难。
很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打杂跑腿,端茶送水,还会受到很多指责、批评,甚至代人受过,或者干脆被无视,任其自生自灭。
指导和提携,似乎总是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而“蘑菇定律”说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前途茫然”的感觉,会持续在整个蘑菇时期——直到长得够高够壮,才会被人重视。
只有用现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换取未来每一秒的不后悔。
所有的停滞不前和怯懦担忧,都会延长成为“蘑菇”的时间。终有一日,因为平日的碌碌无为,而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无法对未来形成改变。



3、鸟笼效应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两位学者围绕着一个有趣的赌约争论起来。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
卡尔森不信:“不可能,我压根没想过要养鸟。”
于是,詹姆斯为卡尔森送上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从那天开始,到卡尔森家里的访客总会在看到空的鸟笼之后,关切地问他,“你养的鸟去哪里了?”
卡尔森一次次的解释只能换来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尔森不胜其烦,无奈只好买了一只鸟。
他被詹姆斯的“鸟笼”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识消失,陷入了被别人操控的结果。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无意识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况,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
人们常常说自己要“剁手”,却仍不停地买着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了凑单买的衣服,却常常要再花费金钱和精力,为了搭配而大费周折。
鸟笼效应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
这样一来,人们看到打开的书页便想拿起来翻翻,就更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
不要让“鸟笼”束缚你的生活。
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这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4、野马结局
管理情绪就是管理人生的开始。
学会管理情绪的人,已经领先了那些容易情绪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就像在豹子耳边不停烦扰的蚊子,它们能吸饱血之后黯然离开,而不少野马却因为它被生生折磨死。
动物学家说,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远不足致死。而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们的剧烈情绪反应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
因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动肝火,这样的人往往难成大事,也难有大成就。
他们常常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造成了像这群野马一样伤害自己的结局。
如果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人生也会变得无法掌控。
当发现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绪的困境。
冷静一下,总没错。


5、凡勃伦效应
虽然生活中,一般越贵的东西,购买的人越少,但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经提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人们更愿意花更贵的价格,购买更加好的服务和享受。
其实,这一理论在职场中也能体现。如果想要得到“好价钱”,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适的地方待价而沽。
而自己的“身价”,有时候却并不是外界的物质赋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内修。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养才是拥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让自己的存在价值得到提升,从而变得“抢手”。

6、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
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也说明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一旦方法错误,那么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我们都很清楚“见人下菜”的社交法则。其实,不仅是在人际关系间,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聪明的人需要拥有一定的“弹性”,温柔灵活比极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许别人比自己优秀,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法则。
因为花太多精力在这些看似狂风与暗涌的斗争上,势必导致工作不精和事业发展缓慢。
但是,如果学会灵活地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相处的方法一旦转变,正面的效果就会有所体现。


7、毛毛虫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
 
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地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很多人总是用“做了多少”来评价工作质量的优劣,并不关注结果。他们盲目地跟随着既定的路线,从未想过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这是“埋头拉车”,一味追求前进,但大多方向不明。终有一天倾尽所有才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而满足感全都来自自我感动。
在新的工作生活来临之际,每个人也需要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觉得停滞不前,不要再埋头苦干,试着抬起头,看看周围是否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开阔的视野。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全新的开始,认清自己的心,聪明前行。


如果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记得在文末给我点一个免费的「赞」和「在看」感谢你的慷慨~

近期好文,也许你也想看:
30岁之后,你应该避免在大公司工作
辞职1年后:这5点道理,我后悔没早点知道
“会沟通”为什么比“实干派”更靠谱?
高薪背后,有哪些共性思维逻辑?
如何变得更聪明?

大家好,关于维特效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维特效应不正确的是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什么是“维特效应”?菲利普斯的理论叫做【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即自杀模仿现象。所谓「维特效应」指的是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

大家好,关于棘轮效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什么叫棘轮效应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什么是棘轮效应?01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

2023年1月1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正式实施。哪些人可以申请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如何办理?如何就医?就医前未完成备案的,还能享受吗?一文了解跨省异地就医直接..

财联社12月20日讯(编辑 潇湘)日本央行今日无疑引爆了2022年最后的一颗全球政策“惊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明春即将离任的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会在任期即将结束..

6月23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并发表题为《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 开启金砖合作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这是时隔5年后,中国..

女孩别怕(nvhaibiepa)授权 |来源米酒|作者辣辣 |编辑你能想象,一个26岁的女孩,在3年里处理了2000多具遗体吗?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世,她要拼合碎颅骨、..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李云舒 薛鹏在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回首这一年..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部神作。伟人一生反复读数遍,成就了时代的丰功伟业;曾国藩将其列为传家宝,一生熟读多次;马云、康辉、王立群等名人,更常在公开场合说:是它..

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向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

讲《论语》本来不需要一个尾声,但《论语》这部书设计了尾声,那就是第二十篇——《尧曰》。在传统的经学家中,有人猜测到第二十篇《尧曰篇》很重要,但是,并没有人把第二..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群雄争霸,魏蜀吴龙争虎斗一场,最终却让司马懿坐收了渔翁之利。也许有人会说:这司马懿究竟有何德何能,竟然能笑到最后?其实,这正是三国的独有的魅..

读懂中国奇迹的成功密码辛识平近日,“宣言”文章《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相继播发。文章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指出“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奇迹背..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繁华的街上,有一个人举着牌子,站立在人流中,牌子上写着:我是HIV患者,拥抱并不会传染,陌生人,你能给我一个拥抱吗?遗憾的是,很多路人都刻意绕..

本文由 培训人社区 来源发布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读懂自己做个明白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