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无聊,对工作生活缺乏动力,怎么办?


文 |龙秀文
来源 | YouCore(ID:YouCore)

同样的工作,做久了难免会觉得懈怠;
平淡的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会觉得无聊。

如果遇到了好的老板或者好的生活伴侣,他们会时不时给我们激励,帮我们从懈怠和无聊里走出来。

但好老板和好伴侣都很稀缺,所以,我们更需要靠自己来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的方法很多,可成系统的却极少。

今天我给你分享一套自我激励的组合拳,这套组合拳分为三步:

步骤一:设定期待

主要应用的理论有: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和期望理论。

步骤二:过程刺激

主要应用的理论有:社会比较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步骤三:结果强化

主要应用的理论有: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和强化理论。

每一步里应用的这些激励理论,用在团队激励上很有效,其实用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同样效果显著。

Step1:设定期待

自我激励的第一步是要设定适合自己的期待。

为什么呢?

因为先天遗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成就需要是不同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强的人,对胜任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从成就中得到欢乐和满足。他们事业心强,喜欢表现自己,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的工作。

权力需要

权力需要强的人,有责任感,愿意承担追逐权力所带来的竞争,从权力中得到欢乐和满足。

他们期待更高的社会或组织地位,喜欢追求和影响别人。

合群需要

合群需要强的人,渴望获得他人赞同,高度服从群体规范,忠实可靠,从友爱、情谊、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得到欢乐和满足。

他们喜欢保持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随时准备安慰和帮助危难中的伙伴,并总是设法避免因被某个组织或社会团体拒之门外而带来的痛苦。

设定自己的期待方向

根据麦克利兰的三需要动机,我们要做好自我激励,首先得设定好适合自己的期待方向。

假如你是合群需要强烈的人,骨子里喜欢自由平等的关系,但偏偏遵循社会传统风俗,立志一定成为某某级别的领导。

这个期待的错位,就会大大降低你的内在驱动力。

不但追逐的过程中你的动力不足,即使侥幸追逐成功了,你也很容易倦怠,时刻想着如何逃离管人这个事,如何摘下领导这个“面具”。

设定对了符合自己内在需要的期待后,方向就有了。


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程度”

接下来还要考虑程度,因为如果程度不对,哪怕方向再对,你也同样没有动力。

比如,你是一个成就需要很强的销售,很享受历经挑战之后签单成功后的快乐,因此总能通过签更多单的期待来自我激励。

但如果我要求你在3天内给我签一个100亿的销售订单回来,你还会继续自我激励吗?

我相信,你肯定不会,因为这个期待已经高到你连挑战的欲望都没了。

这种反应就跟期望理论研究的结论一致了。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

也就是说,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

如果期望到了完全达不到的程度,内在的动机激励也就没了。

所以,基于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和期望理论,我们就可以给自己设定出正确的期待方向和期待程度。



如果你是一个权力需要强的人,你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管理型的期待,比如成功晋升到总监的位置。

如果你是一个合群需要强的人,你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人际关系型的期待,比如跟5个优秀的人建立深度链接。

有了适合自己的期待,以及能达到的程度,我们的自我激励就有了强劲的内在动机了。


Step2:过程刺激

有时虽然自己对设定的期待确实有憧憬,但就是懒洋洋地不愿意动。

因为美好的期待是高级需要,做到更好,做不到也死不了人,它的驱动力远远低于吃饱饭、穿暖衣这些基本需要。

所以,我们还要做好过程刺激,加大下驱动力,让自己迈出实现期待的第一步。


社会比较理论

人是社会性动物,加大驱动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社会比较,它的短期驱动效果可以媲美吃饱饭、穿暖衣的基本需要。

正如有个段子所说:失败固然可怕,但同事的成功更让人揪心。

跟身边人做一定程度的社会比较,会让你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不满,从而激发出想改变的驱动力。



但后来结识了几个爱运动的好闺蜜后,我对自己的身材就不满意了。

因为我虽然不胖,但身体的肌肉线条、身材的挺拔度跟这几个闺蜜差远了。

这些差距,瞬间激发了我的健身动力,从此我就成了健身房的常客。

不仅如此,我还进一步关注到了饮食的调理,因为要降低体脂率,饮食的改善必不可少。

这就是社会比较的威力。

通过社会比较激发自己迈出第一步后,就要抛弃这个手段了,因为再继续用下去的话,我们就容易迷失在外部的攀比里。

这时,就要从社会比较理论,切换到自我决定理论上来。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有一种天性,想凭自己的意愿来行动,做一件事是因为想做,而不是不得不做。

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外部压力不得不做的时候,我们就会缺乏内在动机,很难有动力用心去做或长期坚持。

所以,我们通过社会比较,驱动自己迈出第一步后,就要转成自发自愿的模式,从自我设定的期待出发,分解出一个个的阶段目标,逐步推动自己前行。


Step3:结果强化

有了期待指明方向,有了过程刺激让自己动起来后,我们的自我激励就只剩如何能持续坚持下去了。

做一件事,要能持续坚持下去,最好就是具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或某项任务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更有自信和意愿去坚持做某件事。

如何创造自我效能感呢?有三种主要的方式:

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

过往的成功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比如,你有过演讲成功的经历,那么参加辩论你也会自信十足。

但我们肯定无法做到次次都成功,有时也不可避免会有失败,这时如何保持自我效能感呢?

这就需要归因理论出马了。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归因的不同,会影响到我们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为了提高自我效能感,我们在做归因时,需要做一点点小小的自我欺骗:


事情做成了,我们要多做内部归因,归因为自己的才智和努力。
事情做砸了,我们要多做外部归因,归因为客观环境的限制和他人的错误。

这样哪怕做砸了,你的自信也不受影响;而每做成一次,你的自信则又上一个台阶,持续下去自我效能感就很强了。


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

除了自己做成事提高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观察跟自己相似的人的成功来获得自我效能感。

比如,你发现上学时不如自己的高中同学,竟然做出了一家上市公司,那你就会觉得自己也能行。

因为,你心里会这么想:他都能做出一家上市公司,我比他还强,怎么可能会做不出来呢?

通过社会劝说

第三个提高自我效能的方式,是强化理论。

也就是利用周围人对我们成果的表扬和建设性的批评,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

当你做错了,周围有人会给你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既帮你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又让你觉得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当你做对了,及时的表扬更是立马驾到,让你更有自信。

通过归因理论、强化理论提高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强化结果后,我们的自我激励就可以避免昙花一现,持续下去了。


写在最后

人生当中,如果能遇到良师益友、完美的人生伴侣,那固然是人生一大幸事。因为在我们低落、懈怠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有办法将我们拉出来。但不幸的是,良师益友、完美的人生伴侣实在太少了,可遇而不可求。

庆幸的是,除了靠别人拉我们出来,我们自己也同样能通过自我激励,拉自己出来。

我从团队激励的各种理论里,提炼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


通过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以及期望理论,设定出适合自己的期待方向和期待程度。
通过社会比较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一步步刺激过程,动起来。
通过归因理论、强化理论提高自我效能感,强化成果,持续坚持下去。

本文来源于YouCore(ID:YouCor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往期回顾

做好这类人才培养,企业的顶梁柱就有了!

刘畊宏一天涨粉1000万,为什么比他会教学的你做不到?

不断朝上走的管理者,要培养哪些能力?

培训工作图鉴,躲开那些“飞来横祸”

本文由 培训杂志 来源发布

总觉得无聊,对工作生活缺乏动力,怎么办?

评论问答